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劉軍)今年8月29日是第22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記者跟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主題採訪團走進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指揮中心,巨幅電子屏上實時跳動着衛星影像、地面監測數據與三維模擬場景。工作人員輕點鼠標,三湘四水的土地、礦産、林地、水域資源一覽無余,無人機回傳的實時畫面、北斗定位信息、災害預警信號在此匯聚——一幅“數字湖南”的動態圖景正變得清晰可見。
“以前要找塊合適的地,得跑斷腿、磨破嘴,現在有了‘智慧選址’,十天的工作量壓縮到了一天。”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數據應用部工程師湛晨演示湖南省自然資源指揮系統&&時説。就在幾個月前,一個大型養殖項目“北牧南移”急需落地,傳統方式選了兩個月的地塊,竟都涉及永久基本農田。而通過AI選址系統,輸入“靠近道路、遠離污染、避開紅線”等條件,幾分鐘內就篩選出12塊合規用地。
湛晨説:“現在業主企業一週內就簽了框架協議,真正實現了‘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
天空地網全覆蓋,自然資源長“慧眼”,湖南作為全國數字政府建設在自然資源領域的試點省份,短短幾年內,構建起“天空地網”一體化監測體系。上百座北斗地面基準站組成“問北位置”網,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超過2.5萬座鐵塔視頻監控點覆蓋全省絕大部分耕地與林地;統籌調度衛星超百顆、無人機兩百多架,實現全省遙感影像高頻更新。
“你看,這是株洲茶陵縣馬江鎮的火情監測畫面。”工作人員調出了當天的指揮&&系統記錄:下午17時08分,鐵塔攝像頭自動識別煙霧並告警,信息實時推送至省應急管理部門。由於發現早、定位準,火情得以及時控制,未造成重大損失。
“全省像這樣的智能識別告警,已累計超過17萬條。”該工作人員補充説,“山火、地質災害、耕地違規使用……都能‘一眼看穿’。”
湖南的另一張“數字名片”,是覆蓋全省的實景三維體系。21萬平方千米地形三維、1141平方千米城市三維、72平方千米部件級三維——湖南率先實現了全省域三維數字化。
“這不是‘拍出來’的,是‘測出來’的。”技術人員一邊展示張家界核心景區三維場景,一邊&&“隨便點一個位置,不僅可以實時顯示經緯度和高程,還能測算任意兩點距離、建築高度,甚至地層結構。”
實景三維不僅用於旅游和城市管理,還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據悉,湖南創新將3000米以下空域劃分為1立方米大小的網格,每個網格賦碼、分類,禁飛區、限飛區一目了然。
“以後無人機導航就像地面開車看導航一樣,空中也有‘三維高精地圖’。”
數據活了,産業火了。在湖南省“自然資源全要素市場”&&上,土地、礦産、碳匯等資源像商品一樣明碼標價、公開交易。
今年5月,該&&走進深圳推介,現場簽約項目15個,預計投資超130億元。“我們推出了‘不打烊的礦業權超市’、組合式‘資産包’,企業可以像逛超市一樣選資源。”湖南省第一測繪院實景三維推廣應用部部長曾慶笑着説:“資源要素真正流動起來,才能釋放價值。”
數據本身也在成為“商品”。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率先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首批發布4類50多項數據産品,企業與機構可通過合規申請獲取使用。
“既保障安全,又盤活數據價值。”曾慶&&,數字治理,服務民生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人。“天地圖·湖南”日均地圖服務調用超2000萬次,為公安、水利、農業等20多個領域提供支撐;“鄉村振興用地寶”上線後,累計服務訪問超33萬次,分析用地超1000萬平方米,從源頭減少“無心之違”;實景三維岳陽樓、南嶽七十二峰數字圖卷、東江湖三維導覽等文化産品,則讓厚重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我現在外出巡查,只需帶一部手機。”一位縣級自然資源調查員在視頻連線時告訴記者:“‘天巡助手’APP整合了所有業務圖層,現場就能查規劃、看紅線、報問題,效率提高太多了。”
從二維到三維,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湖南省以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為底座、以數據要素為引擎,推動自然資源治理走向實時化、精細化、智能化,探索出來一條以數字技術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