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全國各地幹部群眾通過多種方式收聽、收看紀念大會直播,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紛紛&&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我們一定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內,與游客一起觀看直播時,館長卞龍激動地説,“我願做這片紅色土地的守護人,學習宣傳新四軍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銘記先烈、珍愛和平。”
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3日一大早,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百歲抗戰老戰士陳西成,在家人幫助下早早穿好軍裝,戴上了剛剛頒發的紀念勳章。當電視直播裏國歌響起時,老人不由自主地舉起右手,敬了一個莊重的軍禮:“國家昌盛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了,我們的心願實現了。”
河南省獲嘉縣照鏡鎮樓村黨委書記許仁濤説,從樓村走出的抗日英烈許冠英犧牲時年僅29歲。如今,抗戰精神已融入樓村血脈,紅色基因成為樓村人艱苦創業的強大動力。樓村將以“樓村之路”展覽館為載體,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會”等活動,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全縣幹部群眾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把愛國情懷融入日常工作與生活,用實幹書寫屬於新時代的獲嘉篇章。
吉林省臨江市文成社區居民活動室裏,興隆邊境派出所所長譚凱感嘆幸福來之不易:“我們在守護祖國邊境的工作中,見證了各族群眾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美好圖景。今後,我們要繼續用不變的忠誠守護好祖國邊境線的祥和安寧、服務好邊疆各族群眾。”
“歷史承載過去、啟迪未來。今天的和平是先烈浴血奮戰開創的,&兒莊大戰紀念館會更好完成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使命任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兒莊大戰紀念館館長孔令欣説。
傳承精神 砥礪前行
9月3日下午,“烽火鑄脊梁·弦歌續華章——抗戰中的山東大學”文獻展開幕,再現了山大人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鬥爭中,以錚錚鐵骨捍衛家國、以學術之光燭照黑暗、以文化血脈延續文明的光輝歷程。“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的征程上,山東大學將持續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敢闖敢創、攻堅突破,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説。
來自香港的抗戰老兵林珍(前)在紀念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盧燁攝
“這一幅幅飽含深情的作品,讓我重溫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偉大抗戰精神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奮進。”在重慶市開州區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開展的主題書畫作品展上,一位觀眾觀展後説。該展覽首次集中展出40余幅館藏名家書畫珍品,以藝術銘刻歷史,用丹青傳承抗戰精神。觀眾或駐足凝望,或低聲交流,沉浸在藝術與歷史交融的迴響中,感受激昂奮進的時代力量。
在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民警走進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鎮烈士陵園,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並重溫入黨誓詞。他們和義務守墓多年的退伍老兵高福有在墓碑前用手機收看閱兵直播,特意把手機音量調到最大。“我們想讓烈士們聽聽,咱們祖國越來越強大了!我也會繼續守好這片陵園,傳承好抗戰精神。”高福有説。
在革命老區河北唐山遷西縣的一家企業車間內,公司負責人韓宏升説:“偉大抗戰精神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抗戰精神轉化為建功立業的強大動力,堅持不懈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鍥而不捨積蓄髮展新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奮發有為 強國有我
9月3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師生共聚一堂,感受國家的強盛與歷史的迴響。生態與應用氣象學院2023級本科生、退役軍人陳靜説:“我會帶着軍人的堅忍與執着,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將青春融入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用氣象科技守護好祖國的藍天。”
海軍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今天的閱兵儀式無比震撼,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生動體現。國家發展了、強盛了,我們搞科研、育人才就有了最強後盾和最大底氣。我的初心使命就是矢志報國、向海圖強!”
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錢鋒説:“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我們要理論&&實際,保持高度的政治覺悟,發揮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偉大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吉林大學鼎新大講堂內座無虛席,吉林大學博士生講師團副團長蘆猛談道:“當代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我們將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之情融入學業與事業中,用實際行動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山西省壺關縣人武部組織轄區基幹民兵、參加役前教育的預定新兵同壺關縣新時代雙語學校800余名師生集中觀看直播,共同回望那段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看到這麼強大的軍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軍營,鍛煉自己,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預定新兵劉雲凱激動地説。
全國勞模、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電焊工張懷紅觀看完直播後&&:“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精湛的焊接技藝,帶領身邊的工友同志們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堅實力量!”(記者宋喜群、龍軍、耿建擴、張國聖、楊玨、王勝昔、蘇雁、李建斌、任爽、馮帆、禹愛華、陳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