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換新貌 文明潤沃土——遼寧省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綜述-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2 10:58:28
來源:遼寧日報

鄉村換新貌 文明潤沃土——遼寧省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綜述

字體:

  稻田青翠,河渠暢清,盛夏時節置身瀋陽市沈北新區黃家街道大丁村,仿佛走入鄉村桃源。7月23日傍晚,剛從遼河七星濕地公園賞完水鳥的幾位游客,順路來到這裡,忍不住感嘆:“這村容村貌,和景區一樣!”

  美麗鄉村風光錦繡,文明花開芬芳滿園。近年來,我省紮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為抓手,提振農村“精氣神”。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我省新增108個全國文明村鎮。如今的遼沈鄉村,稻菽千重的動人景象鋪展,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勁吹,田間地頭一幅幅安居樂業的“現代富春山居圖”,成為全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人人參與提顏值

  創建文明村鎮,環境治理是基礎。村容整潔、街道清朗,既是群眾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也是文明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門前小橋流水,院裏花草飄香。盤錦市大洼區唐家鎮的村民提起現在的日子,滿臉自豪地説:“給個城裏的房子都不換!”通過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治理,村莊展新顏,唐家鎮的人居環境徹底改變。

  美麗鄉村建設,全省遍地開花。全省農村的環境治理,從點到線、由線及面,持續深入推進。丹東鳳城市大興鎮安樂村喊響“人人參與”,志願者定期清理垃圾死角,清掃公路兩側,保潔員和水管員守好日常“責任田”,環境整治成效看得見、摸得着。在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東水泉村,村“兩委”成員、黨員、志願者帶頭,每月開展環境衞生集中整治,去年以來,“村莊美容”行動開展80次,300餘人次接力參與,村莊一天比一天干凈整潔。

  環境治理若要長久保持,群眾的支持是關鍵。只有讓群眾真正成為環境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才能讓鄉村的“高顏值”既立得住又守得牢。

  撫順市撫順縣石文鎮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他們組建起專業造林隊伍,免費幫農戶栽花種樹。交通道路沿線成了“景觀帶”,9000余株新栽樹木錯落有致,春有新綠、夏有陰涼,道路兩側步步見景。

  瀋陽新民市法哈牛鎮新安村也蹚出了新路子,農戶主動掃好房前屋後,保潔員盡心管好公共區域,網格員時時盯緊監督。“現在是人人動手、家家行動。”村網格員説,環境整治早已從階段性攻堅變成大家的常態化習慣。

  村子美了,村民“心氣兒”也高了。“瞅哪兒都亮堂,日子有奔頭,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的心裏話,道出了文明村鎮建設最生動的成果。

  移風易俗樹新風

  黨建領航,築牢發展根基;鄉風為要,凝聚發展合力。

  夜色清涼,錦州北鎮市富屯街道&子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規民約學習會開得熱鬧,志願宣講員用大白話講的婚育新風、厚養薄葬等內容直抵民心。“對大操大辦、婚喪陋習,我們常年‘較真兒’。”村黨支部書記曹志説,黨員幹部帶頭簽《移風易俗承諾書》,移風易俗理念漸入日常。

  村規民約是文明鄉風“標尺”,能劃邊界、聚共識、涵養文明。本溪市溪湖區東風街道新合村把村規打磨成116字的行為指南,包括環境治理、除舊革新等多方面。小民約撬動大治理,村民遇事翻一翻,便知怎麼做、為何做,良好精神風貌悄然養成。

  文化陣地是培育鄉風文明的“沃土”,文化有處可棲,鄉風才能愈發淳厚。在葫蘆島市連山區錦郊街道錦北村,新建的文化禮堂成了村民的“精神樂園”,這裡定期舉辦文藝演出、書畫展覽等活動。村民笑着説:“以前湊個熱鬧跑老遠,現在家門口就有好去處,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在大連莊河市光明山鎮松林村,黨建文化廣場、廉潔文化長廊建好後,村民路過總愛停下來瞅一瞅:“這些字畫看得明白,説到心裏!”文明創建志願者廣場舞、詩歌朗誦會也開展得紅紅火火,“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愛莊河、愛家鄉”等主題融入其中,在舞動的旋律中、嘹亮的歌聲裏,鄉村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風貌愈發昂揚。

  創新治理也為鄉村文明添活力。“清掃路面攢積分換生活用品,太樂意了!”營口市鲅魚圈區蘆屯鎮留屯村“積分超市”裏,村民閆秀琴捏着積分卡兌換獎品,臉上笑開了花。

  和留屯村一樣,全省多個村鎮把“積分超市”作為鄉村治理的“助推器”,小小積分像根紐帶,把“村裏事”變成“自家事”,大夥兒從“要我參與”轉向“我要參與”,“人人出力、家家爭先”的文明新風越吹越盛。

 地里長出新希望

  創建文明村鎮不僅要“面子美”,更要“裏子實”。當下,全省廣大村鎮正把“鄉風好”與“日子火”擰成一股繩,走出一條熱氣騰騰的振興路。

  文明村鎮建設孕育的誠信品格和宜居環境,能為産業聚人氣、樹口碑;産業增收帶來的底氣,又能反哺文明建設。鞍山海城市西柳鎮西柳村把服裝城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村集體門市出租忙,物流場地、服裝加工車間連成片,服裝産業成了村民致富的“金鑰匙”。村裏注重價值引領,通過評選“文明商戶”“誠信經營戶”,讓淳樸民風與産業發展同頻共振。

  淳樸民風打底,“生態+文化+經濟”的鄉村旅游模式,正讓土地里長出新希望。每年春天,萬畝杏花一綻放,朝陽市雙塔區他拉皋鎮王杖子村就成了熱鬧的集市,游客踩着花瓣來,文藝表演的鑼鼓聲、攝影大賽的快門聲跟着響起,村裏的農家樂、民宿紅紅火火。這個“遼西杏花村”靠文旅融合,年接待游客數萬人次,旅游收入超百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2000畝中低産田改造成“穩産田”,鐵嶺開原市慶雲堡鎮高家窩棚村的品牌富硒水稻成了“香餑餑”;溫室大棚裏的品種草莓剛摘下來,就被游客搶着買;再借助“互聯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鼠標一點,收成變成了實打實的收益。

  旅游步道繞着青山轉,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虎山村把綠水青山變成“聚寶盆”。山風帶着草木香撲面而來,游客來了就不想走。村裏“虎山藥材”“虎山蜂蜜”在直播間裏成了爆款。文明村鎮創建不能沒有人的參與,只要産業找對了路子,自然會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扎根,他們帶着新想法、新技能,為鄉村注入蓬勃活力。

  今日的遼寧鄉村,文明正從“風景”沉澱為“風尚”,已然成為激活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創建文明村鎮貴在久久為功,全省上下始終將其融入尋常、抓在點滴,持續凝聚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動能,讓文明之花愈發絢爛。

【糾錯】 【責任編輯: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