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環秀街道濱湖社區文化書院裏,一群孩子正圍着等身高的立牌拍照合影。立牌上的少女一襲粉色襦裙,手捧書卷,眉眼靈動,如從國風畫卷中走來。
這位00後“國風少女”有個響亮的名字“湖小硯”。她是社區的新晉“頂流”,是居民群裏的表情包霸主,更是濱湖社區“書香共享、文明共育”理念的鮮活代言人。
誰能想到,這個頗受大家歡迎的“湖小硯”,是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們集思廣益的創作成果。濱湖社區居委會主任李靜回憶:“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社區治理相結合。有一天討論時,有人提議‘不如設計一個IP形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湖小硯’的雛形就誕生了。”
從紙面設計到立體形象,“湖小硯”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社區先後徵集了居民意見,調整了十余版設計方案——有人希望她更傳統,有人建議她更時尚。最終,這個融合了襦裙、書卷、湖水發飾的“混搭少女”贏得了最多票數。“她就像我們社區的縮影,既有文化底蘊又充滿活力。”李靜説。
“湖小硯”的誕生,蘊藏着濱湖社區的文化基因。她的名字取自“硯&”,象徵墨香傳承與童趣多彩;而“湖”字既呼應濱湖地名,又暗喻人文活水潤澤鄰里。“湖小硯”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碰撞,發飾融入毛筆造型,裙擺繡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蒲公英標識。
“在孩子們眼裏,‘湖小硯’愛漢服,會背《論語》,也能跳街舞。”90後寶媽辛文濤笑着説。這種“國潮+社交”的混搭,讓大家直呼“接地氣”——社區書院不再只有“爺爺輩”來,而成了大夥兒拍照發圈的網紅地。社區還推出了“湖小硯”集章打卡活動,居民可以在文化書院、鄰里廣場、社區花園等點位收集專屬印章,集滿後兌換小禮品。這一創意活動,迅速引爆了居民參與熱情。
“以前孩子放學就宅在家裏玩手機,現在每週都催我帶她去書院打卡。”辛文濤展示着手機相冊,照片裏她的女兒在“湖小硯”主題相框前比着剪刀手,笑容燦爛。
“湖小硯”還給居民們帶來了新的社區互動:居民樓道的“鄰舍來了”公示欄裏,“湖小硯”用俏皮口吻發布便民信息;移風易俗情景劇《彩禮風波》中,她化身“文明調解員”;就連寵物公廁旁,她舉着“共享空間需愛護”的漫畫標語,讓原本冷冰冰的規章有了溫度。
“我們要把‘湖小硯’用好。”居委會主任李靜介紹,濱湖社區還推出了“湖小硯”積分制——參與志願服務、踐行文明風尚、為社區建言獻策,都能獲得虛擬徽章,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可兌換社區合作商鋪的優惠券或年終表彰。
目前,“湖小硯”的旅程才剛剛開始,社區正籌劃推出文創帆布包、明信片,打造IP主題市集和研學路線;與老年大學、衞生服務中心聯動的“湖小硯帶你游濱湖”活動,將把理論宣講、健康義診、非遺體驗融入沉浸式場景。(記者 劉艷傑 本報通訊員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