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産業如何“特而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15 08:55:18
來源:人民日報

鄉村産業如何“特而強”

字體:

  要因地制宜,在科技化、融合化、開放化“三化”發展上下繡花功夫,助推更多鄉村産業早日實現“特而強”  

  大巴山深處的四川省通江縣,構建“政府+金融+保險+企業+農戶”五方聯動發展模式,青峪豬“變”出316種産品,附加值提升3倍,成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金豬”;位於烏蒙山區的雲南省昭通市,通過産品研發創新,小土豆正發生從傳統種植到全産業鏈的價值重構,“土蛋蛋”成了聯農帶農的“金蛋蛋”。革命老區陜西延安構建現代化蘋果産業集群,延伸鏈條,融合三産,聯通中外,紅蘋果成了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蘋果”……

  近年來,我國鄉村産業發展風生水起,涌現出眾多“特而強”的“優等生”。全國已建設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20個、農業産業強鎮1709個,就連832個脫貧縣也都培育形成了2至3個特色主導産業。但整體來看,我國鄉村産業發展仍然主體不強、加工增值不多、帶動能力偏弱,特別是廣大脫貧地區産業散小弱問題更為突出。

  高質量發展産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産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打造“特而強”的鄉村産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分析眾多“特而強”的鄉村産業,我們能發現它們科技化、融合化、開放化“三化”發展的共性:産業發展模式從“單一生産”轉向“融合發展”,增長動力從“資源支撐”逐步升級為“科技引領”,形態從“小而散”向“規模化、國際化”躍升。因此,做好鄉村産業振興這篇大文章,就要因地制宜,在“三化”發展上下繡花功夫,助推更多鄉村産業早日實現“特而強”,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按照“三化”發展方向全鏈條升級,是鄉村産業實現“特而強”的可行路徑。要延鏈補鏈強鏈,提升全産業鏈發展水平。産業鏈前端要科技賦能,打造全程可追溯的標準化生産鏈;中端做強精深加工鏈,發展中央廚房、生物制藥等高附加值業態;後端拓展服務價值鏈,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提升附加值、數字營銷拓寬國內外大市場等服務,激活長尾市場。在山東金鄉縣,産品研發培育體系為大蒜産業源源注入優質種源,“蒜通天下”大蒜信息服務&&和“中國·金鄉大蒜指數”,提供實時市場信息助力科學種植、銷售決策。一頭大蒜做成一瓶10毫升的保健飲品,身價大漲20多倍。通過産業鏈往深裏挖、往廣裏拓,金鄉成為世界大蒜種植培育、儲藏加工、貿易流通、信息發布和價格形成五大中心,去年全産業鏈産值達688億元。

  發展鄉村産業要因地制宜,精準務實。並非所有的鄉村産業都能做得“特而強”,很多脫貧産業要實現“特而強”更需要一個過程。通過種業等技術創新,傳承非遺等傳統技藝,採用專利技術等核心工藝,打好特色牌;通過嚴控質量標準、加強“三品一標”建設、打造品牌等打好優質牌;促進産業融合發展、集聚發展、國際化發展,都是打造“特而強”産業的可行路徑。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大量幫扶産業,也要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的思路,分類施策,朝着“三化”方向高質量發展,爭取早日成為“特而強”的支柱産業。(顧仲陽)

【糾錯】 【責任編輯:姜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