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青海篇|一片沙海如何寫就生態文明的綠色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23 15:54:36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青海篇|一片沙海如何寫就生態文明的綠色答卷?

字體:

  新華網西寧7月23日電 在青海湖北岸,一片名為“克土”(蒙古語意為“寒冷之地”)的沙海,曾上演着“風卷黃沙漫天舞”的生態困境。四十年過去,這裡奇蹟般繪就了“綠蔭如蓋鳥爭鳴”的動人畫卷。讓我們走進克土,探尋這片沙地上的生態文明密碼。

  同心:向沙海要綠色!

  “從1980年開始,我們扛着鐵鍬、背着樹苗,一頭扎進這克土的沙海。那時候是人跟沙子鬥,現在是人跟沙子一起活。”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語氣裏滿是自豪。40年前,黃沙漫天,草場被吞,牧民的家園岌岌可危;如今,6萬畝沙地神奇地變成了林草茂盛的綠洲,沙地總面積減少了6.71萬畝。

  克土的成功,靠的是一套向自然學習的辦法和大傢伙兒的齊心協力:牧民們主動讓出賴以生存的草場,支持“先封起來不讓放牧,再種上灌木草固定沙子,最後栽樹成林”的步驟,這才走上了“人沙和諧”的路子。海晏縣自然資源和林草局林業高級工程師馬文虎説得實在:“搞生態,關鍵得順着老天爺的脾氣來。啥東西能在這兒活下來,咱就種啥,不能硬來。”

  先讓沙棘、烏柳這些土生土長、耐旱的灌木紮下根、鎖住沙;然後再種上樟子松、青海雲杉這些喬木,慢慢形成“草護着、灌木撐着、大樹立着”的多層防護帶。據馬文虎介紹,2013年引種的樟子松特別關鍵,它打破了高寒沙地沒有常綠大樹的歷史。冬天白雪覆蓋松林的美景,成了青海湖北岸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活招牌,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好生態也能帶來好收益。

  攻堅:高寒沙地如何尊重自然?

  克土地區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曾被看作“死亡沙丘”。能在這樣的地方造出綠色奇蹟,靠的是“科技巧勁”,更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失敗讓我們學會了尊重自然。”當我們問到治沙遇到的困難時,馬文虎回想起早年裸根沙棘苗“種下去就死”的困境。但他説,治沙人沒蠻幹,而是動腦筋、搞創新,琢磨出了“沙棘營養坨”的法子:用有營養的腐殖土裹住樹苗根,成活率一下子就上去了。後來又發現,早先種的青楊樹喝水太猛,樹底下寸草不生,反而破壞了小環境。他們立刻調整,改成低密度種針葉樹,一畝地就種十來棵,讓這些“母樹”自己繁衍後代。這種“給自然留點空間”的做法,正是可持續修復的根本。

  他們還創新地用上了高山融雪水管道灌溉系統,用智慧解決“水”這個老大難。精準澆水配合低密度種樹,既保證樹能活,又讓林下的草有機會長出來,整個生態慢慢恢復了。這種“工程+生物”的組合拳,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思路。現在,示範區的植被越來越密,濕地也在悄悄擴大,一個接近自然、能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正在形成。

  守護:綠蔭背後的人

  “種樹三分靠種,七分靠管!”今年54歲的護林員華世才這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守住這片綠色的關鍵。他的摩托車和馬,在沙丘間穿梭了13年,硬是踏出了一條守護之路。四輛摩托車、五匹馬用壞的零件,默默訴説着巡護幾十萬畝林地的艱辛。“我最早住的是四處漏風的破瓦房,現在不僅住在磚房管護站,還配備了專業望遠鏡!”國家持續加大投入,給這些一線守護者撐了腰。

  華世才的活兒看著瑣碎,卻一點馬虎不得:檢查每一段圍欄、看看每棵樹長得好不好、發現病蟲害的蛛絲馬跡就趕緊記下來。有一年夏天,他敏銳地察覺一片胡楊林葉子掉得不對勁,馬上上報並配合專家鑒定蟲種、定制消殺方案,硬是把一場蟲災給摁住了。“治沙護林,得像養孩子一樣,得有耐心,更得有責任心。”2013年華世才親手種下的樟子松林,如今已綿延數公里、鬱鬱蔥蔥。正是這千千萬萬次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守護,才讓示範區樹木的成活率穩穩保持在85%以上。

  40年風雨路,這是一場幾代人接力的綠色長跑。石德榮和同事們4次捧回國家級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的獎盃,馬文虎等5人獲評先進個人。這些榮譽背後,是一代代治沙人不計名利的默默付出和集體奮鬥的榮光。

  談到牧民們經歷的風沙侵襲和治理艱辛,以及現在來之不易的成果,馬文虎説:“現在周邊牧民群眾從原來的不理解到現在自發參與到保護工作當中,包括當地牧民參與森林資源的管護,群眾和幹部職工參與到每年的植樹當中來,熱情很高。環境好了,人們的思想提高了,對環境依賴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尤其是落日的時候,沙丘是金黃色的,植被是綠色的,非常好看。”

  克土的巨變宣告着:當牧民從“旁觀者”變成“守護者”,當科技人員學會“給自然留空間”,當護林員用13年踏出一條巡護路——人,才是修復生態、創造奇蹟最根本的力量。這片由無數普通人汗水澆灌的綠洲,不僅守護着青海湖的碧波,更向世界證明:尊重自然規律、依靠集體智慧、付出持之以恒的堅守,荒漠也能孕育出生生不息的綠色文明。(“文明中國”採訪報道組:新華網 劉娜 海晏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龍鑫)

【糾錯】 【責任編輯: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