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青海篇|格爾木:從“一棵樹”到“萬木春”的文明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16 09:05:51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青海篇|格爾木:從“一棵樹”到“萬木春”的文明答卷

字體:

  新華網西寧7月16日電 七十年前,慕生忠將軍率築路大軍挺進荒原,在黃沙漫卷處紮下第一頂帳篷,種下第一批樹木——它不僅是格爾木作為城市的地理起點,更如同一座精神燈塔,照亮了這座因路而生、因綠而興的“高原新城”的文明征程。

 一棵樹,紮下精神根基

  “兩路精神”,鑄就文明豐碑

將軍樓公園。新華網 劉娜

  在將軍樓公園,高聳的天路紀念塔,無聲訴説着1954年的那個奇蹟。慕生忠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格爾木市奠基人”,群眾又稱其為“天路將軍”。1954年,慕生忠將軍帶領軍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鋼鐵意志,僅用7個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長1347公里的青藏公路。

  公園內復原的築路場景、斑駁的歷史文物,特別是象徵着城市源起的“望柳莊”故事,讓“兩路精神”變得更加具象化。將軍樓紅色教育基地負責人盧海霞介紹説,青藏公路沿線的許多地名,都是慕生忠將軍親自起的。總隊指揮部駐紮在格爾木後,慕生忠組織築路員工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西寧運來幾車柳樹枝,在格爾木河兩岸四處栽插,並給它起名“望柳莊”。“眼下只是紮下希望之根,將來就是柳綠兩岸的一大勝景”。

  “這棵是將軍樹,當年慕將軍親手栽種,現在已經長到15米高。當年將軍和戰士們種下的,不僅僅是樹,更是扎根高原、建設祖國的信念!”盧海霞的講解飽含深情。這信念,已融入城市血脈。一代代格爾木人,正是傳承着“望柳莊”所代表的堅韌與開拓,在“兩路精神”的滋養下,將昔日“地上不長草”的戈壁灘,鍛造成青海西部經濟重鎮。

  萬木蔥鬱書寫綠色答卷

  江源守護詮釋文明新篇

  從象徵開拓精神的將軍樓,到體現生態自覺的長江源村,格爾木的文明敘事在綠色中延展。這個為保護三江源生態而整體搬遷的移民新村,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樣板。

長江源村村貌。新華網 劉娜

  漫步長江源村,藏式新居整潔亮麗,村史館內“放下牧鞭、端起生態碗”的變遷故事令人動容。全國勞動模範、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帶領牧民轉型發展綠色産業;依託生態優勢和青藏線區位,村裏發展起有機畜牧、民族手工藝和生態旅游,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達3.71萬元。

青海省級勞務品牌長江源村指尖技藝。新華網 劉娜

  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墻上,貼着村民們的“生態承諾書”:“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樹木,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長江。”這種共識,讓生態保護從政府行為變成了村民的自覺行動。

  “生態保護是我們的根,更是發展的路。”村民才仁扎隊的樸素話語道出共識。沱沱河靜靜流淌,見證着搬遷後的長江源村從索取自然到守護自然的文明昇華。

  長江源村的蝶變,是格爾木全域生態答卷的縮影。這座曾飽受風沙侵襲的城市,以“望柳”的執着,數十年如一日推進國土綠化。2023年建成區綠地率19.2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4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2.07%,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49.45公頃。曾經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展示青藏高原生態之美的窗口。格爾木以行動證明: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束縛,而是最持久的動能、最普惠的福祉。

  一棵“將軍樹”,紮下了一座城不屈的精神根基。漫步在今日的格爾木,將軍樓公園的蒼松翠柏與長江源村的盎然生機交相輝映。從“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到“處處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格爾木在戈壁深處寫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更以“兩路精神”為魂、以生態優先為筆,擘畫出一座現代文明城市該有的模樣。這就是一座戈壁新城獻給時代的文明答卷。(“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新華網劉娜 鐘奕)

【糾錯】 【責任編輯: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