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省陽江市風電産業捷報頻傳:國際風電城加速崛起、廣東(陽江)綠能示範産業園掛牌、風電産業聯盟成立……陽江市正圍繞“全鏈條、綠色發展”步伐加快風能産業布局。
煙波浩渺的陽江海面上,一台颱風機排列成行,巨大的槳葉緩緩轉動,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正輸入千家萬戶。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金三角”中心地帶的陽江,擁有1.23萬平方公里海域、豐富海風資源和便捷港航條件,政策支持不斷加碼,正助推陽江成為風電發展高地。
布局全産業鏈
近年來,陽江大力開發海上風電,迅速從“無”到“有”實現跨越。據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統計,截至今年5月,陽江已累計投資約1126億元,建成投産14個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601.66萬千瓦,穩居廣東省首位,排名全國第二;在建和開展前期工作共7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
陽江市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黃銳國説:“如今,陽江海上風電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市重要支柱産業。”今年前5個月,陽江海上風電上網電量突破31.76億千瓦時,産值約19.56億元,可觀的消納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添能增效。
與此同時,陽江堅持産業鏈延鏈補鏈,打造全鏈條風電産業生態。目前陽江已建成省內乃至全國最完整的風電裝備製造産業集群。例如,引進了明陽智能、金風科技等全球領先整機廠商,以及中車電機、東方海纜等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總投資近400億元,涵蓋從整機集成到齒輪箱、軸承、電氣等關鍵環節。這些製造基地與研發設計、檢測認證、運營維護等環節緊密配合,“立足陽江、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海上風電全産業鏈基地正加速成型,産業集群效應持續釋放。
在創新&&建設方面,陽江聚焦海上風電核心技術攻關。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投資約3億元,目前已建成科研大樓並引入9支創新團隊、6個科研&&,6位中外院士擔綱學術委員會,重點突破深遠海關鍵技術。這一省級研發&&與高校院所緊密合作,助力破解海上風電“卡脖子”難題,加快科研成果向實用化轉化。
與此同時,廣東(陽江)綠能示範産業園正式掛牌,這也是廣東省首個獲批開展高比例綠電直供的示範園區。該園區將海上風電綠色電力直供入園,為製造企業提供清潔電力支撐,吸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構建“風電資源+製造業+零碳示範”新模式。
按照陽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當地力爭2025年風電産業年産值突破1000億元,2035年建成世界領先的國際風電城,年産值超2000億元。陽江市委書記盧一先&&,陽江堅定不移向“新”而動、逐“綠”而行,形成了海上風電全産業鏈發展格局,國際“綠能之都”建設步履堅實,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和産業轉型提供了生動樣本。
攻關核心技術
儘管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陽江風電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進入深遠海開發階段後,環境複雜程度和技術要求顯著提升。不久前召開的海陵島國際風能大會(2025)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指出,深遠海開發對風電裝備材料、結構和長期運維提出更高要求,高質量發展不能僅靠規模擴張,更需在材料防腐耐蝕、結構抗風抗震和智能運維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構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的保障體系。陽江市風能協會會長,廣東華電福新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紀雲松坦言,人才和技術都是制約瓶頸,必須持續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目前,經過規模化應用和國産化替代,海上風電單位造價從早期每千瓦2萬元降到如今的1萬至1.3萬元,但成本控制依然考驗市場化進程。
核心技術鑄就海上風電標杆。依託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技術人才等優勢,廣東電網已建成全國領先的大容量風電領域實驗基地,擁有多種自主核心産品技術,在海上&&智能運檢等領域全國領先。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楊松楠介紹,廣東電網正在陽江三山島建設世界首個遠海風電海陸一體直流輸電工程,擁有8項“世界首創”技術,為海上風電跨省跨區全量消納創造了有利條件。“希望各方聯手打造海上風電萬億級産業集群,共同擦亮陽江這張世界級的風電城名片。”楊松楠説。
國家層面的支持政策密集&&。全球風能理事會中國區主任梁萬良指出,今年海上風電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國家對産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他建議陽江抓住這一政策窗口期,從創新驅動、人才培養、技術攻關等方面發力,實現新突破。
同時,海上風電與碳減排、能源變革相互融合,將成為引領能源變革的新引擎。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岩説:“陽江擁有超6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基礎和全産業鏈優勢,預計2030年總開發量達4000萬千瓦,正朝向國際綠能之都邁進。為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陽江規劃的零碳産業示範園,將成為碳約束時代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資源。政策紅利疊加天然稟賦和産業配套優勢,使得陽江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未來可通過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市場化水平、發展氫能儲能等方式,構建‘風光儲氫’協同發展的綠色産業體系,鞏固全國風電高地的比較優勢。”
深化國際合作
早在2022年,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明陽陽江青洲四海上風電場項目在陽江陽西開建。該項目是國內目前已建成的離岸距離最遠、水深最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通過深遠海布局緩解近海資源壓力,還以多種海洋業態模式融合實現了海域立體開發,為全球深遠海能源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自2023年12月全容量並網以來,明陽青洲四項目已累計發電超16億千瓦時。
“經過八年發展,陽江已崛起為國內規模最大、鏈條最全的海上風電開發基地與風電設備製造基地,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的推動者、引領者。”秦海岩説,“未來陽江也將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風電創新策源地、世界級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全球化的海上風電母港,為世界風電産業發展與技術進步提供重要支撐。‘陽江模式’可複製推廣,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寶貴經驗。”
“中國是全球唯一完整布局海上風電全産業鏈的國家,業內已形成‘全球風電看中國,海上風電看陽江’的共識,陽江的産業鏈完備,已實現從‘跟跑’到‘領跑’。”梁萬良建議,陽江要發揮獨特地緣優勢,加快構建海上風電母港和人才培訓基地,不僅輸出設備,更要向海外國家輸出技術和能力建設,深化國際合作。他&&,當前海上風電已邁入“深水區”,遇到諸多未知挑戰,要充分借助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創新驅動、人才培養、技術突破等方面持續攻堅,以新成果賦能全球風電産業。
“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是構建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實施‘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重要抓手,陽江全力打造千億級風光儲氫等綠能産業集群,是‘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的生動實踐。”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海上風電已進入市場化競速期,應聚焦深遠海漂浮基礎及柔直輸電技術研發,推動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加強跨部門協同,優化營商環境,調動市場投資主體積極性;鼓勵多種海洋業態融合發展,提升海洋經濟價值;深化國際合作,協同推進海上風電新質生産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