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走進便利店買一杯熱飲,在書店讀一本好書……隨着夜間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商鋪開始24小時營業。除了滿足全天候的消費需求,他們有的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提供熱水補給,有的為鄉村讀者提供閱讀場所,有的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數字化便民服務……民生溫度往往蘊藏在點滴之中,人民群眾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深刻。近日,本報記者走進3家24小時營業商鋪,記錄下商鋪裏的溫暖故事。
——編 者
鄉村書店
書燈始終為村民們亮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周末,一場田間讀書會在廣東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小布村的“書店農場”舉辦,二十幾戶親子家庭參與其中,帶隊人江永強一邊為大家講解古詩,一邊帶孩子們體驗真實“鋤禾”場景,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能通過閱讀增加知識,還能讓小朋友接觸大自然,這樣的活動有意義。”不少家長説,來參加活動,是因為“24小時書店”多年的好口碑。
家長所説的“24小時書店”是小布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書店有300多平方米,配有活動室、閱讀室。面積雖不大,做的事不少。書店全天候開放,書籍可購買,也可免費借走,村民沒事就來看看書,孩子們放學也會來做作業,這裡每月還會舉辦公益讀書活動等。
“我小時候愛讀書,但去圖書館得走到幾公里外,有時也借鄰居家的書看,那時起就有個開書店的夢想,想讓村裏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享受閱讀的樂趣。”當被問及開書店的初衷,江永強回憶道。2017年,江永強回鄉創業,開辦了這間書店,而堅持夜晚開放,是因為他在深圳打拼時,常光顧一間24小時書吧,顧客可以隨時閱讀,“我希望自己的書店也能傳遞這種溫暖。”
白天帶親子家庭研學,晚上回到書店,江永強又開始組織詩歌分享會。一些詩歌愛好者來到書店,圍坐在一起,分享喜愛的散文詩歌,興濃時還吟誦幾句,“看到書店能為閱讀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就覺得自己沒白幹。”
晚上11點,江永強和店員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但書店仍是營業狀態,店裏零星的讀者也沒有被打擾。“一開始,我們輪流值班,但因為持續熬夜,有些店員離開了。”後來他乾脆決定晚上不留人值班,茶水室、衞生間等貼上自助服務指引,並留下電話,讀者如果有需要,可以隨時呼叫,“書店開在鄉村,這裡民風淳樸,而且夜晚來店裏的大多是愛書人,我相信他們。”
事實上,這間書店能夠開到第八年,離不開經營思路的轉變。江永強粗略算了一筆賬,以前賣教輔、做培訓是書店的主要收入,如今讀書會及研學活動的收入則成了支柱,使書店基本能夠實現收支平衡。
在江永強看來,如今這家書店能開拓新的業務,有這麼多人願意參加活動,與書店堅持做公益、做服務的初心密不可分。“這間書店除了有借閱圖書的讀者,還有路過歇腳的背包客,他們時常過來坐坐,我想這也是對書店、對我的信任,我希望不辜負這份信任,能一直堅持下去。”江永強説。
現場素描:
江永強的一天是忙碌的,但他的神情卻自在而滿足。在鄉村推廣閱讀,對他來説是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正是這份對公益的堅守,成為他的書店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
每次走進書店,江永強都會看看店裏的一盞燈,這盞燈從開張起一直亮着,24小時不滅。江永強説,只要書店還在,這燈就會一直點亮,一直陪伴着愛書的人們。(記者 姜曉丹)
暖心超市
在這能喝口熱水歇歇腳
“叮咚——歡迎光臨美宜佳。”晚上9點,這家位於江蘇南京市邁皋橋地鐵站旁的超市迎來繁忙時刻。
放眼看,店內擺滿了食品、日用品,一名長髮姑娘挑選好鮮奶、三明治還有大桶水,走到櫃&結賬。“你好。”店長張生有印象,這是位“老面孔”,經常在這時來店裏,她也代表着這家超市的最大客群——在附近居住或者換乘的市民。
邁皋橋地鐵站周邊有5個社區、約4萬居民,這裡還是城北片區的交通樞紐,每天有10萬人次搭乘地鐵,其中許多人順路到超市購物。長髮姑娘説,來這裡買早餐,是她生活中一份小小的儀式感。
“叮咚”聲不斷,張生埋頭結賬,再抬眼就看到進來了一群拿着烤串的年輕人。正因這裡客流密集,晚上的夜市紅紅火火,200多個攤位擺出300多米,每天吸引超過5000名消費者。
“早上5點半就有人來買早點,深夜三四點仍有夜市未散,我們店24小時都有顧客。”張生介紹,店員三班倒,他負責下午4點到晚上12點的中班段。
看到穿着紅馬甲的錢兆生走進來,張生就知道已經11點多了,因為他是交通樞紐的夜掃保潔員。“晚上10點半來,先把廣場清掃一遍,休息一陣,再將夜市的垃圾清理一下,12點半下班。”錢兆生在櫃&旁接了熱水,坐下來休息。他指了指便利店玻璃上的提示:暖心驛站提供免費熱水、愛心雨傘、充電服務……
一旁,還坐著等待接單的外賣騎手。“這裡可以喝口熱水休息一下。”外賣小哥於琮領記得,有一天突發暴雨,他渾身濕透衝進超市,不僅喝到了熱薑茶,還借到了雨衣,此後他經常會來店裏接杯水。
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街道邁皋橋街社區黨委書記楊琴説,社區與這家24小時超市積極聯動,設立“暖心驛站”,為環衛工人、夜市管理人員、外賣騎手、社區志願者提供熱水補給、臨時休憩等服務;社區同步調配資源,補充應急物資,攜手構建便民服務網,在基層治理實踐中,探索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
張生翻開&賬,店裏每天有客流500人次,日均營業額6000元,扣除成本,每月利潤1萬元出頭。一筆筆賬單記錄着的,是生活,也是民生。
現場素描:
&賬記錄的,是看得見的民生賬本,但“看不見”的賬本同樣溫暖。
什麼是“看不見”的賬本?便利店每天接待超過40人次的環衛工人、夜市管理人員、外賣騎手等民生服務領域的戶外工作者。由於工作原因,他們大多只來得及接一杯熱水,短暫休息十來分鐘,幾乎不産生“經濟價值”。但在張生看來,這是更有意義的“為民賬本”——一杯熱茶中,升騰着24小時便利店的溫暖,也蘊藏了城市治理的溫度。(記者 姚雪青)
小區便利店
便民服務清單越拉越長
晚上8點,山西太原富力城小區門口的唐久便利店裏,空調送出清涼的風。
“小殷,在你這避會兒暑!你幫我充個天然氣費,再打印個東西。”80多歲的小區居民張奶奶推開門,衝着在貨架間穿梭的店長殷關東爽朗一笑。
殷關東迎上去:“張奶奶來啦,是不是打印退休金明細?”他邊説邊扶張奶奶坐下。原來,張奶奶每月都會來店裏打印退休金流水單,殷關東不僅幫忙打印,還會仔細幫老人核對金額。
富力城小區有20多棟樓,老年人居多,因為行動不便,有時候跑一趟,往往攢着好幾件事一起辦。
“小殷這孩子比親人還貼心!”張奶奶逢人就誇。有一次,張奶奶急需買生活用品,可突然下起大雨,不得不給便利店打電話。殷關東二話不説,迅速挑選好物品,冒雨給老人送了過去,老人十分感動。
在這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裏,一張“便民服務清單”逐漸形成:代繳天然氣費、水電費、話費;手機充電、打印複印、加熱食品;雨天借傘、送貨上門……這些服務就像一張細密的網,兜住了居民生活的細碎需求。
在許多居民眼裏,門口的便利店越來越像綜合服務窗口。近年來,太原市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通過優化布局、補齊短板、提升多元化服務等,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社區幸福指數。
70歲的李大爺拿着手機走進店裏:“小殷,這手機又收不到驗證碼了!”殷關東一邊耐心地幫老人清理緩存、設置網絡,一邊手把手教老人操作:“大爺,下次點這兒就能刷新,我給您設成大字體,看不清隨時來叫我。”
上個月,王奶奶家的電子鎖出現故障,但老人不知去哪找人,就打了殷關東的電話。殷關東不僅&&了開鎖師傅,擔心老人餓着,還特意從店裏熱了包子帶來。“奶奶,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咱們都是一家人!”面對老人塞來的感謝紅包,殷關東笑着婉拒。
“接下來,我們還打算增加送洗衣物、回收舊衣、代繳物業費等服務。”殷關東指着正在調試的智能終端介紹,“以後居民下樓遛個彎的工夫,就能把生活瑣事都辦了。”
現場素描:
便利店説大也不大,但東西不少:打印機、飲水機、微波爐、雨傘等一應俱全。縫縫補補、幫忙開鎖,這些“針頭線腦”的小事,構築起城市的煙火氣。
便利店工作人員不多,但忙的事情不少:不時有路過的熟人衝店長打招呼,有時找店裏幫忙或者提點建議。或許,有煙火氣的並不是24小時的店面,而是盡心服務的人。(記者 鄭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