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以“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為主題的第35個全國“土地日”。在湖北荊州監利市毛市鎮老河村,記者不禁被眼前綠油油的田地吸引。這樣的景象使田埂旁的“全國基本農田保護髮祥地”紀念碑更具意義,幾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這是為紀念監利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實施20周年設立的。
位於監利市毛市鎮老河村的“全國基本農田保護髮祥地”紀念碑。新華網劉暢 攝
80年代初,“工業興荊州”浪潮涌動,鄉鎮企業蓬勃生長,工業化、城鎮化對耕地佔用日益加劇,荊州地區1979年至1987年9年間減少耕地139.16萬畝,保住“口糧田”迫在眉睫。
1988年3月,在各方人員積極推進下,在監利市周老嘴鎮劃定3個保護區,涉及17個行政村,共105個地塊,面積37792畝,佔當地耕地面積的92.2%,由此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在監利誕生;同時提出“六不準”保護措施:不準建房、不準葬墳、不準挖沙取土、不準扳磚燒窯、不準亂挖魚池、不準毀田造林。
位於監利市周老嘴鎮的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新華網劉暢 攝
現今,監利沒有在“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止步,據2023年度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年末耕地面積已達279.2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47.95萬畝。
監利市周老嘴鎮黨委書記許安高告訴記者,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區田地能做到“田成塊、路成行、集能排、旱能灌”。育秧、插秧機械化、無人機施肥,使老百姓勞動強度降低,産量提升。
位於監利市周老嘴鎮的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新華網劉暢 攝
從1988年劃定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到2008年率先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試點,再到全域劃定“三區三線”,30多年如一日的堅守,離不開科技助力,“監利市耕地保護數字化治理綜合監管&&”應運而生。
“在高點位攝像頭全天24小時‘巡邏’時,發現有挖掘機在農田作業,疑似存在破壞耕地現象,&&發出警報,系統操作人員就近派出無人機巡查,發現屬於正常操作後,無人機返航並在系統回單,形成閉環。”這是記者在&&操作演示現場看到的一起案例處理情況。
據了解,該&&對耕地進行實時監測和全業務場景動態管理,確保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等非法佔用問題及時發現與有效處置。全市共布設攝像頭146個,無人機站12個。
從基本農田保護“六不準”保護措施提出,到如今用科技&&護耕,推進“人防”與“技防”結合,實現“高空看、智能判、網上管、地上查”的巡田模式。30多年裏,監利持續守牢耕地紅線,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自然資源部在全國“土地日”湖北武漢主場活動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發展、安全和民生,更加重視自然資源系統治理和源頭保護,強化規劃引領作用,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