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山東篇丨濰坊推進“裏仁為美”文化社區建設 構築美好精神家園-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2/02 10:10:27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山東篇丨濰坊推進“裏仁為美”文化社區建設 構築美好精神家園

字體:

  新華網濰坊12月2日電 千年積澱的文化底蘊,為濰坊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層而持久的驅動力;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是濰坊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正確打開方式……近年來,濰坊把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以文化社區建設為載體,打造城市宜居人文生態圈,增強市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激活文化因子、賦予時代內涵——

  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化,文化是“裏子”,更是根脈。

  濰城區西南關社區,歷史上曾因一條巷子出過兩名狀元而聞名遐邇。近年來,社區依託狀元故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澱,創新推出“德、勤、孝”社區文化三字經,從崇德向善、勤學篤行、敬老孝親三個維度對狀元精神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進行闡釋和弘揚,讓思想共鳴轉化為行動共識。

濰坊市濰城區西南關社區的“狀元文化長廊”內一角。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這種“文化味”社區,在濰坊不勝枚舉,而在推進文化社區建設過程中,濰坊有“底氣”更有“心氣”。2024年6月18日,濰坊市舉行城市文化社區建設現場推進會,深入探索“裏仁為美”文化社區建設新實踐,一批有底蘊有特色有品味的文化型社區競相涌現。

濰坊高密市西關社區。新華網發(濰坊高密市文明辦供圖)

  “生活要講究精神層面的滋養,講究在自己過日子的這一畝三分地找到文化的根脈。建設文化社區要以深入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形成與現代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文化形態,以文化哺育社區,用社區反哺文化,推進兩者實現共生、共振、共榮。”市文明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濰坊市奎文區文化路社區友鄰長廊。新華網發(濰坊奎文區文明辦供圖)

濰坊市濰城區西南關社區“狀元書屋”。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厚植文化沃土、增強文化自覺——

  以文化之力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近日,在坊子區魯能足校社區的文化驛站,一支由社區居民組成的“草根宣講隊”,正在開展文藝宣講活動,以群眾聽得懂、接地氣的語言和方式,闡釋新理論、宣講新風尚、倡樹新生活,現場吸引不少居民前來觀看。

  打造文化社區,不光是搞宣傳專欄,更重要的是塑造人。

  據了解,近年來濰坊引導群眾在文化社區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建立社區文化能人(名人)、文藝骨幹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組建社區藝術團隊和專家資源庫,以文化能人引領,用文化內涵浸潤,激發全民共建共享的內生動力。

  為更好鏈結社區文化資源,全市多地創新文化服務模式,不斷完善硬體設施配套,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科普法制、就業創業等為一體的多元文化“共享空間”,讓社區群眾不僅願意“走進來”,還能“坐得住”、“不想走”,進一步滿足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期待和需求。

濰坊奎文區文化路社區和順藝術團2024迎新年文藝演出。新華網發(濰坊奎文區文明辦供圖)

濰坊高密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與社區居民一同包水餃、嘮家常。新華網發(濰坊高密市文明辦供圖)

  延伸教育方式、推動文養結合——

  激活全生命周期育人新動能

  近年來,隨着老年文化教育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趨勢,學位緊張的市、縣(區)級老年大學已無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成立社區老年大學,打造“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已成為濰坊市不少地方補齊老年文化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徑。

濰坊市奎文區文化路社區居民正在進行戲曲演奏練習。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走,上課去!”68歲的張女士早早就來到位於奎文區北苑街道金都社區老年大學的課堂,從家到這裡,僅需步行五分鐘。在當天的書法課堂上,張女士與同學們一同學習書法技藝,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社區老年大學滿足了老年人的學習、交流等需求,在這裡大傢伙勁頭十足。”張女士説。

  “社區老年大學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還為社區培養了大批志願者、文藝骨幹,在矛盾調解、文藝展演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奎文區金都社區黨委書記王致娟深有感觸,社區老年大學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好抓手,老年人也在參與基層治理中增強了獲得感。

  在濰城區,為推動老年文化教育資源下沉社區,全區整合區老年大學、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資源,採取“區級統籌師資、街道集中組織、社區提供場地”的方式,設立了近20處社區老年大學教學點,讓老年人不出遠門就能學習到書畫、舞蹈、器樂等20余項課程。

  如今在濰坊,“文化養老”日漸成為老年群體的新時尚、新追求。

濰坊奎文區健康街社區的非遺傳承人張永剛向大家展示核雕作品。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濰坊市奎文區健康街社區居民正在排練舞蹈。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綻放文化活力、豐盈城市底蘊——

  打造更好濰坊人文“新生態”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抽出時間閱讀仿佛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但在奎文區健康街社區,這裡不僅建有“燈塔書屋”,居民們還自發成立了“讀書會”,每天都有許多居民來到書屋暢享閱讀時光。“我們每週都會選定一個閱讀主題,舉行‘好書分享會’‘青鳥領讀’等活動,大家共同交流分享閱讀心得,在提升自我的同時,還增進了鄰里情誼,社區大家庭也更加文明和諧。”社區居民李先生幸福感滿滿。

濰坊市奎文區健康街社區一角。新華網發(濰坊文明網供圖)

  像這樣的活動,在濰坊並不鮮見。全市各地結合實際、創新形式,推動基層文化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融合,持續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從“種文化”到“眾文化”,實現分層分眾的“全齡友好”文化社區服務全覆蓋。

  如今,非遺傳承人成了社區裏的座上賓,手把手教居民剪紙、翻花、捏面人;流動的文藝匯演成為了社區的常客,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社區文化的魅力;黃河大集則讓文化消費成為居民的消費常態,進一步激發了社區文化經濟的發展;組織開展“親子運動會”“公益美術小屋”等活動,激發轄區廣大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認同和青春活力……在濰坊,社區既是一個忙碌的文化“會客廳”,也是一扇動人的窗口,更是一個城市文化建設的縮影。透過它,人們得以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質,管窺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質,感知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澎湃活力。(“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普韻喬 肖樹梓 劉倩)

【糾錯】 【責任編輯:普韻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