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高地。在上海,一批改革地標極具首創價值和標誌性意義:20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新區,吹響了改革開放的強勁號角,30多年來,浦東日新月異,未來不可限量;進入新時代,2013年9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我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橫空出世,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也在隨後設立,自貿試驗區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一個強有力抓手;隨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中國首個跨省域的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隨即開展一系列制度創新,成為中國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探路先鋒……
一處處改革地標、一張張發展名片、一個個生動故事串聯起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為世界觀察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絕佳窗口。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的大潮澎湃涌動,改革地標呈現着生機勃勃的新圖景。
最前沿,做時代的“弄潮兒”
仲夏時節,夜幕降臨,黃浦江畔,流光溢彩。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等建築高聳入雲,描繪出壯美的天際線。陸家嘴金融城與百年外灘交相輝映,共同見證浦東的改革變遷和上海的發展歷程。
就在30多年前,陸家嘴還有一條弄堂狹小、電線雜亂的“爛泥渡路”。一首民謠這樣唱:“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爛泥路邊有個爛泥渡鎮,行人路過,沒有好衣褲。”
今年80歲的“老浦東”陳六超告訴記者,爛泥渡路也曾是一代人的“鬧市區”,讓人想不到的是,“不到40年的時間,浦東、陸家嘴竟能發展成今天這般模樣。”
回望1990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改革大潮涌動,黨中央作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決策,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的重大信號。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
從“爛泥漫流”到“財富奔涌”,經過30多年發展,陸家嘴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浦東新區經濟總量也由1990年的60.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6715.15億元,人均GDP達28.9萬元。
今年6月19日開幕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海區域中心正式啟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評價説,該中心的設立有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深入地理解成員國的觀點,並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論壇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喊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時代強音。
改革釋放出強大的內生動力,讓上海從沉重的基礎設施欠賬和歷史包袱中成功突圍。
站在國內國際大局、立足歷史的經緯線,人們不難發現,每到發展的關鍵時刻,深化改革都會成為上海持續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2013年9月29日,我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一場聚焦制度創新的“國家試驗”就此啟航。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聚焦建設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充分放大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和上海經濟發展“增長極”的效應。
10多年光景倏忽而過,首創“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開設全國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製造企業……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誕生了若干個“全國第一”,在製造業、金融業等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
“10年時間,‘負面清單’經過七次瘦身,條文數越少開放度越大。這在為外商提供更多投資機會的同時,也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説。
進一步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乘着中央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東風,2019年11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正式揭牌。
全國首部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出爐,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設立,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5項面向全國複製推廣……成立4年多以來,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示範區以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為“雙輪”驅動,正讓過去這片滬蘇浙交界的省際薄弱區域展現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嶄新面貌。
“歷史上,示範區就以其優良的生態基底和便利的地理條件,孕育了繁榮的江南水鄉。後來,受行政劃分等影響,其一度成為區域發展的‘三不管’地帶。”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説,如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又為其開闢出一個嶄新的、面向未來的、充滿想象的改革空間。
一隅可觀全域。從2413平方公里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到35.8萬平方公里的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合力和動能持續增強。2023年,三省一市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中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之一。
歲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脈相承,上海始終站在改革最前沿。
新動能,時不我待
今年5月,在上海東南的沿海灘塗上,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成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建設的第一座儲能超級工廠。臨港新片區高端製造業再添一張“金名片”。特斯拉公司高級副總裁朱曉彤説:“對特斯拉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特斯拉新的儲能工廠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一街之隔。“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當年交付”的上海超級工廠如今年産能已突破95萬輛,成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
聚焦改革地標,可以強烈感知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新動能。
——瞄準“硬核”,集聚先進産業集群。
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産業今年有望突破200億元産值,同時牽頭上海全市寬禁帶半導體發展,搶抓下一個集成電路風口;華東師範大學滴水湖國際軟體學院今年6月18日正式開業,助力臨港打造中國軟體名城……
一批“硬核”企業在臨港新片區集聚。美敦力邁銨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培濤&&,臨港新片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擁有善作善成的産業和人才政策、專業高效的服務團隊,這些都成為美敦力選擇扎根臨港的重要考量。
以先進製造業為根本支撐,臨港新片區初步構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智能汽車等八大前沿産業體系,産業集群效益初步顯現,社會經濟發展逐年攀升。
“臨港新片區智能新能源汽車2023年産值近3000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産值突破千億元,目前已集聚特斯拉、寧德時代、中芯國際、商飛、上汽等龍頭企業。”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唐浩説。
作為上海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臨港新片區八大前沿産業聚鏈成勢、集群發展。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新片區設立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規上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30%以上,引進海內外人才8萬多人。
——緊盯前沿,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2023年,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營收達3475億元,這一數字既彰顯了示範區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強勁實力,也體現了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行走在夏日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滿眼皆是綠意。在位於示範區青浦片區的金澤鎮北橫港附近,水鳥翩飛,綠蔭如畫,從北橫港向北望去,備受矚目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已拔地而起。
不久後,這座總投資超百億元、佔地2400多畝的園區將成為華為全球最大研發中心,並於首期迎來3萬多名研發人員。
作為“長三角數字幹線”上的重要龍頭企業,華為正推動區域産業協同邁向縱深。除了在青浦區落地全球研發中心、上海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華為還在江蘇蘇州吳江區成立華為(吳江)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心,在浙江嘉善縣打造智能智造燈塔工廠標杆,建設“中軟國際長三角新數據應用創新中心”,點燃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搶抓機遇,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
“身高185厘米,體重82公斤,全身多達43個主動自由度,最大關節峰值扭矩400牛米……”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青龍”近日發布並開源,這成為國內首款開源人形機器人公版機産品。
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領域的先進科技,人形機器人産業有望變革人類生産生活方式。搶抓行業新機遇,今年5月,由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授牌成立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落戶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支撐於一體的創新生態,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
“浦東將持續加大創新資源、智能算力、應用場景和優質空間供給。”浦東新區科經委主任李慧&&,浦東新區將進一步做強核心資源支撐,築牢先導産業發展的基石底座。
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浦東新區有28家獨角獸企業入圍,其中14家是新晉獨角獸。國産大飛機C919完成商業首飛,全球最大江海聯運型LNG(液化天然氣)船、中國首艘全球最大型2.4萬TEU(標箱)集裝箱船建成交付……一批重磅創新成果從浦東走向世界。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CAR-T細胞療法是全球最新的腫瘤治療手段。落戶於浦東新區的藥明巨諾是一家專注於抗腫瘤領域的細胞治療公司,其不僅關注國內患者的臨床需求,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CAR-T産品首先需要獲得境外患者的免疫細胞,且必須在36小時、極限不超過44小時之內送到中國的工廠製備,然後再將産品用液氮罐跨境航空運輸給境外患者,如何在特定時效內、特定運輸條件下開展&&境雙向管理的創新,在此之前沒有案例和經驗可借鑒,這給企業和監管部門都帶來了新挑戰。”藥明巨諾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部負責人孫靜説。
發展必然帶來新問題,新問題往往推動形成新機制。浦東新區探索形成了一套適用於CAR-T細胞治療商業化産品所需的跨境實操方案和流程。“圍繞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管,多個部門在36小時內完成一場‘接力賽’,既實現了産品液氮罐跨境航空運輸,又讓産品免於X光檢查,保障了藥品的質量。”孫靜説,“基於此,我們對開發海外市場充滿信心。”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創新無止境,改革永遠在路上。
——強化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
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發布。方案提出23條改革舉措,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賦予浦東新區更大自主權。
以“生物醫藥區級高級職稱評審試點”為例,浦東新區在生物醫藥專業開展建立高級職稱參評“直通車”,允許非公領域中在崗專業技術人員直接申報高級職稱,挖掘了一批“專業背景優、從業業績強”的生物醫藥領域優秀人才。
“高級職稱評審改革對民營企業來説,不僅提升了企業人才個人職業的榮譽感、成就感,也讓企業參與科研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更大動力。”上海傑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洪兵説。
據了解,自“生物醫藥區級高級職稱評審試點”落地以來,浦東新區已有139人獲評高級職稱,其中外籍人才2名。接下來,浦東新區還將結合重點産業發展,進一步拓展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高級職稱評審專業,助力區域內産業集群建設。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朱芝松&&,浦東將持續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支撐上海和浦東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結。
——繼續勇闖改革“深水區”。
來自浙江嘉善縣的王先生,因工作原因要在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新設立一家貨運個體工商戶。得益於長三角跨省通辦改革領域不斷拓寬、深度不斷加深,他不需要前往吳江區的多個部門,只需要在嘉善政務服務中心長三角“一網通辦”綜合受理窗口遞交一次材料,即可當場領取吳江區的營業執照和交通運輸許可證。
“示範區內的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不受辦事清單限制,只要屬地權限範圍內的事項都可以受理。通過升級‘通辦通取’,示範區內辦事基本實現‘同城化’。”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營商和産業部副部長沈文化説。
制度紅利不斷釋放、民生獲得感不斷增強的背後,是積極打破底層數據流通障礙。目前,瞄準跨省域數據流動機制不暢、標準不銜接、格式不統一等問題,示範區已建立公共數據共享機制,為區域生態保護“一把尺”、規劃設計“一張圖”、項目建設“一個庫”等提供重要支撐。
統計顯示,示範區內已實現了法人、信用、交通、環保等28類、321項公共數據資源的共享互聯。近兩年來,累計支持跨域數據接口調用540.3萬次,支撐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跨主體的數據安全共享1530.2億條。
“一體化發展沒有‘低垂的果實’。”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盧剛説,示範區的工作沒有模板可供參考,無異於在“無人區”裏闖新路。下一步,示範區還將不斷推動改革向縱深邁進,為長三角全域乃至全國“探路”。
——加大壓力測試,建立“開放型制度體系”。
數字經濟時代來臨,數據作為一種生産要素的跨境流動需求日益旺盛,臨港新片區一直在探索對數據跨境流動進行規範管理。目前,在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公募基金、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數據跨境場景化一般數據清單已對外發布。
“通過場景化的方式,明確了不同場景下哪些數據字段可以跨境流動,解決了企業對於數據出境的困惑,為企業在汽車數據跨境流通實操和落地層面,提供了清晰合規路徑。”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尹丹説。
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陳金山&&,臨港新片區將進一步對接CPTP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重點在跨境數據、跨境金融、增值電信、高能級航運等領域,開展更大力度的開放壓力測試。
登上洋山港中控塔樓,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排列,綿延天際;駐足上海中心大廈119層觀光層,浦東改革發展成就盡收眼底;站在元蕩湖畔極目遠眺,碧波蕩漾,水天一色……
堅定信心、奮力一跳,從改革地標放眼上海,一幅更為宏大的改革畫卷正在徐徐鋪展。(記者王永前 楊金志 楊有宗 胡潔菲 參與采寫:於帥帥 王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