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崇山峻嶺間,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兩河口鎮兩河村的村醫王駒,用1.28米的身軀,書寫了38載堅守的動人篇章。因侏儒症自幼歷經艱辛的他,被鄉親們的溫情滋養長大——“上學有人揹書包,生病有人送藥糧”,這份恩情讓他立下“學醫報鄉”的誓言。
20歲起,他扎根村衞生室,拒絕大城市的誘惑,始終守護着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他騎着小摩托穿梭山路,藥箱裏裝着血壓計、體溫計,更裝着對鄉親的牽掛:隨訪本上記着周奶奶“愛聽花鼓戲”,出診時先嘮家常再問診;為了獨居的梅雲秭老人,他冒暴雨繞行20公里深夜出診,渾身泥水卻先確保老人平安。
作為“1+4+N”家庭醫生團隊一員,他活用健康檔案“三色管理”,“揪”出了10多個心腦血管病的“隱患苗子”,真正把住了疾病預防的“閘門”,公衛服務考核連續5年全鎮拔尖。38年間,騎壞4輛小摩托,上百雙膠鞋磨穿,6000余次出診守護3萬多人次。他是山鄉的“活地圖”“120”“土喇叭”,用“踮腳夠鄉親,俯身守健康”的信念,將公共衞生服務的陽光灑滿深山。其事跡經媒體報道,瀏覽量超151萬,讓鄉村醫生群體被更多人看見,先後獲“宜昌好人”“秭歸楷模”等稱號。(秭歸縣兩河口鎮衞生院)
【糾錯】 【責任編輯: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