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美麗海灣善治之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8 10:45:57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美麗海灣善治之道

字體: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雨虹

  中國是海洋大國。從遼寧到海南,283個海灣自北向南分佈在11個沿海省(區、市),串珠成線,裝點着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

  作為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海灣承載着從山頂到海洋各類人為開發活動的環境壓力,是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區域。

  2019年,我國啟動美麗海灣建設,開啟以“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為標尺的海洋生態治理實踐。

  2024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提出重點推進110多個美麗海灣建設,到2027年,美麗海灣建成率要達到40%左右。

  美麗海灣建設以“一灣一策”破解治理一刀切,以陸海統籌協同推進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以生態經濟雙向賦能,推動海灣治理從單要素改善轉向生態整體提升,重塑遼闊海岸。

  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躍升至83.7%,較2018年提升了12.4個百分點,283個海灣中有162個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海水更清、海灘更凈、海鳥更多、濱海濕地更美。

游客在廣西北海銀灘游玩(2023 年 8 月 13 日攝)   新華社發(李君光攝)

  精準施治

  天藍海闊,魚鷗翔集。夏日的秦皇島北部灣區吸引着全國各地的游客。

  連續五年,這裡海水水質優良比例100%,4條入海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15000多只紅嘴鷗、西伯利亞銀鷗、黑尾鷗、普通海鷗在此棲息……2024年底,河北秦皇島北部灣區等11個海灣入選新一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生態環境部迄今已公布三批共31個優秀案例。“一灣一策”正推動海灣生態環境治理有序進行。

  問題導向,差異化治理。各地基於海灣特點設置差異化目標,實施差異化治理舉措。以海南為例,全省44個海灣單元,全部量身定制美麗海灣建設“一灣一策”,分別作出任務部署。海口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聚焦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海水養殖活動、部分區域海灘、海漂垃圾污染等制定治理舉措。江蘇為避免地方在建設中破壞自然生態本底,對試點項目開工建設、施工過程,以及建成後的運行維護、監督管理等實施全過程閉環管理。在江蘇鹽城大豐川東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地表水及近岸海域水質大幅改善,重現水草豐茂、岸綠灣美。

  陸海統籌,系統推進。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許妍説:“海灣三面環陸、一面對海,決定了它是陸海統籌、系統治理的關鍵區域。”2023年,生態環境部啟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在組織283個海灣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查的同時,也完成了陸海統籌的海岸線人為活動壓力調查,以及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等重點入海污染源調查,並在廈門同安灣等環灣地區開展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試點。

  多地從陸地污染源頭入手,加快構建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的系統治理格局。2024年,我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數量佔整體的五分之四左右,喪失使用功能(劣Ⅴ類)斷面基本消除。

  成效評價,一灣一指標。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韋正崢介紹説,2024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美麗海灣建設成效評價方法》,明確圍繞環境清潔、生態健康、人海和諧三個維度以及公眾滿意度、陸源污染治理、海洋環境應急響應三項必選指標,結合不同的海灣類型設置評價指標,實現成效評價“一灣一策”。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張志鋒介紹説,目前已有100余個海灣根據上述評價方法開展了自評估,診斷識別美麗海灣建設的長短板。

  “一灣一策”的治理理念,引導各海灣有針對性地破解入海排污口治理難、濕地生態退化、漁業養殖污染等焦點問題。一批海灣在“對症下藥”治理後,形成人海和諧的生態勝景。江蘇鹽城東&條子泥岸段成為“濕地保護標杆”,浙江台州大陳島形成“漁旅融合目的地”獨特優勢。

  多元共治

  海漁局理順海上養殖,自然資源局負責植樹造林,住建部門建設污水管網……近年來,福建漳州東山島各部門打通壁壘,形成海灣治理合力,讓這座形似蝴蝶的海島水清灘凈、翩然蝶變。

  類似的海灣蝶變正在串點成珠,背後是沿海多地創新體制機制,破解傳統海洋環境治理中條塊分割、投入不足、長效性差等問題,聚力編織海灣治理之網。

  構築部門協作機制,強化部門統籌。廣東深圳大亞灣統籌推進大亞灣陸域-流域-海域一體化系統治理,建立了由11個部門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新機制。廣西北海通過“灣長制”整合海洋、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職責,實現入海河流、排污口與海灣水質聯調聯控。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首席專家韓立民説,部門協作和區域協作的海灣治理機制變革,織就了一張“從山頂到海洋”的嚴密生態守護網,推動入海河流、入海排水口、近岸海域水質、海灘環境等全方位的整體改善,治理成果更具長效性。

  搭建區域協作機制,促進海灣共治。海南、廣東、廣西着力構建環北部灣—琼州海峽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內容包括線索移送和通報反饋、調查取證協作、公益訴訟案件跨省區聯動辦理、生態修復同防同治、統一執法標準和司法辦案尺度會商溝通等機制。福建泉州成立“護衛泉州海岸線生態檢察聯盟”,集結泉州沿海岸7個縣(市、區)檢察院,建立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

  以法治灣。各地完善地方性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以法為綱建設美麗海灣。浙江&&《浙江省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多項規章制度。廣西北海&&《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設立潿洲生態旅游法庭。

  拓寬資金投入渠道。一些地方拓展多元投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為美麗海灣建設提質增效。浙江溫州採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在洞頭諸灣推出沙灘保護修復、紅樹林濕地建設、海灘垃圾清理等多方面社會資本參與途徑,賦予企業特許經營權以反哺治理投入。該模式減輕了地方政府投入,同時帶動周邊民宿、餐廳等商業進駐,讓企業得到旅游發展紅利,實現“生態修復—文旅開發—反哺生態”良性循環。

  創新公眾參與方式。各地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志願者組織、社區團體等參與海灣保護和建設,讓海洋文化深入人心。在天津等地,“美麗海灣 我在行動”海洋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沿海多地公眾常態化參與海灣凈灘志願活動。在廈門、深圳等地,紅樹苗認養計劃讓公眾深度參與海洋保護。海南昌江探索讓漁民在日常漁業生産過程中參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隨着沿海各地美麗海灣建設的推進,近期,秦皇島、廈門等7個沿海地市試點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推動海灣生態環境治理從單點突破向區域聯動跨越。

  智治融合

  “科技創新的力量正融入美麗海灣建設的各個環節,為美麗海灣建設提質增效賦能。”張志鋒説。當前,沿海各地通過整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賦能海灣長效監管、污染溯源、生態修復等。

  監測監管數智化。沿海多地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AI視頻監控等高新技術手段,對陸海生態環境狀況、污染物排放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深圳大鵬灣應用無人機水體表觀光譜觀測系統,實時生成20余項水質參數電子報告,實現精準高效無污染觀測。廈門通過AI視頻監控實時記錄海漂垃圾移動軌跡,助力打撈作業及時、精準調度。

  多地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對獲取到的海灣數據資料進行深度整合與分析。山東東營全市629個入海排污口信息被匯入同一智慧管理&&,點擊&&電子地圖則能顯示各個排污口水質監測數據等詳細信息,實現系統化監管。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信息室主任宋德瑞説,中心已經構建起全國相關海灣的綜合數據知識庫,可以初步實現智能查詢、智能分析、智慧監管等功能,為海灣生態環境質量保護監管提供高效支撐。

  創新智慧治理模式。智能化輔助決策、區塊鏈溯源、微塑料生物降解、污水總氮去除、廢棄物回收利用等多個領域的創新發展,為海洋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浙江台州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利用物聯網設備追蹤海洋塑料垃圾從收集到再生利用的全流程,並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不可篡改,相關模式已經在浙江沿海區縣得到應用,並持續向長三角及其他沿海地區推廣。

  高效修復生態。河北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及龍島區域採用高效率聲吶探測技術,結合直插法和配重直插法,對龍島區域海草進行移植、種植,大幅提高海草種植成活率。江蘇鹽城東&條子泥岸段針對珍稀瀕危鸻鷸類候鳥的高潮位棲息地喪失問題,創新打造了720畝高潮位候鳥棲息地,組織開展微地形改造、裸灘濕地恢復等,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範例。

  碧海生金

  近期,秦皇島北部灣區依託山海關老龍頭景區的優美親海空間,打造音樂動感海岸、樂島生態型海洋主題公園等文旅親海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美麗海灣建設和文旅增收雙向賦能。

  這樣的雙向賦能正聚線成面。多地通過海灣産業綠色轉型升級、海灣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海灣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方式,推動“兩山”轉化,提升海灣保護“含金量”、涉海産業“含綠量”和“含新量”。

  多地促進海灣産業能源使用清潔化,將海灣納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範圍,細化海灣産業准入負面清單,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布局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高端裝備製造等高新低碳産業,讓傳統近海養殖業依託裝備化、智能化不斷向深遠海拓展延伸,以此緩解近海養殖壓力、改善近海生態環境,創新方式兼顧近海養殖和海岸保護等。韋正崢介紹説,2024年,我國海洋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11個國際樞紐海港集裝箱卡車清潔能源使用佔比超過60%,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89個。

  “可以預見,未來10~20年內,海上風電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道毅看來,隨着海上風電和深海養殖等新興産業加速發展,需要跟進觀察項目對海灣環境的影響,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促進海灣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沿海多地推動海灣保護與生態旅游、綠色産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開展海洋生態資源開發與交易,推出“藍碳貸”等金融産品,以此進一步探索海灣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激活濱海旅游研學熱。福建廈門同安灣打造濱海旅游浪漫線,文化藝術、水上運動等産業迅猛發展。江蘇鹽城大豐川東港圍繞麋鹿、濕地等開展科普研學活動,獲得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分行支持開展“美麗海灣+研學”綠色金融項目。

  推動海灣廢棄物循環利用。一些地方將海洋塑料垃圾、破舊漁網漁具等廢棄物納入循環再生渠道,進一步迭代升級為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的産品。浙江台州“藍色循環”項目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該項目發動民眾在源頭收集海洋塑料廢棄物,將其加工為低碳環保的原材料,銷售後返利給負責收集的民眾。項目實現了海洋塑料清除和富民增收的良性循環,一線收集人員年收入人均增加1.3萬元;項目還將交易所得的20%注入“藍色共富基金”,已為參與項目漁民提供超過1.3億元的綠色低息貸款。

  “美麗海灣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經過六年多的探索實踐,美麗海灣建設進入到全面建設、提質增效階段,力爭到2035年,全國近岸海域的283個海灣基本建成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張志鋒説。

【糾錯】 【責任編輯: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