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穿過哈爾濱市兒童福利院的玻璃窗,在課桌上投下溫暖的光斑,張敏正和同事們忙着佈置兒童節聯歡會場地。這位在福利院長大的姑娘,如今已能熟練扮演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各種角色,用愛與溫暖守護着這裡的每一顆童心。

2004年,10歲的張敏站在福利院老院區門口,奶奶去世的傷痛還未撫平,又要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惶恐將她緊緊包圍。“那時已經懂事了,突然換了地方,心裏特別慌。”張敏回憶道。
初來乍到,她常常躲在寢室,是老師們向她伸出援手,帶着她熟悉院內的每個角落,鼓勵她用彩色粉筆在走廊繪製黑板報。
在福利院的歲月裏,教育的意義在張敏心中逐漸清晰。保育員張阿姨哄睡時溫柔的童謠,食堂王叔圍裙兜裏仿佛取之不盡的水果糖,這些細碎而溫暖的片段,在她考入哈爾濱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後愈發明朗。
“在和老師們商量決定學幼教專業時,我就想好了畢業後要回到這裡工作。”翻開相冊,張敏指着畢業照:“福利院的老師們用愛填補了我童年的遺憾,我也想帶着這份愛,去照顧更多和我有相似經歷的孩子。”
如今,張敏已是福利院康復教育班的帶教老師,負責照料8名患有唐氏綜合徵的兒童。這些孩子語言能力薄弱,理解指令困難,需要她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精力,進行一對一的悉心指導。
午飯時分,張敏總會蹲在12歲男孩王亮身旁,輕輕握着他的手,耐心調整勺子角度。“他剛來的時候連自主進食都做不到,我們一點點教他使用勺子。經過三個月的不懈努力,現在他終於能獨立舀起軟化的餅乾了!”説起孩子們的進步,張敏的臉上滿是欣慰與自豪。
教育特殊兒童,不僅需要耐心,更要充滿創意。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張敏拿着動物圖片卡,不厭其煩地帶着孩子反復辨認,“小貓‘喵喵’叫,小狗‘汪汪’叫”;音樂律動課上,她握着孩子們的小手,隨着節奏輕輕拍打,仔細觀察他們對旋律的反應。“他們表達喜歡的方式特別純粹,有時會突然把糖果塞到我手裏,或者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張敏笑着説。
與張敏的童年相比,如今福利院的硬體設施煥然一新。新樓裏,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的床舖、書桌和儲物櫃;活動室裏,智能設備與康復器材一應俱全。教育理念也更加注重全面培養,專業心理老師的引入,讓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得到及時關注。然而,食堂窗口永遠為晚歸的孩子留着熱飯,老師依然會在睡前檢查每個孩子的被子是否蓋好,走廊兩側的白板上,永遠貼着孩子們充滿童趣的手工作品……這些又始終未變。
“小時候覺得這裡像避風港,長大後發現,它更像一盞燈,照亮我們廣闊的未來。” 張敏説。福利院的孩子或許比同齡人更早懂得“失去”,但也更能體會“得到”的珍貴——一頓熱飯、一句鼓勵、一次耐心地等待,都可能成為照亮生命的光。
暮色漸濃,康復教室的燈光依次亮起,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張敏臉上洋溢着溫柔的笑意。她始終相信,在福利院這片特殊的土地上,愛會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散落地生根成長。(記者沈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