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養老機器人來了,能替你照護父母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3 11:29:05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養老機器人來了,能替你照護父母嗎?

字體:

  養老機器人的事故責任認定可按照輔助照護、完全自主照護等不同自動化場景進行區分。但後者尚在研發階段,相關責任認定爭議較大

  目前落地的養老機器人都需要人類輔助操作且聚焦實現單項功能。這是由包括養老機器人在內的具身智能的環境感知水平決定的,相關技術有待創新突破

  即便養老機器人正從“功能實現”向“體驗優化”轉型,科技的終極價值,仍在於守護人性的溫度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雨虹

  機器人養老的時代仿佛呼之欲出——前不久,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産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

  近年,由於人工智能(AI)迅猛發展、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機器人正加速落地。在全國一些社區、養老院、家庭,各款養老機器人小範圍“上崗”,實現送餐送藥、輔助行走、健康監測等多種功能。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2024年我國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79億元,預計2029年將增至159億元。

  機器人養老真的靠譜嗎?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能否確保其應用安全?養老機器人能多大程度緩解日益加劇的照料壓力?未來養老能否“外包”給機器人?親屬子女和其他看護者又該如何履行照護責任?

養老新“機”遇      房子劍圖

  能讓養老機器人擔責嗎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服務需求愈發凸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3億,佔比22%;65歲以上人口超2億,佔比超15%。

  面向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1月發布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

  養老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機械工程、傳感器技術等諸多領域先進成果,作為新興解決方案之一脫穎而出。但養老機器人尚未實現大規模生産應用。特別是其針對用戶普遍關心的兩大問題——如何確保其應用安全,以及發生事故責任如何劃分,仍缺乏標準化應對策略和法律約束。

  馬上消費人工智能研究院鄧偉洪教授等受訪專家告訴本刊記者,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近期發布了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標準有利於養老機器人品質提升、維護市場秩序,但在養老機器人設備安全、功能安全、應急處理、隱私安全等方面仍待進一步規範。

  一方面需規範養老機器人安全應用,另一方面,萬一出現故障傷了老人誰來負責,也是業界爭論焦點。

  受訪專家認為,可將養老機器人事故責任認定,按輔助照護、完全自主照護等不同自動化場景進行區分。

  在輔助照護場景下,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學系副教授劉瑞爽等專家認為,按照我國産品質量法等現有法律,事故原因是産品設計、生産、部署等存在不合理缺陷的,相關方應該承擔産品責任;事故原因是産品使用不當的,由家屬、護工或使用者本人承擔相應責任;對於通信故障等具體事故,則需據情判定通信服務商等相關方是否負有責任。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研究員段偉文建議,針對養老機器人等AI産品建立保險機制,以平衡産品創新和責任分擔。“生産廠家經過大量測試確保産品安全,同時發現部分極小概率風險的情況下,需充分披露風險和其發生概率,並考慮通過保險機制,由保險公司承擔事故賠償責任。”梁正説。

  由於能夠實現完全自主照護的養老機器人尚在研發階段,相關責任認定爭議較大。

  有觀點認為,由於AI具有一定的道德自主選擇和技術獨立發展的特質,應由AI提供者、部署者等承擔無過錯責任,即不論有沒有過錯,都要對消費者的受損害負責。

  與之相對,也有觀點認為這樣認定責任會抑制AI創新,主張踐行過錯責任原則,即由消費者舉證上述相關方存在過錯及其他侵權要件後再判定責任。這一主張勢必導致消費者舉證難度過大,乃至舉證不能,又不利於消費者權益保護。

  在劉瑞爽看來,不論適用何種傳統歸責原則,現行法律都難以完全適配高自主性的AI,“AI的責任歸屬是亟待立法解決的問題。”

  他介紹説,有一種更加“前衛”的觀點:賦予高自主性的AI法律主體地位,由AI承擔其過錯導致的責任,具體方式可以是通過嵌入懲罰性算法,增加其實現預期目的負擔等,引導AI“重視”事故,實現自我“糾錯”。

  但在梁正看來,養老機器人等AI産品事故的最終責任,“不能夠由機器來承擔”。梁正&&,無論AI發展到何種高度,在關乎人類生命健康的決策上,都應該僅僅讓其給出方案建議,由人來最終決策,並由人按照具體責任歸屬承擔相應責任。

  段偉文的態度是,隨着AI深度發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機協作機制,特別是要明確在一些涉及人類生命健康的場景中,不能讓AI替代人類進行最終決策,人類需要覆核AI給出的方案。

  它的“身腦”都不夠強

  當前對養老機器人等AI産品的法律主體地位存在不同看法,而産業現實是,養老機器人目前尚處於發展初期,距離想象中的“行動自如、功能齊全”仍有較大差距。

  據了解,目前不同功能的養老機器人已在北京、杭州、深圳、重慶等地“上崗”,比如喂飯機器人照護失能老人進食,智能捕捉老人嘴部變化持續或停止喂食,洗浴機器人幫助臥床癱瘓老人洗澡,降低老人在浴室摔倒的風險,下肢助行器、行走輔助機器人等康復機器人輔助失能老人恢復行動能力,陪伴機器人可與老人情感互動、娛樂陪伴等,這些養老機器人都需要人類輔助操作且聚焦實現單項功能。

  這是由包括養老機器人在內的具身智能的環境感知水平決定的,相關技術有待創新突破。

  鄧偉洪介紹,行業共識是,具身智能與“小腦”相關的運動控制能力已基本成熟,所以人們可以看到很多機器人舞蹈和翻筋斗等的展示,但其與“大腦”相關的環境感知能力不足,這是養老機器人在居家服務場景中的最大短板。

  “環境感知能力不足,導致其難以通過感知能力和運動能力的協同實現自主運動,需要人類遙控操作。同時,只有環境感知能力提升,機器人整體運動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才會增強,目前時有發生的機器人意外摔倒等情況才會減少。”鄧偉洪説。

  梁正&&,養老機器人面對的家居生活場景複雜多樣,對機器人的環境感知和適應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目前,實現喂飯等單項功能的養老機器人先行落地,因為現有技術水平更能滿足簡化的應用場景。

  在鄧偉洪看來,提升環境感知能力基礎上,養老機器人的手部精細操作能力、關節電機能量密度等也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家務護理對種類繁多的精細手部動作要求很高,需要機器人抱扶老人、取放餐具、疊放衣物等,目前養老機器人手部的靈巧程度,還不足以支撐其自主完成這些操作。另外,抱扶失能老人並讓其感到舒適,需要上百斤的力量和靈活的姿勢調整,為達到這個目標,養老機器人的關節電機能量密度和觸覺反饋還需增強。”

  進化養老機器人“大腦”的挑戰,在於所需訓練數據海量、複雜,採集難度大。

  據了解,養老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涉及三維空間的行為動作,需要視覺、觸覺、運動軌跡等訓練數據,所需訓練數據種類、數量遠超DeepSeek等語言智能。

  “採集足夠多真實世界行為動作數據訓練具身智能模型,難度高,成本大。人類的手經過幾次嘗試就可以端起各種類型的杯子,而機械手經過上百萬次嘗試也難以適應。讓機器具有人類的小樣本學習能力,是人工智能界長期以來的追求。期待新一輪技術發展能夠突破這個瓶頸。”鄧偉洪説。

  堅持“輔助不替代”

  養老機器人的發展突破,不代表人類在養老照護中的缺位。恰恰相反,未來將形成機器人、專業護工和家屬互補的三角協作照護模式。

  鄧偉洪説,機器人將成為精準化、標準化服務的執行者,實現7×24小時健康數據追蹤,完成翻身、喂藥等重復性工作。專業護工會成為個性化照護方案的設計師,根據經驗評估老人需求,制定個性化照護計劃,進而與老人建立深度信任關係,同時護工還可監督機器人服務質效,處理複雜護理場景等。

  鄧偉洪特別提示,親人是情感維繫的不可替代者。家屬能夠讓老人體會到家的溫暖,並需要做出重大醫療決策,整合資源和監督照護質量,保障老人獲得高水平照護。

  “95後”鄒女士在北京工作,父母長年生活在西安。在她看來,養老機器人可以代替自己承擔一些重復性、重體力勞動,但照護父母卻不能用“勞動”“工作”來定義和看待。“我的陪伴給父母帶來情感慰藉,是AI工具無法替代的。對我自己來説,關懷、照護父母也帶給我情感滋養,這是我擁有的無可替代的生命體驗。”鄒女士説,如果父母願意,她不排斥借助養老機器人便利其老年生活,但更會同步籌劃自己對父母的照護。

  受訪專家認為,由於缺乏真實的生命體驗和情感交流,機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礎功能,遠不能與老人形成情感共鳴。因此,需明確養老機器人對人類“輔助不替代”的原則。即便養老機器人正從“功能實現”向“體驗優化”轉型,科技的終極價值,仍在於守護人性的溫度。

  事實上,在養老機器人等為代表的AI“無所不能”“勢不可當”的當下,已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在內心、情感、情緒等領域,人類互相無可替代。

  作家麥家告訴本刊記者,DeepSeek能夠通過技術完成寫作的“95%”,但有“1%”是它始終達不到的。因為文學創作不是“手藝活”,其關乎心靈表達。人類的情緒就像天上的浮雲瞬息萬變、豐富多彩,機器難以捕捉。而機器所不能及的“1%”恰恰是寫作的意義。“它是最終的山巔,需要人類自己去攀登。”麥家説。

  當倣生手臂輕柔地為老人調整靠枕,當電子眼精準捕捉到血壓的細微波動,當算法編織出體貼的問候時,我們見證着科技對人類衰老最溫柔的介入,同時也正在觸及和覺知着更為深刻的哲學命題:當工具理性無限趨近人性溫度時,是在拓展人性的邊界,還是消解存在的本質?

  縱使語音系統可以模擬上千種對話場景、機械手臂能完成大量複雜動作,但這些由0與1構建的服務,始終缺少人類指尖顫抖傳遞的溫度。

  技術的終極善意,不是為了創造完美的替代品,而在擴展人機共生的倫理空間。當中國主導的國際標準成為全球養老産業的“通用語言”,推進的不僅是技術的引領,也是一場關於“如何尊嚴老去”的文明重構。

  在人類與衰老的相伴相隨中,那些永恒不變的情感——親人、照護者與我們老去時的情感交流、情緒互動,會傳遞給彼此不可或缺的生命能量,溫暖和點亮彼此的人生。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