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雲南普洱:多路徑破解生態補償“變現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6 09:39:37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雲南普洱:多路徑破解生態補償“變現難”

字體:

  普洱市通過健全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補償“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等難題

  2024年,普洱市下達上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6.75億元,並穩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下達林草專項資金9.12億元,用於森林資源管護、野生動物保護等林草生態建設工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吉哲鵬 陳欣波

  青山疊翠,碧水悠悠。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着18個自然保護區,生長着5600多種高等植物、1400多種動物……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普洱市是“七彩雲南”生物多樣性的縮影。

  近年來,普洱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通過健全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補償“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等難題,推動生態利益共享,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江共護”“一域共富”日漸顯現。

  圍繞生態安全重點 健全縱向生態補償

  2023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據統計,自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的申遺成功一年間,景邁山共接待游客40.2萬人次,同比增長33.52%;實現旅游收入3.38億元,同比增長184%。

  在“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期間,普洱市統籌各級財政資金4.73億元提供資金保障,強化《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宣傳,制定《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古茶樹資源保護補償機制。

  如今,景邁山生態旅游蓬勃發展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可觀的收入,也增強了公眾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這是普洱深化財政縱向補償取得實效的鮮活注腳。

  為破解生態保護補償“變現難”,《普洱市生態環境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普洱市自然資源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先後印發。據介紹,這兩個方案旨在優化生態環境領域與自然資源領域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運轉高效的市級與市以下財政關係,從而健全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體系,確保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銜接,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促進綠色發展。

  在縱向責任劃分上,普洱細化中央、省、市及市以下各級政府在生態環境規劃、監測執法、污染防治等領域的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構建起權責匹配、分級負責的治理框架。在此基礎上強化市級統籌能力,針對跨區域生態治理事務建立財政保障聯動機制,既壓實市級在全局性生態保護中的主導責任,又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在補償機制方面,普洱市構建了多元化的補償格局。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開展河流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同時,通過用水權交易等創新手段,實現了江河源頭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等區域的生態補償。此外,普洱市還建立了礦業權聯勘聯審和礦山生態環境綜合評估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制度,確保礦山企業落實生態修復責任。

  在資金投入方面,普洱市強化了資金的靶向投入。聚焦水、大氣、土壤等關鍵領域,建立各級財政共擔機制,通過轉移支付重點支持縣域污染防治,如林草專項資金即精準投向森林管護、野生動物保護等關鍵環節。如2024年,普洱市下達上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6.75億元,並穩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下達林草專項資金9.12億元,用於森林資源管護、野生動物保護等林草生態建設工程。

  同時,普洱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密切跟蹤中央、省級政策導向與地方實踐需求,及時完善補償標準與實施細則,確保改革舉措與生態保護新形勢同頻共振。在資金保障維度,將生態投入納入財政優先保障序列,創新資金使用方式,突出績效導向。

  為確保“誰污染誰付費”原則的有效落實,普洱市還建立了污染追責機制,要求礦山企業強制繳存修復基金,通過生態評估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普洱市還創新市場激勵手段,讓治理主體通過用水權交易等方式獲得經濟回報,形成了“治理-補償-收益”的良性循環。

在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橋安咖啡莊園,一名咖農在翻曬咖啡鮮果(2024年10月30日攝)   陳欣波攝 / 本刊

  推動生態利益共享 深化橫向生態補償

  2024年11月底,一家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在墨江縣的生態修復工作完成了驗收。2023年10月,這家公司在墨江非法開採砂石土,造成生態損害。2024年10月,普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依法立案,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磋商,該公司承擔全部責任,對損害區域採取清理碎石、覆土平整、增施有機肥以及種植植被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共種植爬山虎2296株,灌木4641株。最終通過了驗收,挽回生態環境損害價值約50.9萬元。

  不僅墨江縣,普洱市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64件,包括增殖放流魚苗10.23萬尾,植樹造林3.65萬株,購買碳匯499噸,勞務代償3件,案件總數在全省排名第4,共挽回生態環境損害價值436萬餘元。

  普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相衡介紹,為健全和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普洱市建立了瀾滄江流域跨縣補償機制,並編制《普洱市瀾滄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設實施方案》及《瀾滄江流域(鎮沅景谷段)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開發了橫向生態補償測算&&,促進生態資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

  普洱市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具有多方面顯著特點與創新點。其一,跨區域協作緊密,通過建立瀾滄江流域跨縣補償機制,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促進流域上下游統籌保護和協同發展。其二,補償方式多元化,不僅有傳統的資金補償,還積極探索“資金補償+産業鏈共建”模式,如推進碳匯項目開發,將生態補償與扶貧、新能源産業發展等相結合,拓寬了補償渠道。其三,科技支撐有力,開發橫向生態補償測算&&,使補償更加科學精準。其四,法律與政策保障完善,通過制定相關條例和細則,確保生態補償工作有法可依、規範開展。這些特點有效解決了生態補償中責任劃分不明、資金來源單一、補償標準不科學、執行難等問題,推動了生態資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

  探討生物多樣性議題、贈送巡護裝備……在2023年8月15日全國生態日之際,普洱市生態環境局在中國-老撾3~5號界碑處成功舉辦了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西南林業大學、普洱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所、江城縣相關部門以及老撾代表共同參與,聯手開展跨境生態保護。

  普洱市江城縣與老撾、越南深化中老越跨境生態廊道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交流機制,已開展兩期跨境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執法巡護活動,分享各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新進展,健全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機制,為未來的跨境生態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加快推進“以碳代償”

  塑料加工和碳匯似乎並不相干,卻在普洱市首例碳匯替代修復案中連為一體。2023年2月,普洱市景東縣一家再生塑料加工廠把90噸廢水直排川河,污染嚴重。經磋商後,該廠與普洱市生態環境局簽訂了賠償協議,並認領300噸碳匯進行替代修復。

  北京市天元(昆明)律師事務所律師馬艷認為,該案件意義在於拓展賠償路徑,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同時震懾環境違法行為,實現司法與社會效果統一。

  在普洱市,生態補償的方式多樣,增殖放流、植樹造林、購買碳匯、勞務代償等方式均應用於實踐。尤其是以購買碳匯的方式進行補償,已取得不錯效果。

  寧洱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森林面積428.14萬畝。2022年入選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縣後,寧洱縣制定並實施“C123”行動計劃。

  擁有保存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的寧洱縣那柯裏景區風光旖旎,作為當地打造的“零碳景區”之一,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

  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徐紅軍介紹,截至2024年6月,寧洱縣內尚客酒店、那柯裏雲來聲小院等8家酒店和景區商鋪購買65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林業碳匯用於抵消生産經營和個人出行産生的碳排放,鼓勵零碳出行。

  為積極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普洱印發《普洱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普洱市建立碳賬戶&&工作方案(試行)》,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作為全市首個碳普惠項目,寧洱縣天然商品林保護碳普惠項目自2023年8月啟動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效。該項目由雲南寧寶碳匯科技有限公司與寧洱鎮、動先鎮的監測戶和脫貧戶合作開發,通過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的保護政策,有效保護了寧洱縣的森林資源,並提升了天然林的質量。

  徐紅軍介紹,據估算,該項目在7年的計入期內預計可産生2.44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實現碳匯收入85萬元。扣除開發成本後,該項目涉及林農戶均預計可增收2441元,實現了森林生態價值的轉化和林農經濟收益的提升。

  此外,寧洱縣還採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初步形成“重點控排企業+農戶”、“國儲林+碳匯”、“社會資本+林權所有者”、個人森林經營增匯4種森林經營模式。

  寧洱縣林草局技術人員陳明秀介紹,經測算,寧洱縣林業碳匯量預計2033年達到最高值167萬噸,碳匯價值約5800萬元。通過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林業碳匯蘊含的潛力將為寧洱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2025年,普洱市將持續推進“以碳代償”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以碳代償”機制。為此,普洱將編制相關方案與指南,確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碳匯等值計算方法,並建立修復資金轉化為碳匯資金的通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零碳産品認證規範。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