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全院一張床”求解患者住院難-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27 10:58:36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全院一張床”求解患者住院難

字體:

  海口市人民醫院“全院一張床”改革,讓床位隨着患者“活”起來、醫生跟着患者“跑”起來、數據追着患者“轉”起來,讓很多原先“住不進”的患者能及時入院治療,有效緩解了住院難和醫療資源利用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凱姿

  直到為患者調配床位超過900人次時,張劍權的眉頭才稍稍舒展開來。

  在不到一年時間裏,這位海口市人民醫院新上任的副院長,頂着重壓牽頭探索“全院一張床”管理,讓曾經一度被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改革開花結果——醫院床位資源充分釋放,有效緩解住院難。

  急需住院手術的患者最怕沒床位。但一邊是有的病人排隊苦等,一邊是有的病房大量空缺,公立醫院床位“忙閒不均”普遍存在。海口市人民醫院“全院一張床”改革如何打破科室之間壁壘、盤活利用閒置床位,緩解患者住院難?

  “一床難求”遇上床位閒置

  海口市人民醫院有1800張床位。但張劍權發現:“抱怨住院難的病人,預約電話一個接一個。在醫院走一圈,床位使用率又只有60%多。”

  科室能力不均、病人就醫習慣、醫保政策限制……張劍權思來想去,整夜睡不着覺:“床位利用不僅影響醫院運營效率,也攸關病人生命,特別是住院床位難預約嚴重影響患者就醫體驗,怎麼破局?”

  曾在北京某醫院工作多年的張劍權,有一個醞釀數年、並非心血來潮的解決方案——將全院床位統籌調配,實現“全院一張床”跨科收治。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想法剛從他嘴裏冒出來就遭到遍地反對——長期“各自為政”的科室之間,績效怎麼分配?跨科室收治,出了事誰負責?首診醫生和接診醫生、不同科室護理人員如何交接?

  其他還有:科室主任不想別人插足自己“一畝三分地”,醫生嫌麻煩不願跑來跑去,護士擔心跨科護理不專業造成風險,住院處的工作人員更是疑惑“病人到底算誰的”……層層阻力,讓“全院一張床”的提議,聽上去比登天還難。

  對於疑慮和阻力,張劍權早有心理準備。

  一場全面的調研隨之而來。張劍權數着科室挨個兒跑,圍繞如何調配床位、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分配績效等,私下談話協商、大大小小的溝通會進行了一輪又一輪。

  “最感無力的時候,是幾十個科主任聚到一起,幾十張嘴説我一張嘴。”張劍權捏着一把汗。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準備再次提出反對意見時,這名祖籍武漢、性格雷厲風行的副院長突然高聲質問:“你們回答我,如果患者急需住院,是讓他等床等到天荒地老,增加生命危險,還是讓他住進有床位和類似經驗的科室,安頓下來先做初步診療?”

  無一應聲。

  大家明白,這個沉默是因為對患者不能見死不救。醫者仁心。

  從“病人跟着醫生跑”到“醫生跟着病人跑”

  試行“全院一張床”,海口市人民醫院決心已定——2023年5月,醫院管理層正式拍板破題。

  作為牽頭人,張劍權目標明確,要在保證醫療安全前提下,打破科室間床位壁壘,統籌調配全院床位資源,實現跨科收治患者,讓很多原先“住不進”的患者能及時住進醫院接受治療,有效緩解了住院難和醫療資源利用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在“全院一張床”的管理模式下,醫院醫務處負責統籌床位調配管理工作,床位調配中心組織協調床位調配的具體事務。

  “這是一種流程再造,所有人都要換個腦子。”醫院醫務處主任邢增術介紹説,以前是“病人跟着醫生跑”,現在新成立床位調配中心,與原來的入院登記處合二為一,根據各科室床位實時入住情況統籌調配床位,變成“醫生跟着病人跑”。

  譬如首診醫生接診後,如本科室無床位,床位調配中心便在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其他科室“借床”。病人入住期間,首診醫生在查房、查體、寫病歷、開醫囑等診療全流程負責到底,護理工作則交由入住科室。等到可以實施手術前,再由接診科室勻出床位,將病人接回。

  邢增術説,“全院一張床”並不是在床位調配上“乾坤大挪移”,而是遵循“專科相近,區域相鄰”的原則。在住院部,床位調配盡量選擇同一樓層、同一系統、搶救能力相當的科室,找到便於診療的最優配對。

  在邢增術看來,讓各科室積極接受床位調度,也得益於績效“指揮棒”:患者跨科住院期間,治療科室和入住科室醫療組的醫療收入,分別按60%和40%分配;治療科室跨科收治患者,可以獲得每名患者300元的單項獎勵;床位調配中心則根據調配患者累計人次,給予調配人員40~100元/人次不等的績效獎勵。

  利益分配之外,在醫療風險方面,醫院明確治療科室負全責,嚴格執行三級醫師負責制,承擔借床患者所有診療工作,而由所在病區的護士負責護理。

  “為了確保診療標準和患者安全,我們決不允許毫不搭界的兩個科室互相勻床,也不允許急重症、兒科等特殊病人群體借床。”張劍權説:“在護理環節,接診治療科室也會到入住科室進行培訓和工作銜接。”

  截至2024年2月1日,海口市人民醫院“全院一張床”調配床位超過900張次。

  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蒙緒標深有感觸:“對於像我們這種床位長期滿負荷的科室,‘全院一張床’解了燃眉之急,排隊住院的情況明顯減少,醫患矛盾緩解不少。”

  “這種科學調配,也盤活了閒置床位資源。”醫院心胸外科主任林巍説,其科室床位使用率常年只有60%多,“借床”出去,既避免閒置床位浪費,還可以在績效上獲得40%的分配,“患者滿意度上升一個&階”。

  “一張床”,更要“一盤棋”

  海口市人民醫院“全院一張床”的改革,在試行實施後也存在不順利。張劍權坦言,醫院管理層承受了巨大壓力,“壓力大到可能半途而廢,隨時流産”。

  在將近半年的“磨合期”裏,每天的投訴電話讓邢增術應接不暇。

  有的科室為了績效,明明有床位卻到處“借床”,給其他科室增添繁雜手續;有的首診醫生因忙碌導致查房不及時,不能隨叫隨到,甚至用電話遠程“操作”。

  “一項新探索,問題早一點暴露是好事。”邢增術的解決方案是專人監管。“我們派出專門的監督人員,既協調實施過程中的爭議糾紛,也對醫生、科室的不良行為採取制止、警示和從重處罰,及時消除隱患。”

  如今,海口市人民醫院“全院一張床”模式趨向成熟,床位隨着患者“活”起來、醫生跟着患者“跑”起來、數據追着患者“轉”起來,有效優化了患者就醫體驗。

  在張劍權看來,綜合性公立醫院普遍存在的床位“忙閒不均”,根源在於專科設置不合理、科室水平不均衡和床位分配不合理。從長遠而言,“全院一張床”也只是過渡之策、權宜之計,根本上還是要打破制度藩籬,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全院一盤棋”。

  “當前,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專科整合。”張劍權認為,“一張床”解決的主要是普適性問題,代替不了更專業更細緻的工作。一方面,要通過遴選新的科室負責人,加上人才引進,做強科室。另一方面,整合優化一些專業相近、床位忙閒不均的科室,盡量做到不用調配,床位利用率和醫療安全性大大提升。

  此外,解決老百姓看病難,治本之策仍是專科能力提質升級。“我們未來的重點是根據自身基礎,繼續打破原有醫學學科和臨床科室壁壘,以疾病診療為鏈條,優化臨床專科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全面加強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張劍權説:“專科能力強了,患者重病風險化解了,醫院自然就不會再‘一床難求’。”

【糾錯】 【責任編輯:趙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