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治沙群體是在遼寧抗擊科爾沁沙地最前沿,以愚公移山般的勇毅築牢遼西北“綠色長城”,為“三北”防護林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一代代治沙人的優秀代表。
“沙口”上的村莊——章古&鎮宏豐村,曾經風沙肆虐,沙逼人退。新中國成立後,村民一代接着一代造林,把整個村莊變成了森林覆蓋率64.6%的沙上綠洲、漠上花園;1978年,國家把“三北”防護林工程列為國家重要項目。
大德鄉林業站站長屈志林帶領林業站開展造林,鼓勵發展出一批百畝以上植樹造林大戶,高質量完成3000畝任務;李東魁30年與深山林海為伴,獨自守護8500畝阻擊科爾沁沙地南侵的松濤林海;女兒李明明從小被父親的言行所感染,大學畢業後放棄瀋陽工作,毅然選擇回村,默默奉獻;於國慶從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做起,一幹就是27年,守衛遼寧北部生態安全屏障;侯貴,扎根荒漠22年,沙地種樹20萬餘株,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綠化獎章、“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董福財,帶領北甸子村造林2.6萬畝,植樹300萬株,將遼寧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推移了13公里;2022年,朱德臣接過治沙接力棒,當好“以光鎖沙”的“推動者”,助力彰武譜寫“兩山”轉化新篇章;李志丹作為身處彰武治沙最前沿的阿爾鄉鎮黨委書記,帶動全鎮上下廣大幹部群眾,力求完成植樹造林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實現散戶“光熱+”取暖全覆蓋,全面提升阿爾鄉鎮的生態價值;翟鐘齡帶領治沙學校全體學校教師深度挖掘治沙歷史,蒐集治沙素材,首創激情黨課《人生抉擇憑初心》……
他們堅持科學治沙,科技固沙,探索出的綜合治沙方法,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補了國內灌木治沙史的空白。他們矢志不移,接續奮鬥,歷經70餘年與風沙搏鬥,累計造林212.96萬畝,恢復草原17.83萬畝,彰武縣境內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嚴重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0%以上,森林覆蓋率由2.9%增加到31.47%,把遼寧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推移了13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他們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防沙、治沙,到護沙、用沙,全縣176萬畝基本農田糧食單産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畝産90斤增長到現在的1094斤,建成1.2萬畝稻田濕地,建成“遼寧彰武光伏+治沙生態産業大型基地”,打造150萬畝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統一的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區。這些人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繪就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千里江山圖”。(推薦單位:中共彰武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