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英印防務合作

2025-10-29 15:04:18 來源: 《環球》雜誌

2月10日,在印度班加羅爾耶拉漢卡空軍基地舉行的第15屆印度航展上,印度空軍“美洲虎”戰機做飛行展示

/王慶新 俞俊

編輯/黃紅華

  英國和印度近日簽署了一份價值3.5億英鎊的軍售合同,向印度陸軍提供可用於防空和反裝甲的“岩燕”輕型多用途導彈(LMM),這是繼1995年兩國建立“防務磋商工作組”、2015年建立“防務與國際安全夥伴關係”之後的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防務合作事件,預示着英國和印度防務合作的需求更為互補、動力更加強勁、舉措更加務實,或將推動兩國防務合作進入一個加速發展期。

戰略互補性逐漸上升

  英國和印度在國家戰略上原本並無太多“交集”。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國際格局調整重塑,地緣政治深刻變化,英印兩國在戰略層面出現了共同利益,且能相互支撐,這推動了兩國關係升溫,防務合作成為重要“突破口”。

  英國“全球英國”戰略將印度視為關鍵支點。進入新世紀,英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特別是20201月正式“脫歐”後,內憂外患加劇,英國提出了“全球英國”戰略,旨在通過軍事、經濟等手段重塑英國的全球大國地位。20213月,英國政府發布《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進一步明確將外交和防務的重點向所謂印太地區“傾斜”,因此亟需找到一個地緣位置適當、綜合國力適中、戰略目標適配的國家作為支點。印度不僅在地緣位置、經濟體量和軍事規模上具有顯著優勢,而且是英聯邦國家成員,由此成為英國的首選目標。

  英國將印度定位為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之一,意在與印度建立更加緊密的外交與防務關係,增強英國在該地區乃至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彌補“脫歐”後的盟友缺失和影響力下降。

  而印度有意借助域外國家提升本國戰略地位。印度早在獨立之初,就確立了“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戰略目標。2014年莫迪執政後,將這一目標逐步細化為“提升經濟與軍事實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確保在區域及全球事務中具備足夠的話語權”等目標。在印度看來,要進一步壯大實力、強化戰略,還需要域外國家來支撐配合,這與英國“全球英國”戰略不謀而合。

  20184月,英印雙方以《共有價值觀,全球實力》為題發表聯合聲明,邁出了雙方戰略對接的重要一步。2021年,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進行了首次印太地區部署並訪問印度,這既展示了英國的力量投送能力,也表明印度有能力吸引域外大國參與本地區事務,英國駐印度高級專員亞歷克斯·埃利斯聲稱:“這是英印兩國在國防和安全領域‘天然夥伴’的證明。”

安全合作空間不斷擴大

  英國與印度的安全合作空間,涵蓋歷史延續點、現實聚焦點和未來增長點三大部分。

  軍事人員培訓合作延續至今。印度從印屬殖民地時期起就全盤接受了英國的教育體系,特別是中高級軍官絕大部分都要到英國軍校進行培訓。印度獨立後,儘管軍事人員留學國家走向多元化,但英國始終是重要目的地。目前,印軍高級軍官中仍有一部分曾赴英留學,如現任海軍參謀長哈裏·庫馬爾上將曾在英國皇家國防研究學院學習。近年來,隨着兩國防務關係提升,軍事人員培訓這個傳統合作領域也得到加強,雙方一致認為這將增強兩軍之間的互信和理解,這為更廣泛的軍事合作注入了強勁動力。

  海上安全合作成為核心焦點。印度作為印度洋沿岸國家,高度重視維護其在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地位和海上交通線安全。而英國作為傳統海洋強國,擁有豐富的海洋經驗和先進的海軍技術,這推動雙方將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定位為核心焦點。從2004年開始,英國海軍每年都與印度海軍舉行“可汗”聯合軍演,早年間主要演練海上機動、通信等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內容。近年隨着兩國海上防務合作的深化,已拓展到反潛作戰、防空作戰、海上攔截以及航母編隊協同作戰等實質性內容。今年103日,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與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首次開展雙航母聯合演習,反映出兩國海上合作正呈現鮮明指向性、高度務實性、逐步實戰化等特點。

  非傳統安全合作更趨現實。超越傳統軍事安全,英印在海盜、恐怖主義、網絡等非傳統安全領域也都面臨挑戰,兩國明確提出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兩國希望在紅海等海域建立聯合行動打擊海盜的機制,確保雙方共同利益。20241月,英國一艘名為“馬林·羅安達”號的油輪在紅海遭也門胡塞武裝襲擊,印度海軍高調加入營救行動,這為兩國在打擊海盜方面加強合作創造了契機。在反恐領域,英國提出共享情報和經驗,希望印度特種部隊借鑒英國特種空勤團作戰經驗,提升反恐作戰能力。在網絡安全領域,兩國確立將共同應對網絡犯罪,防範對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

歷史“遺産”造就的“感情紐帶”

  歷史上,英國在印度維持了近兩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段歷史讓印度對英國“愛恨交織”——殖民歷史給印度帶來屠殺和征服,但也帶給了印度近現代化的成果。這些歷史“遺産”既給兩國關係發展造成阻力,也成為兩國深化防務合作的天然紐帶與價值認同,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

  英屬印度軍事制度成為兩國防務合作的天然紐帶。英佔印度近200年時間裏,英國不僅為英屬印度軍隊確立了英式軍事制度,這支軍隊還參加了英國主導的多次軍事行動,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後有近100萬印度士兵為英國而戰。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繼承了約29萬人的軍隊,且全盤沿襲了前者創設的軍事制度。時至今日,印軍的軍事制度、作戰思想、部隊編制、武器裝備仍有濃厚的英國痕跡,如印軍軍銜設置、作戰理論更接近英國。印度軍事制度中的深厚歷史印跡,特別是中高級軍官的“英式”思維與習慣,成為印度與英國的防務合作的天然紐帶。

  英國對印度的價值認同主要體現在制度傳承與語言優勢。在英國殖民時期,英語逐步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特別是1835年形成的《教育紀要》明確把英語定位為印度教育的唯一官方語言和“精英語言”,主張廢除傳統的梵語、阿拉伯語教育機構,並把公共教育經費全部轉向英語教學。在英語語言及英國文化數百年的影響下,印度對英國的價值認同已經拓展到對其現代化、法治、教育體系的認可。

  在這種價值認同下,印度與英國的防務合作始終處於“剪不斷”的狀態,即使在陣營對抗的冷戰時期,印度對蘇聯的軍事依賴較深,英國也一直是印度平衡蘇聯影響的合作夥伴,如1983年印度從英國採購“海鷂”戰鬥機作為航母的艦載機,目前印軍仍有“美洲虎”戰鬥轟炸機、火炮等英制裝備服役等。這反映出印度與英國開展防務合作不僅便利,而且更容易得到雙方認同。

軍工合作蘊藏經濟利益

  英國與印度深化防務合作,還有對經濟利益的重大考量在內,軍工産業的互惠性正在為雙方防務合作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英國“嗅到”印度軍工市場的巨大商機。英國作為傳統軍事強國,國防工業仍具有全球競爭力,尤其是其航空航天、艦船潛艇、導彈系統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明顯。英國“脫歐”後,經濟狀況低迷,通脹預期處於過高水平,企業信心不斷下跌。為改變局面,今年724日,英國與印度正式簽訂自由貿易協議,英國首相斯塔默&&,這為英國企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遇。從貿易領域看,印度軍工市場無疑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印度國防支出位居世界前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2023年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未來510年,印度軍事工業將獲得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訂單。目前,英國在印度裝備進口中的份額僅為2%-3%,這表明英國軍工企業在印度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能為英國國防工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印度軍工“自力更生”需要英國的技術轉移。莫迪政府執政後,先後提出“印度製造”戰略與“自力更生印度”倡議,其軍工産業的目標包括“提升本土設計、研發和製造能力,逐步減少對外國武器進口的依賴”。為解決國防工業技術相對落後的問題,印度要求外國軍工企業逐步增大技術轉移比重,而不是簡單地出口産品。英國相比其他國家,在技術轉讓、本地化生産方面表現更為積極、靈活,這為兩國軍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利益交匯點,並已邁出新步伐。

  英國已同意將MT30船用燃機製造轉移到印度,支持印度“輕型戰鬥機Mark 2”發動機的本土研發;歐洲導彈集團英國公司(MBDA)與印度動力有限公司(BDL)達成協定,將在印度建立“阿斯拉姆”近距空空導彈的裝配和試驗設施。此外,英國國防部將建立一個專門的計劃辦公室,作為加強兩國防務合作的“一站式”協調機構;已向印度頒發“開放通用出口許可證”,以此減少採購程序,縮短國防採購和技術轉讓的周期。

  (作者係陸軍指揮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