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中的希望:戰亂中也門人的日常
孩子們在也門北部哈傑省一所學校的茅草屋裏上課
文/《環球》雜誌記者 尹炣(發自薩那)
編輯/劉娟娟
也門,因其適宜的氣候和天然條件優越的港口,古羅馬人曾將這裡稱為“幸福阿拉伯”,將其與佔據阿拉伯半島大部分面積的沙漠地帶區分開來。但如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遠談不上幸福。
持續多年的衝突、動蕩,使得也門成為阿拉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衝突導致的人道主義危機持續十多年,但國際關注和援助遠遠不足,燃料、糧食、電力等基本生活物資極度短缺。
然而,困境中的也門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生存與堅強。在薩那、亞丁、塔伊茲和馬裏布,孩子們露天上課,小店女主人堅守技能傳授,農民依靠驢拉犁耕種,鄰里間互幫互助……每一個微小場景,都彰顯生命力的堅韌,也向世界呼喚着關注。
戰火中努力上學的孩子們
衝突讓也門的教育體系幾近崩潰。教室坍塌、教材短缺、教師流失,大量兒童被迫輟學。然而戰火中,仍有人堅守課堂,守護知識的火種。
在塔伊茲省馬費爾區,一所學校因戰爭被改作軍營,師生不得不遷到山下的樹下上課。炎炎烈日下,孩子們席地而坐,腳下是碎石與塵土,雙手捧着破舊的練習冊。教師穆吉布·薩卜裏説:“這裡沒有桌椅,也沒有課本,我能做的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把讀寫教給他們。工資幾個月沒發,但只要孩子們還來,我就會堅持。”
10歲的阿米娜每天步行3公里山路來上課。她説:“我不怕遠,只怕有一天老師不再來了。”父親在衝突中受傷,母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阿米娜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名醫生,幫助像父親一樣的病人。《環球》雜誌記者看到,她的書包已褪色、角落破損,但她仍認真翻閱作業,雙手時不時在筆記上寫下未來設想。
條件如此艱苦,也並非所有孩子都有機會上學。9歲的哈立德正牽着一頭驢去打水,回到家後還要照顧弟弟妹妹。他告訴記者:“以前我也來讀書,但家裏需要人幹活,只好輟學。”生存壓力迫使孩子們過早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
在塔伊茲市郊的流離失所者營地,38歲的母親法蒂瑪帶着4個孩子住在破舊的帳篷中。她説:“大兒子15歲,只上過3年學,如今在市場裏幫人搬貨。二女兒還在讀書,但我不知道還能撐多久。”記者看到,孩子們白天挑水、幫忙幹活,夜晚在微弱燈光下拼命完成作業。
15歲的拉希布·阿卜杜在馬裏布市中心靠賣烤糕點養家。他推着破舊的三輪車,從清晨站到深夜,勉強賣出一些糕點。“我無法完成學業,只能出來工作。”拉希布的眼神裏仍帶着對知識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坐在教室裏,讀書、寫字。”
在薩那市,17歲的青年優素福失去了父母,在親戚和慈善機構的幫助下完成了中學學業,如今在社區學校擔任志願教師。他每天騎自行車在不同社區往返,風塵僕僕,堅守着教學崗位。“我不想像同齡人那樣去打工或者參軍。如果能讓哪怕一個孩子重新拿起書本,就很值得。”記者看到,他在破舊教室中為十幾名學生講解算術題,孩子們緊盯着黑板上的數字,偶爾風吹起灰塵,但孩子們求知的渴望未曾消退。
也門教育官員向記者&&:“在持續的戰火和經濟崩潰中,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家庭最先放棄的選擇。孩子們要麼去打工,要麼被捲入武裝衝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顯示,也門有超過450萬學齡兒童輟學,數千間教室被破壞或改作他用,2/3的教師自2016年以來未領工資或轉行做其他營生,約740萬兒童迫切需要保護,他們面臨做童工、早婚、性別暴力、武裝團體招募及地雷威脅等各種風險。在也門,教育不僅涉及兒童權益,更關乎社會穩定與重建。
艱苦環境下人們頑強生存
在也門南部港口城市亞丁,酷熱的夏季成為每個人生活的背景。居民們每天忍受長達20小時的停電,氣溫高達40℃時,有限的電力顯得尤為珍貴。
39歲的私營公司員工薩瑪·納賽爾用2000美元的積蓄購買了屋頂太陽能系統,但僅能為家中的風扇、燈泡和冰箱短暫提供電力。她説:“每天能用電4到6小時——如果幸運的話。沒有風扇,孩子整夜會因為太熱哭鬧。”
烹飪用氣短缺讓生活變得十分艱難。居民在加氣站排隊12小時是常有的事,而燃氣價格因供應緊張高於官方標準。薩瑪説:“官方價格是8000也門裏亞爾(1000也門裏亞爾約合30元人民幣),但黑市商販要價1.1萬,有時甚至更高。”
農田灌溉同樣困難。在薩那以西的盧盧瓦地區,雨季姍姍來遲,農民只能依賴昂貴且不穩定的柴油水泵或太陽能水泵取水。因為成本太高,農民穆罕默德·薩利赫·賈馬爾放棄了柴油拖拉機,改為用驢拉犁來耕田。“沒有雨,又買不起昂貴的柴油來啟動水泵,只能使用太陽能水泵。而陰天和霧天時,太陽能水泵就無法長時間工作。”
《環球》雜誌記者看到,農民引導驢子拉犁耕田,孩子們在一旁挑水、運肥料。每一次的耕作與灌溉,都像是在向世界無聲宣告:即便在戰爭與貧困中,也門人也依然在頑強生存。
也門阿姆蘭省的農民在田間勞作
期待復蘇的城市
如今的亞丁,就像一座被遺忘的孤島。道路上的檢查站、零散的武裝人員,使出行極為不便。人們既無法前往北部綠地去避暑,水、電、燃料的供應也很不穩定。
街道上,空蕩的燈柱、破碎的水管、堆積的垃圾……雖然戰爭遠離,生活並未恢復如常。有居民哀嘆:“我們在慢慢被消耗,好像活着本身就要付出代價。”
鄰里之間的互助成了維繫生存的關鍵:有人幫忙挑水,有人分享糧食,有人修理風扇或手機。在這些微小行為中,亞丁的人們展現出與命運抗爭的勇氣。
一名15歲男孩穿上制服,背起步槍,他告訴《環球》雜誌記者:“讀書沒有意義,我要幫家裏拿食物和藥。”他的故事如同也門千萬兒童的縮影——在教育與生活之間,他們優先選擇生存。
在亞丁悶熱的夜晚,當電力一次次消失時,記者走到漆黑的室外。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只有幾&私人發電機在不安地轟鳴。頭頂的路燈早已熄滅,玻璃燈罩破碎如同失明的眼睛。我不禁想,人們還要在這樣的生活中忍耐多久?亞丁雖然挨過了戰火,卻被冷漠束縛——一座沒有子彈,卻在崩塌中慢慢窒息的城市。
“女士小店”
薩那的一條狹窄小巷裏,22歲的阿斯瑪·胡米亞里正在小店裏專注地為顧客更換手機屏幕。這裡是薩那少有的女性手機維修店之一——“女士小店”。來店裏修手機的多是各個年齡段的女性。
“有時,一部能打通的手機,就是戰亂中唯一能連接家人的橋梁。”阿斯瑪説。《環球》雜誌記者看到,她手裏拆解着一部舊手機,背後堆滿備用零件,空氣中混雜着塑料和焊錫的氣味。
創立這家小店,源於阿斯瑪的一次經歷:家裏手機損壞,內部保存有重要信息,但缺乏女性維修店,於是阿斯瑪自學手機編程和硬體維修,並在父親鼓勵下於2023年開設了這家店,同時培訓其他年輕女孩。
顧客穆罕默德·埃裏亞尼説:“把手機交給女性維修人員,我覺得家人的隱私更有保障。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店舖。”
店裏墻上的黑板上寫着“周五培訓課程”。每到這天,年輕女孩們都會排隊學習拆機技巧和基本編程。阿斯瑪説:“每修好一部手機,每幫一個女孩保護隱私,都是對抗戰亂焦慮的一點點勝利。”
這個小店不僅是生計所在,也成為社區女性自立的象徵。風扇嗡嗡作響,電力供應時斷時續,而夜色中閃爍的手機屏幕微光,溫暖着人心。這種努力微小而具體,卻繪就普通人不向困難低頭、竭力爭取美好生活的感人畫卷。
戰火下也門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提醒着世界:戰爭無法摧毀也門人對生活與知識的渴望,在堅守中延續希望,用行動守護家庭與社區,他們的微光依然可以照亮未來。
(李欣蕓、法裏斯·哈米裏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