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普托三日書

馬普託大教堂
文/《環球》雜誌記者韓旭
編輯/胡艷芬
2025年是中國與莫桑比克建交50周年,也是莫桑比克獨立50周年。我奔赴該國參與籌備並報道由中國駐莫桑比克大使館、莫桑比克外交與合作部、新華社非洲總分社聯合主辦的中莫建交50周年圖片展,緊湊的三日工作,也讓我邂逅了這座依海而生的葡語城市——馬普托。
在城中
初到這座非洲東南角的海濱城市,撲面而來的既有熱帶海風,也帶着一股沉甸甸的歷史氣息。作為莫桑比克首都的馬普托,街頭巷尾仍保留着葡萄牙殖民時代的斑駁印記,刻錄着民族獨立與時代變遷的深刻記憶。三天時間雖短,卻也讓我觸摸到這座城市的脈動。
馬普托舊稱“洛倫索·馬貴斯”,得名於16世紀探索莫桑比克南部海岸的葡萄牙探險家。葡萄牙人隨後在此設立貿易點,逐步將其發展為重要殖民據點。這個名稱沿用數百年,象徵着葡萄牙在非洲東南部的存在,直至莫桑比克獨立後更名為馬普托。
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殖民時期的葡式建築,尤其是建於20世紀初的馬普托中央火車站極具代表性,車站主樓有着淺綠色和米白色相間的外立面,柱廊和拱門的設計錯落有致,樓體中央一個碩大的時鐘鑲嵌其間,圓頂鐘樓聳入晴空,沿襲葡式傳統的同時,也散發着歐式宮廷建築的氣息,成為馬普托城市天際線的重要一筆。這座車站在陽光下顯得莊重而典雅,與正對面的世界大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遙相呼應。
站前人來車往,仿佛還能聽到昔日蒸汽機車的汽笛聲;站內旅客有序踏上帶着濃重時代感的老舊列車;遠處仿佛跨入雲端的馬普託大橋,被夕陽勾勒出壯闊的剪影。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火車站,曾於2009年被美國雜誌《新聞周刊》列為“與旅程一樣美好的火車站”榜單第七名,並將其描述為“可能是”非洲最美麗的火車站。
步入獨立廣場,莫桑比克首任總統薩莫拉·馬謝爾高大的雕像,肅然屹立在廣場中央。雕像正對着車水馬龍的薩莫拉·馬謝爾大街,背靠馬普托市政廳,仿佛在注視着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這座廣場象徵着1975年莫桑比克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實現獨立、邁向民族自主的歷史時刻,承載着幾代人關於自由與尊嚴的記憶。在廣場旁的街道,幾位老人圍坐在繪有棋盤的簡易木板前,用瓶蓋做棋子下着國際象棋,時不時談起往事;路過的年輕人和游客則在廣場和雕像旁駐足合影。歷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愜意在這裡交融。
在老城區的市場,你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律動。攤位密集,售賣各式各樣的熱帶水果、香料和手工藝品,不同膚色的游客在此聚集,叫賣和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除葡萄牙語外,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的聲音也夾雜其間。
一位賣木雕的老者向我熱情推薦:“馬普托是座橋梁,連接着非洲的傳統與葡萄牙的影響,你真應該買點我們的紀念品帶走。”
馬普托的發展之路並不平坦,殖民歷史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現實中的社會分層及不平等問題時有顯現。但正是在這種歷史與現實的複雜交錯中,馬普托展現出了獨特的韌性和生命力。
在海邊
莫桑比克以農漁業為經濟支柱,印度洋海域為其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作為東南部非洲的重要出海口,馬普托是區域物流的關鍵樞紐,是連接內陸國家與全球市場的重要門戶。
清晨的海濱隨處可見忙碌的漁民和漁船,與一旁早高峰的車道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晨光溫柔,空氣中瀰漫着海鹽的清新和淡淡的濕潤氣息。當陽光穿透雲層投向海平面,神奇的丁達爾效應浮現,光柱兀自聳立於海上。
馬普托的海呈現灰藍、墨綠甚至淺褐色的調子,與同為印度洋沿岸的桑給巴爾、蒙巴薩的湛藍海色截然不同,視覺上略顯沉重。據了解,馬普托沿岸的海域正處於河流和海洋的交匯口。
馬普托城市景觀(無人機照片)
7點吃完早飯,我趁着短暫的空當散步至附近的海灘,瞥見一個年輕漁民忙着整理漁網,準備出海。漁民叫科斯塔,與我熱情地打招呼:“Bem-vindo,amigo(歡迎你,朋友)。”這也是我在馬普托每天都能聽到的問候。
我很好奇他在海上漂泊時的感受,他用英語和葡語混合着告訴我,他自幼靠海生活,熱愛它也保護它。他的話語中沒有浪漫的理想,卻有一種質樸的堅定。科斯塔的漁船緩緩駛出港口,海風帶着鹹味撲面而來,海面泛起粼粼波光,我站在岸邊久久凝望著那漸行漸遠的船影。
不遠處的魚市熱鬧非凡,是城市一天當中最具“海味”的地方。剛走近便聞到濃重的海水與魚鮮混合的鹹腥味。市場內攤位緊密排列,地面潮濕,商販們卸貨、分揀、叫賣,熱鬧非凡。
馬普托可以説是海鮮天堂,海鮮種類豐富,價格實惠。碩大的龍蝦在冰塊上跳騰,魷魚的觸手垂挂在鐵桶邊緣,金槍魚、石斑魚等一字排開,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魚類,它們體型奇特、色彩斑斕,像是從水下龍宮中游來的生靈。
海洋供養了一代又一代馬普託人,也豐富了城市的味覺記憶。在馬普托,隨處可見濱海海鮮餐館與小酒吧,鮮嫩的生蠔、肥美的魚蝦,配上一杯冰鎮啤酒或本地朗姆酒,便是一場舌尖上的盛宴。
黃昏時分,當地人在海邊聚會,親友圍坐在一起,音樂輕響,孩子在沙灘上追逐嬉戲,炭火上的海鮮作響,海風中混合着笑聲與香氣。
取之於海,也要回報海的饋贈,這不只是漁民科斯塔的樸素情感。近年來,馬普托不斷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包括打擊非法捕撈、設立海洋保護區等。我也真誠地期望這裡永遠是一幅海洋與城市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的和諧圖景。
傳統與摩登
如果説歷史和海洋構成了馬普托的根與魂,那麼不斷變化的都市面貌則是它通向未來的方向與脈絡。
距離獨立廣場不遠處,有一座造型前衛、潔白高聳的哥特式建築,那是馬普託大教堂——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這座由葡萄牙建築師設計的教堂落成於1944年,主塔高約60米,通體潔白的外立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座“信仰燈塔”,在城市森林中顯得別具一格。
我乘車前往馬普托的新區,沿途所見,是與老城風貌截然不同的城市畫面。由中企承建的馬普託大橋猶如一道鋼鐵長虹,橫跨馬普托灣,是當前非洲最大的懸索橋之一。這座2018年通車的大橋將馬普托市區與對岸的卡滕貝地區連為一體,大幅縮短了交通時間。中國與莫桑比克50年來的友誼與合作,正持續為馬普托的發展注入動力。
橋下的港口區車水馬龍,集裝箱碼頭高聳的吊機正忙碌地作業,貨輪、油輪、漁船往來穿梭。城市正依託其地理優勢,加快建設印度洋沿岸的區域性交通與物流樞紐。入夜,港口依舊燈火輝煌,映照在海面上宛如星河入海,城市的另一面在這裡緩緩展開。馬普托港的現代化建設將莫桑比克的礦産、農漁産品送往世界各地。
港口旁,濱海大道延展數十公里,我放飛無人機(在合法情況下),緩緩推遠,馬普托的城市輪廓在視野中逐漸清晰,城區多條林蔭大道與濱海大道交會,一幢幢現代化辦公樓、公寓樓和酒店在印度洋沿岸拔地而起,與樹木交錯排列。
越靠近海的地方,新興商務區越集中,而向內陸延伸的方向,則保留着更多老建築和街區。這種空間上的分佈,是城市發展的縮影。
這是一座正在發生變化的城市,舊與新、慢與快在這片土地上同時上演。在馬普托的現代化進程中,文化並未缺席。沿街可見塗鴉藝術墻、現代雕塑與書店,年輕人用音樂、舞蹈和色彩表達自我,用手機和社交媒體與世界對話。這些充滿活力的元素與老城區的歷史風貌、集市的民俗氣息相互交織,構成一種多元而有張力的城市景觀。
回望這三天的所見所聞,我常常想起在圖片展布展現場,一位來自莫桑比克蒙德拉內大學孔子學院的女學生用不太熟練的漢語對我講的話:“我們的城市不斷發展,它有着自己的節奏,而我們就是它節奏的一部分。”那一刻我意識到,馬普托的魅力,不只是歷史與海洋,更在於它對未來的主動擁抱,以及對文化的自信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三日匆匆,未能細細品味馬普托的每個角落,但這座城市與我曾走訪過的聖多美和比紹這兩個葡語城市,似乎共享着同一種獨特韻味,也許這正是葡語國家獨有的一種風格和態度。印度洋的海風掀起層層浪花,吹散街巷間的舊日塵埃,也輕拂着我的心緒,讓我期待,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