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80年,世界大變局 ——專訪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
文/《環球》雜誌記者 吳美娜
編輯/馬琼
“攜手共進:促和平、發展、人權八十載,繼往開來,再譜新篇”,這是9月份開幕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的主題。聯合國的誕生,是眾多歷史事件共同促成的結果,其成長歷程是時代變遷的重要體現,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更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80年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為人類進步事業提供重要保障,以協調合作為基石的多邊主義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時,一系列重大危機挑戰一再警示我們,聯合國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聯合國的地位必須維護,不能取代。圍繞聯合國成立以來全球層面的諸多變化及其自身演進,國際問題專家、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接受了《環球》雜誌記者的專訪。
這是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拍攝的“鑄劍為犁”雕塑
世界格局經歷歷史性演變
《環球》雜誌: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總體格局演變情況如何?説明了什麼?
於洪君:聯合國成立以來的80年間,人類社會經歷了天翻地覆般的巨大變遷,世界格局不斷演變。1945年,聯合國正式誕生。該組織的誕生,標誌着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邁向和平與合作的新篇章,極大促進了全球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世界殖民主義體系全面瓦解。此時,聯合國作為二戰後最大、最有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政府間合作組織,作用得到普遍認可。
然而,當時全力推動建立聯合國的超級大國美國,千方百計企圖將聯合國打造成美國的外交工具,正如美國學者所言,其“目的是創造一個增進美國利益的世界秩序。在這個世界秩序裏,美國人的財富和權勢將不斷增長,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將擴展到整個世界。”另一超級大國蘇聯也全方位與美國爭奪在聯合國的影響力。
兩個超級大國的劇烈對抗,直接導致二戰後長達40多年的東西方冷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國際鬥爭,是那個時期國際關係發展變化的主旋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着蘇東劇變,兩極世界格局走向終結,人類社會進入以謀和平、求發展為基本訴求的後冷戰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世界總體格局由兩極轉向多極,轉變的過程艱難、曲折而漫長。
《環球》雜誌:世界格局演變的時代大背景下,國際組織體系、地區發展等經歷了何種變化?
於洪君:聯合國成立後,一批又一批直屬於聯合國或與聯合國密切合作的多邊組織和機構相繼問世。某些二戰前就已存在的多邊組織和機構,也於二戰後轉屬於聯合國,或與聯合國建立密切&&。某些不屬於聯合國系統的非政府組織,或以觀察員身份參與聯合國活動,或在聯合國內設立辦事機構。
這些機構和機制,涉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廣泛領域,其主要價值在於,各國政府可以通過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對話與協調合作,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通性問題。
不過,在冷戰時期,世界格局總體呈現陣營對抗性質,國際關係長期緊張,聯合國作用受限,獨立於聯合國的多邊機制和架構大量涌現。除了早就存在的美洲國家組織外,各地區紛紛建立區域性的多邊組織和&&,如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聯盟、拉丁美洲議會、歐洲共同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建立的七國集團、發展中國家形成的不結盟運動以及七十七國集團等跨區域多邊組織,影響更大。
除了這些旨在謀求共同發展與安全的區域性組織外,聯合國系統之外還出現不少經濟與金融類的多邊組織和機構,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拉美經濟體系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一些軍控與司法類多邊組織與機制,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組織、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籌備委員會、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等。
冷戰結束後,隨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加速演進,區域內和跨區域的安全對話、人文交流、全方位合作受到廣泛重視。一方面聯合國體系的角色作用不斷凸顯,另一方面國際舞&上的其他多邊組織和機制也日趨活躍。種種跡象表明,聯合國系統之外的國際組織數量,無論政府間的還是非政府間的,今後仍有可能繼續增加。這是當代國際關係民主化進程持續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進程不斷調整的結果。
這張歷史照片顯示的是 1944年 6月 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場景
聯合國架構與角色之變
《環球》雜誌:80年間,聯合國扮演着怎樣的角色?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於洪君:聯合國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硝煙中誕生的政府間合作組織,助力世界和平與發展、保障人權等可謂其與生俱來的使命。自成立至今,無數國際熱點或議題中,都留下了聯合國的印記。聯合國宗旨本身就是其角色的一種反映。
聯合國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在日內瓦、維也納、內羅畢、曼谷、亞的斯亞貝巴、貝魯特、聖地亞哥等地設有辦事處,同時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方,設有代表機構,與各國政府保持密切&&,就國際社會或所在地關心的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與合作,或腳踏實地開展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
《環球》雜誌:80年來,隨着時代發展,聯合國的關切點發生着怎樣的變化?
於洪君:作為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主權國家合作組織,聯合國始終關注和平與安全、可持續發展和人權保障問題。當世界上某一地區發生大規模戰亂、某個國家爆發難以控制的軍事衝突、人類面臨突如其來的全球性問題或曠日持久的巨大挑戰時,聯合國會應安全理事會或絕大多數會員國請求,召開緊急安理會會議、聯合國特別大會或者專門的國際會議,進行審議並制定危機應對辦法,確定相關行動方案。
1948年,聯合國向中東地區派遣“停戰監督組織”。此後至今,聯合國在世界多地開展維和行動,方式包括派出軍事觀察員、聯絡員、特派團、維和部隊等。
20世紀60年代,發展中國家為維護經濟主權,抵制新殖民主義,紛紛成立石油、咖啡、可可等原料的輸出國組織,聯合國於1964年專門召開了影響深遠的貿易和發展會議。前面提到的七十七國集團,就是在這個會議基礎上組建的。
進入70年代,人類資源過度開發問題日益凸顯,聯合國於1972年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有關環境問題的專門會議。
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聯合反霸的國際鬥爭風起雲涌,呼籲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形成潮流。1974年,阿爾及利亞領導人以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執行主席身份倡導並主持召開了第六屆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會議通過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
1975年,婦女問題被提上人類社會共同發展議程,聯合國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派團參加,推動大會通過了著名的《墨西哥宣言》及《世界行動計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大會於1992年5月9日通過一項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了首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此後,大會每年召開一次,主辦方通常由聯合國五大區域集團輪流擔任,並由區域集團成員決定本區域哪個國傢具體承辦。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機制下的兩個歷史性文件。
在聯合國歷史上,2000年召開的千年首腦會議意義更為重大,影響也更為深遠,189個國家簽署的《千年宣言》以及後來確立的全球行動計劃包含消除極端貧困、普及初等教育、促進性別平等在內的8項主要的量化指標。與千年首腦會議相配套的,是當年8月底召開的千年議長會議。來自142個國家的議會領導人參加的這次盛會,開啟了聯合國和各國議會聯盟合作舉辦此類會議的先河。
《環球》雜誌:與國際時局交互影響,聯合國架構等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呈現出怎樣的脈絡?
於洪君:聯合國本身就是為解決國際問題而生。國際時局持續變化,必然影響聯合國的自身建設與發展進程,其表現是多方面的。
首先,聯合國會員國的數量不斷增加。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初,會員國只有50余個。如今,聯合國會員國增加到190多個。
其次,聯合國安理會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是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以及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等。聯合國會員國數量不斷增加,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數量隨之變化,1946年成立時為6個,1965年擴大為10個。
此外,聯合國不斷組織和搭建新的多邊機制和&&。比如,蘇東劇變尚未完全落定,西歐國家便成立了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國家建起拉美地區最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南方共同市場。20世紀90年代,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非洲法語國家成立了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等等。在這一大背景下,聯合國順勢而為,在其系統內增建了人權理事會、婦女署等新機構,並將早就存在的國際移民組織納入其系統。目前看來,聯合國自身的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繼續調整。
6月 9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演員在“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專場文藝演出上表演華服秀“錦繡之約”
全球化時代的地區脈搏
《環球》雜誌:全球不同區域對聯合國發展、演變相應有着怎樣的影響?
於洪君:總體上看,發達國家較為集中的歐美地區,或者説西方世界對聯合國事務的影響,在聯合國問世之初明顯大於其他地區。新中國成立後20多年被排斥在聯合國大門之外,主要原因就在於西方國家當時在聯合國的話語權遠大於亞非拉國家。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聯合國事務和聯合國機構變革影響持續增大的結果。
就國家而言,美國處於西方世界“領主”地位,是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聯合國總部等許多國際機構所在地,對聯合國事務、聯合國發展與變革的影響明顯大於其他國家。冷戰時期,蘇聯實力地位與美國不相上下,對聯合國事務、聯合國發展與變革的影響也相當大。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與世界的良性互動不斷深化,參與聯合國事務的主動性和支持聯合國的積極性同步走強,對聯合國事務的影響迅速增大。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多次載入聯合國文件,就是一個鮮明例證。
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隨着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加速崛起,東西方之間、南北方之間的力量對比,一定會持續發生有利於世界多極化進程、有利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歷史性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國內生産總值(GDP)總和,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為58.9%,明顯大於發達國家經濟體。因此,可以預見,未來這些新興發展力量對聯合國的影響將不斷增強。
《環球》雜誌:聯合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是怎樣的?當前全球治理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於洪君:聯合國與全球化的關係問題見仁見智。我理解,全球化首先是指人類社會在經濟活動領域不斷加強協調與協作,同時也包括世界各國在人文與安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其實質和目標,是要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普遍進步與安全,共同開創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聯合國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合作組織,理應與時俱進,成為全球化進程的引領者、推動者和護航者。
然而,國際事務極為複雜,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冷戰後,一方面,以聯合國系統為主體的多邊機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參與的新型多邊外交愈加活躍,國際關係民主化和世界多極化獲得可持續發展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世界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和睦與和平,集團政治、陣營對抗、霸凌行徑等帝國遺産隨處可見,孤立主義、排外主義、單邊主義沉渣泛起。特別是美國,為維持“國際霸主”地位,大搞地緣政治小圈子,竭力推行單邊主義,對現有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全球治理和治理體系改革造成嚴重衝擊和破壞。
面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中國堅持在聯合國內外實行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繼承性與創新性相輔相成的多邊外交。其突出特點,一是堅守初衷,積極參與和支持聯合國系統所開展的符合歷史正義的傳統多邊外交活動;二是搶抓機遇,主動搭建符合時代進步潮流並符合全球南方共同訴求的新型多邊外交活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一方面,中國建設性地參與或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核安全峰會、領導人氣候峰會等;另一方面,主導或參與創建了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金磚國家組織、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中東歐論壇等,大力推進中非合作論壇、中拉論壇、中阿論壇、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等。中國的創新型多邊外交,極大地豐富了聯合國事業,為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經濟全球化、全球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2018年12月4日,聯合國維和人員在黎巴嫩基拉村靠近以色列邊境處巡邏
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環球》雜誌:在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等全球治理理念下,新型國際關係、大國關係等的構建之道,特別是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主要有哪些?
於洪君:新型國際關係是全球學界關注的課題之一,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着力點。
這方面,中方立場堅定,主張鮮明,就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有學界人士認為,這種新型國際關係根本創新之處在於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超越和創新。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同時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對全球治理的批判與重構。
在自覺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全力維護聯合國宗旨和原則、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強調: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環球》雜誌:就人類永恒的主題——戰爭與和平,聯合國的發展帶來的相關啟示有哪些?
於洪君: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戰火自古以來從未熄滅。歷史反復證明,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才是人間正道。時代賦予和平更宏闊的意涵,其意義早已超越“沒有戰爭”的被動狀態,更體現為對包容、開放、合作、信任的積極追求,推動各國在安全、經濟、文化、全球治理等各領域通過對話協商尋求共識,凝聚力量。
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多次直接對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相關基金等實行捐贈,幫助聯合國推進南南合作、應對非洲疫情、開展扶貧減災等活動。中國領導人也多次出席聯合國活動,並作出宣布一系列重大承諾。
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等,無論對於促進聯合國事業健康發展,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意義。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世界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聯合國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言,對聯合國成立8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維護正確二戰史觀,堅持多邊主義理念,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