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産值緣何暴漲

2025-09-30 19:25:03 來源: 《環球》雜誌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士兵參加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綵排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士兵參加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綵排

文/李志珣 俞俊

編輯/黃紅華

據印媒近日披露,印度在2024財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的國防産值達到了17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比上一財年增長18%,比5年前增長90%,比10年前增長高達226%。

國防産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防經濟部門通過生産活動創造的價值總和,主要反映武器裝備、國防工程、戰略物資等産品的市場規模與價值。印度國防産值跨越式發展、連續性暴漲,主要是國防政策、國防産業、國防出口等內因“全鏈路”發力的結果。

國防採辦政策體系重塑

近年來,印度政府着眼實現國防工業自主化,自上而下對國防採辦政策進行深度調整,推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可執行的法規措施,這成為印度國防産值爆發式增長的根本驅動力。

2014年莫迪政府上&後,為大力發展經濟、穩固執政地位,將“印度製造”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印度製造”戰略,旨在通過吸引外資、推動本土製造業發展,設定製造業12%~14%年均增長率目標,減少進口依賴,創造就業機會,逐年提升印度製造業的競爭力,最終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業中心。2020年,莫迪政府又提出該戰略的演進版——“自力更生印度”倡議,在今年8月15日的獨立日演講中又再次強調。

整體看,“印度製造”與“自力更生印度”前後銜接,是整個製造業的宏觀戰略,而在國防産業的細化和落位是:“提升本土設計、研發和製造能力,逐步減少對外國武器進口的依賴,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全球國防製造中心和可靠的出口國”。在這個戰略目標的統攬下,印度在國防産業領域推出一系列較為激進的改革舉措。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得益於深遠的政策改革、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及過去十年對本土化的戰略關注,國防工業實現了持續的同比增長。”

如果説“印度製造”與“自力更生印度”倡議是戰略方向和政策導向,2020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國防採購程序2020》則是將戰略意圖轉化為國防産值的關鍵“工具”。《國防採購程序2020》相較於以往的採購程序,有三方面顯著升級優化:

一是改變國防産品採購的優先級。《國防採購程序2020》提出“採購的外國武器裝備,應在印度國內生産並部分使用印度自主設計的零部件;這類裝備要達到50%”,這意味着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國內産品,軍方必須優先採購,這為本土企業鎖定了市場份額。

二是增加國內採購的預算比例。印度政府近年來大幅提高了採購國産武器裝備的預算比例,意味着數千億盧比的國防訂單被強制留在國內,直接轉化為本土國防生産企業的收入和産值。如2024財年,印度簽署了193份國防採購合同,總額超239億美元,其中81%授予了國內企業。2024年12月底,印度國防部宣布將在2025年修訂《國防採購程序2020》,預計將會進一步推出對本土企業的利好政策。

三是持續簡化採購流程和提高效率。摒棄過去冗長、繁瑣的國防採購流程,通過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環節、下放審批權限、建立一站式服務&&等措施,不僅縮短了採購周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私營企業進入國防生産領域的成本,擴大了國防工業的參與主體,為國防産值的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0年8月起,印度國防部開始發布“積極本土化清單”,以明確時間表的方式規定了未來將禁止進口的裝備和項目,因而又被稱為“進口禁令清單”。該清單涉及火炮、突擊步槍、護衛艦、聲吶系統、運輸機、輕型武裝直升機、雷達、輪式裝甲&&、火箭、炸彈、裝甲指揮所車輛和裝甲推土機等,這就傳遞了一個清晰且不可逆的信號:這些領域的進口依賴將被終結。該清單迫使印度國內企業向上游核心技術和複雜製造拓展,也將增加國防産值。相關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進口禁令清單”列出的5500多個項目中,有3000多個項目已經本土化。此前,印度官方數據指出,印度武器裝備自給率已從30%~50%躍升至65%。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士兵在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綵排期間休息

1月 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士兵在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綵排期間休息

國防産業結構調整

在利好政策制度驅動下,印度國防産業正在經歷大幅度的結構調整,向更加多元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這為印度國防産值的增長提供了新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持續擴大了國防生産的規模和産值。

2020年,印度啟動“聯合行動實現自力更生”計劃,意在逐步打破國資軍工企業的壟斷地位,為私營企業參與國防生産創造機會。該計劃推出後,私營國防生産企業快速發展,從2014年的120家增加至2024年的430余家,為國防生産注入了新活力。

一方面,為獲取更多國防産品訂單,私營企業另辟蹊徑,向國資企業薄弱的生産領域發力,包括無人機、太空、電子戰、網絡安全等前沿領域,填補了國防生産的空缺,也推動了新興裝備生産。例如,無人機初創企業專注研發的“眼睛”系列四旋翼無人機,在2024年獲得了2500架的採購訂單。

另一方面,私營生産企業通常從國外引進技術,可生産的裝備逐年增多,其中不乏高技術裝備或部件;同時,還通過“代工—合資—品牌”的進階模式,進入全球産業鏈,承接全球的巡邏艇、雷達部件等生産訂單。2024財年,印度私營企業在國防産值的佔比實現飛躍,從2020財年的8%增加到22%左右,成為拉動國防産值增長的重要力量,並創造了18.3億美元的國防出口産值(佔總出口額的60%)。

長期以來,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等“國防生産單位”(DPSU)始終是國防生産的“主力軍”。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競爭的雙重作用下,這些傳統國資企業被迫改革體制機制、管理方式,生産效率有所提高。2024財年,國防生産單位(DPSU)和其他國資企業的國防産值,約佔到了印度總産值的77%,同比增長了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積極推廣公私合作(PPP)模式,一些大型國防項目採取國資與私營企業合作的模式,國資企業實現了生産成本降低、周期縮短,進而提高了生産效能和項目完成率。

近年來,印度政府還通過調整國防領域的外資政策,將“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比重從49%提高到74%。這一重要調整,吸引了更多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印度國防生産領域,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國際市場渠道,還促進了印度國防工業的升級轉型,提高了國防産能:同時,外資在印設廠生産,實現了外國先進技術的快速“本土化”,在較短時間內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隨着國防工業區域化、集群化特點逐步顯現,印度開始出現地理集中和專業分工的國防産業走廊,這有利於降低生産成本,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生産效率。截至今年2月,印度已打造了北方邦、泰米爾納德邦2條國防工業走廊(DIC)。其中,北方邦國防工業走廊由阿格拉、阿里格爾等6個城市節點構成,重點項目有“布拉莫斯”導彈的第二條總裝線、AL-3IFP發動機大修廠等。泰米爾納德邦國防工業走廊由欽奈、哥印拜陀等5個城市節點,依託“金奈-班加羅爾”航空與航天複合走廊,重點生産航空工業産品,如“塔塔-波音”合資工廠在此生産AH-64“阿帕奇”機身。

國防産品出口拉動

“印度製造”戰略與“自力更生印度”倡議強調要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國防製造中心和可靠的出口國”。在逐步優化的國防産業支撐下,印度國防産品出口量開始增長;為爭奪市場,印度又想方設法提高産品質量,以此獲得更多訂單,這也形成了出口與生産相互促進的局面。

出口直接拉升國防産值。2020年8月,印度&&《國防生産和出口促進政策》,推出簡化審批程序、完善質保體系等一系列促進國防産品出口的政策,莫迪對此&&:“要以活力、穩健和有競爭力的國防工業來促進武器的生産,推動印度往前邁進一大步。”2023年9月,印度國防部推出《國防出口程序指南》,為優質企業提供3%~5%的財政補貼和出口信貸。

在這些宏觀政策推動下,印度國防産品出口快速發展。在出口産品範圍上,從簡單的軍靴、被裝等輕工業産品,擴展到“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等先進武器;出口對象也擴大到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以色列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其中最大的出口對像是亞美尼亞,出口了價值約7億美元的國防産品,包括“天空”防空導彈系統等。

近幾年,印度國防産品出口額節節攀升,2024財年達到26.9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2.5%,相較2014年則增長了33倍;與此同時,出口額在2024財年已佔國防總産值的15.6%,成了重要的增長極。印度計劃在2029年實現5000億盧比(約57億美元)的國防出口目標,增強其“全球國防製造中心”的地位。

出口間接促進了國防生産。印度國防出口的增加,不僅直接帶來了産值增長,也通過國際市場競爭和檢驗,反推企業提升技術標準和質量控制水平。為更好佔領國際市場,印度推出了多項措施,較為重要的包括:一是降低融資成本。2023年,印度出口信用擔保公司(ECGC)推出了“質量溢價保單”,對評級達到指定標準的企業,保費下降20%,賠償上限提高50%,“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因此獲得了年息僅2.8%的買方信貸,比市場平均水平低120個基點。

二是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引入“出口型質量評級”(EQR),把缺陷率、交付準時率、售後響應時效等量化為星級;拉森特博洛等龍頭企業,還主動將國內軍標升級到北約AQAP或美國MIL-STD質量體系。

三是提高售後質量和水平。印度倣照以色列“拉菲爾模式”,把武器出口後的實戰或演習數據納入質量閉環。例如,2023年亞美尼亞發現“天空”防空導彈發射車火控軟體與俄制雷達數據鏈不兼容後,印度在6周內研發出補丁包,派出現場工程師“上門”服務,最終使導彈攔截成功率回升到85%以上。總體看,推動國防生産質量提升,從而進一步擴大國防産值,印度出口産品有望在亞非拉市場形成對歐美俄産品的錯位競爭優勢。

印度通過一套“組合拳”來系統性提升國防産值,涵蓋了從頂層政策改革、産業結構調整、到國防産品採購及出口的全方位變革。隨着改革深化,印度國防産品質量和國防産值有望提升,並實現從“問題産品”生産者到可靠國防裝備供應國的蛻變,從國際軍火市場“買家”到“賣家”的轉變。當然,印度國防工業基礎薄弱、裝備研發能力不足、綜合營銷與管理能力偏低等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解決,這也是印度持續提高國防産值面臨的深層次挑戰。

(李志係陸軍指揮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俞俊係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

undefin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