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星空下的中國迴響

2025-09-30 19:58:05 來源: 《環球》雜誌

2019年1月4日,中國第 5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開展武裝護衛訓練

2019年1月4日,中國第 5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開展武裝護衛訓練

文/王帆

編輯/吳美娜

1971年10月25日,紐約聯合國大會廳,當第2758號決議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時,會場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不僅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更從此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航向。這一刻,亞非拉兄弟將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民抬進了聯合國,也標誌着聯合國真正走向普遍性的歷史開端。

從此,一個嶄新的中國以建設性姿態,開始了與聯合國同頻共振的偉大征程。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目睹了一場深刻的演變:中國從國際秩序的“融入者”逐步成長為全球治理的“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層層疊加的今天,世界期待從東方的古老智慧中,找尋破解“時代之問”的答案。

和平之盾:用生命丈量擔當的“關鍵力量”

和平,猶如空氣與陽光,是聯合國事業的基石。在維護世界和平的隊列中,中國的“藍盔”是最令人心安的色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出資國。

2025年是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5周年。截至目前,中國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參加了26項維和行動,足跡遍佈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4月,中國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當前,正有1800余名中國軍人在聯合國7個任務區和聯合國總部執行維和任務。

中國軍隊先後舉辦保護平民、維和爆炸物排除、維和無人機等26批專業培訓,為70多個國家訓練維和人員1600餘人。未來,中國軍隊將繼續加強8000人規模維和待命部隊建設,保持高水平待命狀態,並將動態優化維和待命部隊能力配置,新設維和待命部隊指揮部、指揮官和參謀團隊;加強快速反應和專業保障力量,增加態勢感知、反無人機等新域新質力量,以更好地適應聯合國維和行動改革和轉型發展。

數字背後,是無數個血肉之軀的奉獻。

在馬里加奧近50℃的高溫與恐怖襲擊的雙重威脅下,中國工兵以“中國速度”修復了關鍵補給線;在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的“死亡地帶”,中國掃雷官兵用生命探測每一寸土地,為當地居民開闢安全通道;在疾病肆虐的剛果(金),中國醫療分隊在簡陋條件下挽救了無數生命……“如果你看到中國軍人,請放心,那裏一定是安全的。”這是馬里加奧民眾口耳相傳的“中國口碑”。

35年來,共有17名中國維和官兵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以行動和犧牲,鑄就了聯合國維和行動“關鍵力量”的豐碑。

在此,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值得一提,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制式遠洋醫院船,作為現代化的海上流動醫院,中國遠洋醫院船也被稱作馳騁在大洋上的“生命之舟”。2010年以來,“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先後10次執行“和諧使命”任務,航程32萬餘海裏,遍及3大洋6大洲,到訪5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37萬餘人次醫療服務。

從派遣軍事觀察員到派出整建制部隊,從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出資國到“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人道航行,中國堅定地站在《聯合國憲章》一邊,為動蕩的世界築起一道堅實的和平之盾。

2023年8月24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靠泊所羅門群島霍尼亞拉港期間,艦載醫療救護直升機赴外島開展巡診服務

2023年8月24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靠泊所羅門群島霍尼亞拉港期間,艦載醫療救護直升機赴外島開展巡診服務

安全之鑰:破解“安全困境”的東方智慧

當今世界,安全挑戰錯綜複雜。面對“世界怎麼了”的迷茫,2022年,中國給出了“全球安全倡議”的響亮回答。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這既是對《聯合國憲章》精神的回歸,也是對“冷戰思維”和“文明衝突論”的有力糾偏。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後,中方馬不停蹄開展穿梭外交。針對巴以新一輪衝突,中方專門發布立場文件,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別在北京舉行對話達成和解。中方還積極促成緬甸衝突相關方進行多輪和談,堅決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持續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為支持非洲之角地區國家應對地區安全、發展、治理挑戰,中方提出並同地區國家一道加快落實“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積極斡旋地區熱點,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2023年3月,在中方斡旋下,沙特與伊朗這對中東宿敵握手言和,上演了“世紀和解”。這一幕不僅震驚了世界,更生動詮釋了中國方案的有效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為此致謝,稱讚中國為地區和平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中方致力於推進常規武器軍控進程,於2023年10月批准《槍支議定書》,並面向多國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掃雷援助與合作。中方在反恐、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衞生等領域與南方國家深入合作。中方還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推動完善深海、極地、外空等新疆域治理規則,引領新興領域國際安全機制建設和治理進程。破解全球安全難題需要各方匯聚共識、協調行動。為此,中方將北京香山論壇、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雲港)等明確為推進倡議合作、加強交流對話的重要&&。

在印度尼西亞普哇加達拍攝的一列行駛中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雅萬高鐵是印尼和東南亞第一條高速鐵路,是中印尼兩國高度關注的共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

在印度尼西亞普哇加達拍攝的一列行駛中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雅萬高鐵是印尼和東南亞第一條高速鐵路,是中印尼兩國高度關注的共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

發展之錨:從“中國奇蹟”到“全球紅利”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國的自身發展,就是對聯合國發展議程最生動的詮釋。中國讓8億多人擺脫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曾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最大的受援國之一;進入新時代,中國以“發展合作”替代“傳統援助”,成為全球發展事業的“發動機”。2015年,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中國宣布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惠及數億民眾。

中國以自身發展經驗為藍本,推動聯合國發展議程向“以人為本”轉型。例如減貧範式之變,中國通過“精準扶貧”消除絕對貧困,經驗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納入《全球減貧案例庫》;數字賦能,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與聯合國合作,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助力發展中國家跨越“數字鴻溝”。

中國將生態文明納入聯合國改革議程,推動《巴黎協定》落實。2015年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明確提出,中國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中國通過“南南氣候合作基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其提升氣候適應能力。

當世界發展鴻溝加劇,中國發起全球發展倡議。該倡議2021年提出後,迅速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成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加速器”。

非洲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中亞大型風電場札納塔斯……“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同頻共振,形成“1+1>2”的疊加效應。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中國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楷模。”

這背後是無數個“小而美”的故事:在馬達加斯加,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當地水稻産量翻了數倍,當地人民將印有雜交稻圖案的新版紙幣親切地稱為“袁隆平幣”;在非洲大陸,蒙內鐵路和亞吉鐵路共同發力,讓“陸鎖國”變為“陸聯國”;依託“一帶一路”合作,古老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煥生機,中老鐵路拉近了山與海的距離。中國以“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東方智慧,將自身發展紅利轉化為全球共享的機遇。

2019年 5月 15日,亞洲文化嘉年華活動在北京“鳥巢”舉行,這是交響互動大合唱《我們的亞細亞》

2019年 5月 15日,亞洲文化嘉年華活動在北京“鳥巢”舉行,這是交響互動大合唱《我們的亞細亞》

文明之光:以“和合共生”超越“文明衝突”

世界之美,在於多樣文明如星辰般各自璀璨,交相輝映。

2023年3月,中國領導人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鄭重發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文明對話最強音。這既是對聯合國所承載的促進“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理想的當代呼應,也是對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的時代昇華。

倡議強調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倡導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倡議為聯合國推動文明對話、應對“文明衝突”謬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與實踐路徑。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石碑上銘刻着這樣一句話。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項工作,全力支持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落地生根,讓包括“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等在內的中華文化瑰寶為世界共享,中國的世界遺産總數已位居世界前列。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架設起溝通的橋梁,成為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與友誼的生動&&。

從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光影復原,到柬埔寨吳哥古跡的精細修復;從“聯合國中文日”的設立,到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學……“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中華理念,正通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化為生動實踐,為彌合文明鴻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

治理之舵:推動秩序變革的中國擔當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

面對全球治理赤字和逆全球化寒流,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體系,並積極推動其改革與現代化。中國不僅按時足額繳納會費與維和攤款,升至第二大出資國,更在議程設置上發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

中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主張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承諾“雙碳”目標,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中國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為數字疆域和智能時代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模板”……從“規則接受者”到“議程設置者”,中國正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是要聚焦“構建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這個時代課題,以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基本遵循,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此,中方提出了五大核心理念:堅持主權平等、堅持國際法治、堅持多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力求實效。這些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順應了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期待。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9月16日&&,中方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議充分尊重多邊主義,全力支持聯合國作為多邊機構的核心地位,堅定致力於推動國際合作與和平解決衝突。

站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面對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只有加強團結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共享繁榮。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超越了零和博弈的舊思維,為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半個多世紀內,從恢復合法席位之初的“參與者”,到新時代的“引領者”,中國與聯合國同頻共振的歷程,是一部東方大國融入世界,並以自身智慧和擔當回饋世界的史詩。未來,中國將繼續與聯合國攜手並肩,以“和合”智慧化解紛爭,以務實行動推動發展,共同照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星辰大海。

(作者係外交學院院長、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主任)

undefin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