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軟結合”的現代防禦體系

2025-09-25 15:23:23 來源: 《環球》雜誌

 

2019年7月12日,土耳其宣布俄制S-400防空導彈系統開始交付。在安卡拉,一架大型俄羅斯運輸機在穆爾特德空軍基地卸貨

文/石宏

編輯/黃紅華

  有矛必有盾。通常來説,戰爭中的“盾”有兩大類——“硬盾”和“軟盾”,前者是以化學能、定向能等對來襲武器實施物理意義上的摧毀,通常稱為“硬殺傷”;後者則以聲、光、電等形式對來襲武器實施干擾、欺騙、致盲,導致來襲武器失效,通常稱為“軟殺傷”。

防禦空中打擊

  空襲武器發展到現在,已經從早期相對單一的固定翼飛機,發展到包括固定翼飛機、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無人機、巡飛彈、滑翔制導炸彈等多種類型。而隨着攻擊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各種防禦技術變得五花八門。

  火力攔截系統是防禦空中打擊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包括空中戰機+空空導彈,陸基/艦載高炮、防空反導導彈、定向能武器等。其中高炮作為最早的防空武器,在一戰和二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防空武器的主力,甚至可以説是當時唯一的陸基/艦載防空武器。二戰後隨着空襲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強,傳統的中口徑和大口徑高炮哪怕是有炮瞄雷達引導,也已無法滿足防空需求。於是高炮逐漸成為次要防空武器,能留下來的主要是20~40毫米口徑高炮,靠高射速在空中形成彈幕來摧毀低空近程空中目標。自此,防空導彈逐漸成為防空體系的核心。

  不過,防空導彈主要以攔截固定翼飛機、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為主,於是人們又發展出反導導彈以及反無人機系統,對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無人機、巡飛彈、滑翔制導炸彈等進行攔截。

  反導導彈是專門針對彈道導彈的防空導彈,主流是以動能碰撞的方式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美國最初發展的反導導彈分為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現在,美國的陸基反導系統包括中段攔截的陸基攔截彈、末段高空攔截的薩德、末段低空攔截的“愛國者”PAC-3,海基反導系統包括“標準-3”和“標準-6”。其中海基的“標準-3”在發展到“標準-3”Block2A之後,結合“宙斯盾”艦能夠全球機動,實際具備了對彈道導彈的全程攔截能力,也就是能夠實施初始段、中段和末段攔截。

  在高超聲速導彈技術逐漸發展成熟後,反導導彈又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反導導彈只是飛得高、飛得遠,並且速度也挺快,但在原始設計時全球範圍內還沒有出現實用型高超聲速導彈,所以就沒有納入對高超聲速導彈的攔截。現在的反導導彈普遍缺乏高機動能力,只是對彈道相對固定的彈道導彈有攔截能力,攔截速度超過5馬赫而且還能機動的高超聲速導彈就差遠了。但是反導導彈的基礎條件不錯,以其為藍本發展能夠攔截高超聲速導彈的新型反高超武器,今後可能會成為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巡飛彈、滑翔制導炸彈是近些年讓人們感到壓力巨大的空襲武器,因為這些空襲武器的共同特點是飛行高度低、速度慢、雷達反射截面積小。傳統防空雷達很難保持穩定探測和跟蹤,甚至還會將它們當成飛鳥給濾掉。因為傳統防空雷達都應用了多普勒原理,為了降低虛警率,在設計時將低速目標過濾掉。然而,活塞動力、電動無人機普遍飛行速度在每小時200千米以內,這樣雷達探測起來就很吃力。

  不僅如此,無人機、巡飛彈、滑翔制導炸彈在戰場上使用量巨大,而且均具備精確打擊能力,這也讓傳統防空系統很難應付。因為只要漏掉極少數,就可能遭到極大損失。此外,無人機、巡飛彈、滑翔制導炸彈還有一項優勢,就是成本極低,而傳統防空導彈普遍價格很貴,用於對付它們,成本過於高昂。於是,低成本的反無人機硬殺傷系統就出現了,包括高能激光、高功率微波和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高能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武器都屬於定向能武器,用於近程反無具有很明顯的低成本優勢,理論上只要電力能一直供應,就能一直打下去,不用擔心彈藥耗盡問題。尤其是高功率微波武器釋放的微波是一個扇面,很適合對付集群無人機。未來,高能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武器會繼續朝着加大功率、縮小整個武器系統體積的方向發展,不僅用於反無人機,還用來對付其他空襲武器,尤其是高能激光武器未來可能會成為攔截高超聲速武器的骨幹。

圖為俄羅斯“鎧甲 -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抵禦地面進攻

  在現代戰爭中,由於制導能力的飛速發展,地面武器攻擊的效果也在顯著提升,例如身管火炮、火箭炮、迫擊炮現在都能夠發射制導彈藥。在俄烏衝突中,烏軍使用的海馬斯火箭炮發射的227毫米制導火箭彈是對俄軍的最大威脅之一。此外,非制導的火箭彈、迫擊炮彈,仍是很多武裝組織的主要攻擊火力,對於軍民用目標都有較大威脅。

  而傳統的反裝甲武器,包括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彈等,不僅對地面坦克裝甲車輛有很大威脅,對地面工事、軍事基地等也都有較大威脅。

  對於地面武器,人們也發展出很多防禦技術。其中身管火炮、火箭炮、迫擊炮發射的制導和非制導彈藥,打擊方式與空襲武器相似,所以防禦作戰的硬殺傷方式也是參考防空作戰,但與反無人系統一樣,特別強調低成本。這方面以色列發展的“鐵穹”防禦系統很具代表性,其作戰思想就是用於攔截巴勒斯坦武裝的簡易火箭彈和迫擊炮彈,所使用的塔米爾攔截彈成本相當低,能夠讓以色列實現“以數量對數量”。

  美國在海外有大量的軍事基地,同樣面臨很多武裝組織的火箭彈、迫擊炮彈等威脅,因此美國一方面從以色列採購“鐵穹”系統,另一方面把艦載“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搬到陸地上,以小口徑多管速射炮發射的大量彈藥在空中形成彈幕來攔截火箭彈、迫擊炮彈。未來,低成本防空導彈系統與小口徑多管速射炮組成對火箭炮、迫擊炮、身管火炮發射的彈藥實施攔截的做法還會繼續,並且還可能將高能激光武器納入進來。但需強調的是,這種做法主要適用於應對中低強度對抗,對於大規模高強度對抗明顯不夠用。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應對大規模、高強度對抗條件下的火箭炮、迫擊炮、身管火炮攻擊,依然會非常困難。

  對於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筒的攻擊威脅,坦克裝甲車輛開始加裝主動防護系統來應對。這種主動防護系統主要由車載傳感器和主動攔截彈組成,一旦車載傳感器探測到來襲彈藥,就會對乘員進行告警,並解算射擊諸元、自動控制發射攔截彈藥。目前的攔截彈藥以爆炸殺傷方式來摧毀速度並不快的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彈是可以的,對於動能穿甲彈雖然無法實施摧毀,但攔截彈爆炸能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偏穿甲彈的正常前進路線,從而減輕或者消除穿甲彈對坦克裝甲車輛的損害。

  未來,主動防護系統將會像被動裝甲一樣,成為坦克裝甲車輛必備的防禦系統,並且探測傳感器的反應速度、精度以及攔截彈的威力都會進一步提升。例如近期在一些重大活動中公開展示的100坦克、100支援戰車、新型履帶式空降戰車等所裝備的主動防護系統就代表了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襲擊水面艦艇的各類空中彈藥,硬殺傷應對方式和前面講的應對空襲武器毫無二致,無非是把防空反導系統搬到了艦艇上。

這是2023年10月20日在以色列南部邊境城市內提沃特拍攝的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攔截火箭彈的畫面

“軟盾”角色加重

  由於防禦系統的“硬殺傷”方式並不能完全滿足要求,所以人們又發展出眾多“軟盾”,種類很豐富,並且成為某些對抗場合中的主要對抗手段。

  “軟盾”中應用最廣泛,也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電子戰系統。按照應用場合,又分為空中、地面和艦載電子戰系統。

  電子戰系統主要通過強大的電磁信號,對敵方各類依靠雷達制導的武器實施干擾和欺騙。在戰爭中,電子戰不僅用於防禦,還能用於進攻。例如美軍的EA-18G電子戰機就是用於進攻作戰,主要任務是對敵方防空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壓制,為己方攻擊機群開闢一條“電子走廊”。

  在防禦中,電子戰系統可對敵方來襲武器的雷達導引頭、通信數據鏈實施干擾,從而導致敵方雷達制導型武器無法有效搜索、跟蹤和鎖定目標而失去作用。例如在俄烏衝突中,俄軍和烏軍都大量應用電子戰系統,干擾對方控制無人機的無線電信號。

  電子戰系統不光能干擾,還能實施電子欺騙。例如美國研製的AN/ALE-50拖曳式誘餌就是通過在空中由戰機放出去,在戰機尾後形成拖曳式電子誘餌。這種電子誘餌經過特殊設計,可發送比載機更強的雷達信號,將雷達制導的空空、地空、艦空導彈誘至誘餌,從而保護載機安全。美國空海軍戰機現在普遍裝備AN/ALE-50拖曳式誘餌,並且經過實戰考驗,證明了其有效性。

  戰機在進行防禦時,不光有自衛電子戰吊艙、拖曳式誘餌,還有一種大家很熟知的電子干擾裝備——機載雷達箔條。二戰後期,英國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在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時給轟炸機配備金屬箔條,以此干擾德軍地面防空炮兵的搜索雷達和炮瞄雷達。空襲德國漢堡時,美英轟炸機投擲了成噸的雷達箔條,完全致盲了德軍雷達,導致德軍防空作戰失敗。

  時至今日,雷達箔條仍然是戰機非常有用的電子干擾設備,和自衛的主動電子干擾吊艙一起,成為戰機用來保護自身安全的不可或缺的電子戰手段。

  但是現代探測、制導用的傳感器可不只是雷達,還包括光學、紅外、聲、磁等傳感器。為此,人們又發展出多種多樣的防禦裝備,這些防禦裝備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作戰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戰中,攻擊方不可能只使用某一種探測和制導手段,而是綜合運用。因此作戰&&進行防禦時,裝備的“軟盾”都是多樣化的。尤其是隨着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發展,“軟盾”正不斷朝着集成、寬頻譜、智能化、自適應、快速反應等方向發展。

  (作者係《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