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鋒利的“矛”
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文/馮衛強 祁雪魁
編輯/黃紅華
科學技術始終是促進武器裝備作戰能力躍升並催生戰爭形態演變的核心動力。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以金屬冶煉技術、火藥製作技術、動力機械技術、原子核反應堆技術、精確制導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各種關鍵技術,以其特有的作用機理促進了武器裝備由材料對抗、能量對抗向信息對抗的顛覆性轉變,不斷促使武器裝備作戰能力實現革命性提升,尤其是推動進攻性武器裝備在打擊精度、速度、距離、威力等多維度實現質的飛躍,使戰爭中的“矛”越來越鋒利。
打擊精度“百步穿楊”
打蛇打七寸,打得準歷來是作戰對抗的極致追求。早期的武器裝備由於受軍事技術的限制,往往只能達到概略打擊水平,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卻難以實現預期作戰目標。軍事技術的不斷突破,使得武器裝備逐漸擺脫“大水漫灌”,達到“百步穿楊”的水平。
20世紀50年代,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武器裝備進入“制導時代”。各種精確制導武器通過電子設備快速感知目標信息,自主調整運動軌跡,打擊精度越來越高。到了20世紀70年代,激光制導炸彈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如美軍裝備的“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該導彈通過地面激光照射器引導,圓概率誤差(CEP)僅為3~5米,相較於傳統炸彈百米級的誤差,其精度提升不少。在1972年5月13日,美國空軍僅使用26枚“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就摧毀了越南清化大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各種制導技術的迅猛發展,制導彈藥的精度達到了米級水平。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的“戰斧”巡航導彈,採用“慣性制導+GPS制導+地形匹配製導”複合制導方式,圓概率誤差僅為10米,多次精確命中伊拉克的預警雷達、指揮中心、防空陣地等關鍵目標,極大地改變了戰場態勢和戰爭進程。在當時,以“戰斧”巡航導彈為代表的精確制導武器顯著提升了作戰效能,受到世界各國高度關注,此後成為武器裝備發展的“風向標”。
近年來,人工智能、微型計算機、自適應控制等關鍵技術的融合發展和創新突破,使制導彈藥的精度正朝着“厘米級”邁進。這些新型制導炸彈採用“GPS+慣性制導+紅外成像+毫米波雷達”多模制導方式,圓概率誤差達到1米以內,且能夠在複雜環境下自主識別目標,即使在強電子干擾、惡劣天氣條件下,仍能精確命中移動目標。
隨着精確制導武器的快速發展,打擊精度越來越高,能夠以較少的彈藥消耗達成更好的作戰效果,在最短時間內摧毀敵方的指揮中心、通信樞紐、武器庫、能源設施等關鍵目標,癱瘓敵方的作戰體系,從而使以最小的代價快速達成預期作戰目標成為可能。
6月13日 , 以色列空軍戰機準備前往伊朗實施空襲
打擊速度“瞬時秒殺”
兵貴神速歷來是軍事行動的重要原則。在作戰行動中,速度更快的武器往往能夠更加迅速地抵達目標、規避攔截,從而掌握作戰主動權。從早期武器的亞聲速,到現代武器的超聲速,再到當前熱門的高超聲速武器,飛行速度不斷刷新紀錄,背後是氣動設計與推進技術的持續突破,一場圍繞“速度”的競賽從未停歇。
20世紀50年代,噴氣動力技術的成熟和氣動設計的改進,推動戰鬥機開始進入超聲速時代,F-100、米格-19戰鬥機的最大速度達到1.3~1.4馬赫,高速度成為當時戰鬥機突破對方防禦的核心優勢。到80年代F-15、蘇-27等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服役時,最大速度超過2.5馬赫,進一步提高了進攻方的空中突擊能力。
在彈藥發展方面,衝壓發動機、超燃衝壓發動機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顯著提升了導彈的飛行速度,例如近年來在俄烏衝突中使用的高超聲速導彈。2024年2月12日,俄軍首次在實戰中使用“鋯石”高超聲速導彈,由於其速度快,烏軍裝備的“愛國者”、C-300等防空系統均難以有效攔截。事實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生産的SS-N-22“日炙”反艦導彈,最大速度達到2.5馬赫,能快速發動突襲,對方防空系統難以做出有效反應。進入21世紀以來,導彈進入高超聲速時代,依靠這種速度優勢,可使進攻方從發現目標到打擊任務完成的時間減少到數分鐘,而防禦方很難組織起有效防禦。前不久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公開展示的鷹擊-21、東風-17、東風-26D導彈皆屬於高超聲速導彈。這些武器的亮相引起了軍迷們的熱議與關注。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迅猛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空中打擊的響應速度。海灣戰爭時期,美軍完成“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這一打擊鏈需24小時左右。進入21世紀,軍事大國偵察與情報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偵察衛星、無人偵察機的廣泛應用可為空襲方提供實時、精準的情報支持;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迅速處理和解讀大量情報,使進攻方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傳輸周期大幅縮短。2020年1月3日,美軍使用MQ-9無人機發射導彈襲擊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從發現目標到擊中目標僅用了6分鐘。
由於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現代武器裝備的作戰速度越來越快,不但能夠先敵一步行動,在對方來不及反應之時就能夠快速打擊摧毀其要害目標,從而達到作戰突然性,搶佔戰場主動權;而且能夠大幅壓縮戰爭持續時間,使現代戰爭愈發呈現“快節奏、短周期”特徵。
2024 年 11 月 23 日,以色列軍隊空襲貝魯特市中心人口密集區,用鑽地彈將一棟8層居民樓夷為平地,致死至少20人
打擊距離“萬里奔襲”
打擊距離決定了戰爭的空間維度。從冷兵器時代的短兵相接,到熱兵器時代的千米對射,再到現代戰爭的萬里奔襲,武器裝備的打擊距離不斷延伸,背後是動力與推進技術的持續突破。
冷兵器和火藥動力時代,攻防雙方作戰距離多局限於千米範圍,作戰形式以近距離廝殺為主。二戰後期首款用於實戰的噴氣式Me262戰鬥機的出現,標誌着人類正式進入噴氣動力時代,武器裝備的打擊距離從此有了質的飛躍,攻防雙方作戰距離不斷拉大。
20世紀50年代,F-100、米格-19等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達到600~800千米。80年代,F-15、蘇-27等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憑藉更加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作戰半徑達到1500~2000千米,能夠實現跨區域作戰。90年代末服役的B-2戰略轟炸機航程可達1.2萬千米,經過一次空中加油,航程則可達1.8萬千米以上。2001年10月,在阿富汗戰爭中,6架B-2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懷特曼空軍基地出發,經過多次空中加油,往返飛行約5.5萬千米,發動機在不熄火狀態下持續工作70多個小時,創下噴氣式飛機的最遠飛行紀錄。
火箭推進技術的突破,使武器裝備的作戰距離進入洲際級,具備了全球打擊能力。20世紀60年代服役的美國“民兵”I彈道導彈、蘇聯SS-7彈道導彈,射程均突破8000千米,標誌着人類正式進入洲際打擊時代。70年代服役的美國“民兵”Ⅲ彈道導彈、蘇聯SS-18彈道導彈,射程達到1.3萬千米以上,能夠覆蓋全球大部分地區。2022年9月服役的俄羅斯SS-28“薩爾馬特”彈道導彈,射程達到1.8萬千米,具備了全球打擊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亮相的東風-5C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打擊範圍覆蓋全球。
核動力技術的發展為武器裝備“無限航程”提供了可能。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均採用核動力推進,續航能力強,能夠在全球海域長期部署。2015年俄羅斯首次亮相的“波塞冬”核魚雷,使用小型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推進,射程達到1萬千米。2023年俄羅斯研製成功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採用小型核反應堆推進,理論射程達到2萬千米以上。
從火藥動力的千米級到核動力的“無限航程”,武器裝備的作戰距離不斷延伸,使戰爭空間從戰場前沿擴展到全球範圍。如今,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30分鐘內從地球一端飛到另一端,一艘核動力航母可以在數月內部署到全球任意海域,這種遠距離打擊能力不僅改變了戰爭的時空觀念,而且重塑了國際戰略格局。
打擊威力“一劍封喉”
武器裝備的核心價值在於摧毀目標,其發展始終圍繞能量釋放的效率與規模展開。從核武器到各類化學能彈藥,再到定向能武器,武器裝備的打擊威力正向不同極端快速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來,核技術的突破使武器裝備的毀傷威力令人望而生畏,核武器通過核裂變或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其威力達到萬噸級甚至千萬噸級TNT當量,能夠對城市、工業區等造成毀滅性打擊,成為大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如SS-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可攜帶10枚75萬噸TNT當量分導式核彈頭,單枚核彈頭可摧毀6千米範圍內的建築,導致8千米範圍內人員瞬間死亡,而放射性塵埃則會隨風擴散,對周邊地區造成長期污染。
化學能彈藥的打擊威力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燃料空氣炸彈和鑽地炸彈的出現,進一步拓展了化學能彈藥的使用場景。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GBU-43/B燃料空氣炸彈,重約9.8噸,填充8.2噸碳氫化合物燃料,與空氣混合後引爆,可産生2500℃高溫和高壓衝擊波,殺傷半徑超過150米,且燃料燃燒會消耗大量氧氣,導致局部地區嚴重缺氧,對地下工事、洞穴等密閉空間目標具有強大殺傷力。在2025年6月21日美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午夜之錘”行動中,7架B-2戰略轟炸機長途奔襲2.4萬千米,投擲14枚GBU-57鑽地彈。GBU-57鑽地彈重達13.6噸,能夠穿透6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對地下指揮所、核工程等重要目標具有極強的摧毀能力。
武器裝備在精度、速度、射程、威力上的進步,本質上是科學技術突破的直接體現。從機械技術、光學技術到電子技術、核技術,再到當前的人工智能、定向能技術,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動着武器裝備性能的飛躍,而這種飛躍不僅改變了戰爭的形態,更深刻影響着國際戰略格局、國家安全理念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同時,武器裝備的高精度和強大破壞力,使其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威懾手段,擁有鋒利之“矛”的國家,能夠對潛在對手形成強大威懾,降低大國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馮衛強係陸軍兵種大學教授;祁雪魁係陸軍兵種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