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城市因足球而不同

2025-09-25 13:27:47 來源: 《環球》雜誌

 

8月24日,在2025-2026賽季德國足球甲級聯賽首輪比賽中,門興格拉德巴赫隊球員斯卡利(前左)與漢堡隊球員萊萊西特(前右)在比賽中拼搶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今年以來,中國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火爆出圈,草根足球激發城市活力的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在全民健身、城市更新、公共空間激活等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足球不再只是競技運動,也成為城市精神與市民文化的重要載體。

  德國的許多城市借助足球實現文化積澱、經濟拉動和社會認同,其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

城市因足球“出圈”

  在德國,足球不僅屬於慕尼黑等大城市,很多原本在國際上鮮有存在感的中等城市,也因為足球而“出圈”,其中尤以馬格德堡與科隆為典型。這兩座城市在德國歷史上曾具有重要地位,其當代國際影響力卻相對有限。然而,足球成為它們走向世界的獨特路徑。

  馬格德堡,這座曾經的“漢薩同盟”城市,因為17世紀的“馬格德堡半球實驗”而被載入史冊。進入現代後,由於經濟活力趨弱,馬格德堡淪為一座在國際上鮮為人知的東德小城。然而,馬格德堡足球俱樂部的崛起,讓這座城市在足球世界中重新佔有一席之地。

  馬格德堡球迷創造了堪稱德國最“喧嘩”的球迷文化,代表性球迷組織為“藍色一代”,他們以震撼的視覺和聲浪支持球隊,定期組織極具規模的助威編排和標語活動。這些球迷反對周一比賽時間,主張闔法使用煙火道具,但俱樂部也時常因球迷過火行為遭到德國足協罰款。球迷的狂熱行為經常引發世界關注,相關視頻全網躥紅。

  另一座城市科隆,在中世紀曾是德意志七大選帝侯(指擁有選舉“羅馬人的皇帝”權利的諸侯)之一的所在地,是神聖羅馬帝國重要的政治與宗教中心,而今卻只是德國西部的一座普通城市。然而,憑藉科隆第一足球俱樂部及其濃厚的足球氛圍,這座城市成為德國球迷文化的象徵。

  科隆球迷的歌曲《我的摯愛,我的城市,我的俱樂部》把一座城市和它的足球俱樂部緊密&&在一起,用科隆方言唱出了市民對球隊、城市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厚感情。每到比賽日,這首歌就會響徹整個萊茵能源球場,成為科隆人與城市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歌曲讚美的雖然是科隆,抒發的卻是全體德國球迷樸素的熱愛,有德國網友評價説:“不管我支持哪支球隊,都不影響這首歌是經典這一事實!”

  足球讓這些城市在文化認同中煥發新生,成為城市向內團結、向外發聲的重要載體。足球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更重塑了城市形象,使其成為“有故事的地方”。

足球帶動城市經濟

  足球賽事不只是體育盛事,更是城市經濟活力的放大器。一場主場比賽可以帶來上萬人流,推動交通、餐飲、零售、旅游等多行業發展。

  以德甲聯賽為例,球隊的收入結構十分多元:除了電視轉播、門票與商品銷售,企業贊助已成為重要支柱。1973年,企業家金特·馬斯特首次將野格利口酒通過布倫瑞克俱樂部引入德甲球衣廣告,開創了體育營銷先河。時至今日,贊助收入與球隊影響力緊密相關。2017到2018賽季,德國職業聯盟首次允許獨立袖標廣告,愛馬仕歐洲的標誌出現在36家職業俱樂部的球衣上,為俱樂部分配了共計800萬歐元的收入。

  更大規模的賽事經濟效應可見於2024年歐洲盃。這屆歐洲盃,10座承辦城市吸引了60萬海外游客,帶來過夜住宿約150萬人次,僅住宿、餐飲和旅游行業的貢獻就使德國當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長0.1%至0.3%,約合10億歐元。更重要的是,這種賽事激發的行業信心也帶來更長期的正面溢出效應,許多旅店和餐廳因此提前進行翻新和服務升級,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比賽日酒店預訂率大幅上升,城市中的酒吧、啤酒館和餐館生意火爆。有研究指出,德甲每賽季可為德國經濟貢獻數十億歐元産值,帶動就業崗位數萬個。這種“足球+産業”的聯動模式,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足球喚起情感認同

  德國國家隊歷史上曾4次奪得世界盃冠軍,次數僅少於巴西,這一輝煌戰績的起點是70多年前的“伯爾尼奇蹟”。

  1954年,恰逢國際足聯成立50周年,世界盃在總部所在地瑞士舉辦。這是二戰後歐洲第一次舉辦世界盃,戰爭的廢墟尚未清理乾淨,德國作為戰敗國,背負着沉重的罪責與羞恥,民眾在渴望復興與內疚自責中徘徊,這屆世界盃成為戰後德國人精神的出口。

  7月4日,聯邦德國(西德)隊在決賽中戰勝強大的匈牙利隊,舉起大力神盃。這場勝利讓德國人仿佛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重新抬起了頭。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甚至稱之為“聯邦德國的真正誕生時刻”。在二戰結束9年後仍深陷貧困與頹敗的德國社會,被這場勝利點燃了希望的火焰。民眾普遍認為,“伯爾尼奇蹟”不僅是一場球賽的勝利,更是整個德國走向重建與振興的象徵。

  足球由此成為國家重建與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德國人通過支持國家隊和地方俱樂部,重建對社會制度、城市生活乃至民族身份的信任。“伯爾尼奇蹟”不僅成為20世紀60年代西德“經濟奇蹟”的開端,更為德國社會注入團結與向上的精神動力。

  這種力量延續至今:地方俱樂部是社區凝聚力的核心,球迷文化是市民身份的重要標誌,全國性賽事則喚起全社會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足球已深深融入德國的社會肌理,成為維繫城市與國家、個體與群體的一個重要紐帶。

  足球在德國,不僅屬於專業球員,更屬於每一個被城市激發、被集體記憶感染的人。從馬格德堡到科隆,從縣級聯賽到世界盃,從“伯爾尼奇蹟”到每一個比賽日的吶喊,德國經驗告訴人們:足球可以是一种經濟活力、一種文化認同,也是一種城市治理的柔性路徑。當“蘇超”點燃了草根熱情,城市也將借力獲得新的生長機會。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