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緣何加快提升軍事實力

2025-09-25 14:08:04 來源: 《環球》雜誌

 

2017 年 2 月 24 日,在立陶宛南部小城舍什托凱火車站,一名德國士兵從“黃鼠狼”步兵戰車旁走過

文/李正東 馬曉霖

編輯/吳美娜

  在俄烏衝突持續膠着、歐洲安全格局不斷重塑的背景下,德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重整軍備,並通過密集的軍事演習展示其地緣政治訴求。

  當地時間9月8日,據德國政府內部人士透露,德國計劃在未來4年斥資15億歐元從美國採購300枚“愛國者”防空導彈,其中一部分將用於援助烏克蘭,剩餘則用於滿足德國聯邦國防軍的需求。此前的9月4日,德國軍隊在波羅的海主導了代號為“Quadriga”(駟馬戰車)的聯合軍事演習,共有40艘艦艇、20架飛機和1800多輛戰車,約8000名來自德國、英國、法國、美國等13個北約成員國的軍人參加。同時,德國軍事高層與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大使在羅斯托克港觀摩軍演,借此釋放“北約東翼堅不可摧”的強烈信號。演習發言人説,本次軍演明確傳達了德國及其盟友“有決心、有能力、有意願”抵禦任何外部威脅的信息。

  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卡斯滕·布羅伊爾將軍針對演習進一步強調了這一戰略意圖。他指出,“幾乎所有通往東翼的補給路線都需經過德國,因此德國必須承擔起北約可靠供應中心的角色。”布羅伊爾還直言:“當前的安全威脅並未改變,無論是傳統威脅還是混合威脅都依然存在,普京的戰略圖謀遠不止烏克蘭一隅,而是直指歐洲整體安全。因此,德國不僅要展現威懾力量,更要向外界明確‘我們想要威懾,而不是升級’的政策立場。”這種表述既體現了德國在地緣戰略中的謹慎態度,也傳遞出柏林試圖在威懾與避免直接衝突之間尋找平衡的外交考量。

  事實上,德國的最新軍事舉措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深層地緣戰略思維的外化。北約在瑞典和芬蘭加入後,已在波羅的海完成了對俄羅斯的“C型”封鎖,俄羅斯在該區域的戰略縱深被嚴重壓縮,德國則憑藉其戰略位置和補給能力成為該戰線的關鍵節點。德國如此積極推動在波羅的海沿岸加強兵力部署,意在製造更直接的軍事壓力,既呼應北約的整體對俄遏制戰略,也試圖加強德國在北約東翼防線中的安全支柱地位。德國領導層堅信,控制波羅的海航道不僅關乎北約東翼安全,更是重振軍事實力並遏制俄羅斯的關鍵一步。

安全自主的戰略轉向

  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和美國逐漸減少在北約中的安全責任,歐洲安全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與北約的重要支柱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安全戰略。長期以來,德國在防務問題上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體系,但隨着跨大西洋關係的不確定性增強,德國國內要求加強安全自主的呼聲不斷高漲。

  新上&的默茨政府將安全與防務提升至國家核心議程,提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舉措,既是對外部安全威脅的直接反應,也意在重塑自身大國地位。默茨一上&就立即推動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並將其寫入執政協議。該機構設立於總理府,取代並升級現有的聯邦安全理事會,其職能涵蓋外交與安全事務決策,意味着德國外交與安全治理將出現權力集中化趨勢,也即外交系統在安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被削弱,總理府的地位得到強化。這一變化反映出德國對安全政策長期被動性的重大糾偏。

  另外在軍費投入上,默茨政府重新武裝德國計劃的核心目標是在2029年前將國防支出大幅提升70%,由2025年的950億歐元增至1620億歐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比例從2025年的約2.4%提升至3.5%。這意味着德國將在未來四年內超越法國和英國,率先接近北約最新提出的“國防支出佔GDP 5%”的目標。

  這一轉向的關鍵是默茨政府主動放寬了長期奉行的財政紀律。為保障鉅額國防開支,德國決定突破憲法“債務剎車”的限制,允許未來十年舉債高達1萬億歐元,用於國防與基礎設施雙重投資。政府預計赤字將從2024年的330億歐元升至2025年的820億歐元,並在2029年達到1260億歐元。這一大膽的財政擴張不僅延續了2022年時任總理朔爾茨設立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的底層邏輯,還確保在該基金耗盡後仍能持續為聯邦國防軍的重整和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提供資金。

  這一系列動作凸顯德國在安全自主上的強大決心。在德國政府看來,由於俄羅斯在歐洲東翼方向構成戰略壓力,德國必須在波羅的海與東歐方向大幅提升軍事存在感。正如默茨所言,德國必須把自己建設成“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而在波羅的海加強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部署,正是德國展示安全自主與大國責任的具體體現。

2018 年 10 月 23 日,在北約“三 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事演習前夕,德國士兵在挪威雷納參加訓練

軍事現代化與徵兵制度的重啟

  自今年5月默茨當選以來,新政府計劃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兵役登記與監管體系,推動軍事現代化進程。新政府擬&&國防採購與軍事基礎設施建設法案,以簡化繁瑣的程序,保障軍用土地優先使用權,從而為軍隊擴張與動員創造制度條件。

  在防務政策具體操作層面,德國在廢除義務兵役制十多年後首次提出擬恢復強制徵兵制度。2011年義務兵役制廢除後,德國聯邦國防軍長期面臨兵員不足問題,俄烏衝突促使德國重新考慮這一敏感議題。今年8月27日,默茨政府公布的全面軍事改革計劃獲得內閣批准,內容涉及徵兵制重啟與兵役登記體系建設。

  從2026年起,所有年滿18歲的德國男性將被要求完成詳細問卷調查,以評估其服役意願,女性則可自願參與。到2027年,強制體檢將同步實施,以便在必要時快速啟動大規模徵兵。這一制度安排被認為是二戰後德國國防現代化的重要轉折,因為它不僅將提升政府的快速動員能力,也釋放出對俄羅斯強硬回應的信號。

  德國國防部長鮑裏斯·皮斯托裏烏斯坦言,“俄羅斯仍是歐洲安全最大威脅,且有能力在數年內直接攻擊北約領土。”在其設想中,聯邦國防軍必須從目前的18萬人短期內擴充至26萬人,同時大幅增加預備役人員。這意味着德國將從根本上改變戰後在軍事建設上的和平路線和克制傳統。為此,默茨政府不僅設立1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這個基金實質上更接近一個市場化運作的基金,政府僅以100億歐元作為“種子基金”),還放寬預算規則,允許更大規模的國防投入。新計劃還為年輕人提供更高薪酬、短期服役選擇以及靈活的培訓方案,試圖提升新兵役制的吸引力。

軍備重整困境與北約框架的羈絆

  自冷戰結束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發展始終處於削減與重建的循環中。

  2011年,在時任總理默克爾與時任財政部長朔伊布勒主導下,德國實施了一系列國防開支削減與暫停男性強制徵兵的緊縮政策,這在當時被視為應對歐洲債務危機的必要之舉。時任內政部長德梅齊埃在被默克爾任命為國防部長後,開始主導改革,進一步壓縮軍隊規模,其中陸軍由5個師減少至3個,旅的數量也從11個減至8個。

  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爆發,促使德國正視裝備短缺和戰備不足的問題。彼時,德國軍隊武器系統失靈、裝甲車與戰機維護滯後,海軍艦艇因缺乏零件而無法服役,空軍有3.8萬人卻難以保障戰鬥機可用率。2015年,德國宣布提高國防開支,計劃五年內增加6.2%,並將兵力目標定為18.5萬人,同時擴充坦克部隊、增加潛艇與裝甲運兵車採購,並研發新一代戰鬥機。2016年,德國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投入1300億歐元購置裝備。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俄烏衝突全面升級後。時任總理朔爾茨提出“時代轉折”説,啟動1000億歐元特別基金用於現代化軍備。默茨上&後更是宣布將持續投入1萬億歐元重塑國防體系,這一數字被學者稱為“和平時期極為罕見”的投入。德國議會隨即批准相關計劃,使其有望成為歐洲軍費最為充足的國家,甚至可能晉陞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但是,這一舉措將給已呈現疲態的德國經濟增加更沉重的債務負擔。

  德國軍備重整的另一困境是兵源稀缺。冷戰結束後,德國軍隊由50萬人銳減至18萬人,2011年義務兵役制廢除,國防軍難以吸引年輕人積極入伍。如今,軍方提出到2030年將軍隊規模擴展至46萬人,其中包括現役與預備役。然而,德國社會長期形成的“和平文化”使年輕人排斥服役。一項輿論調查顯示,儘管多數德國民眾支持徵兵,但18歲至29歲的適齡群體普遍反對,表明人口結構與社會氛圍正成為重建軍力的最大障礙。

  同時,歐洲防務一體化的遲緩也制約着德國的戰略雄心。歐盟內部防務採購長期碎片化,27個成員國各自為政,導致裝備種類繁雜、互操性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歐洲防務局指出,防空、火炮、反無人機與戰略支援等關鍵能力均存在顯著缺口,特別是彈藥與軍需品的生産能力偏低,各類軍事裝備規制不統一,將嚴重制約盟友間的協調作戰能力。

  (李正東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曉霖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包玉剛講席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