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駛向品牌溢價時代
2024 年 12 月 30 日,執行“中歐快航”航線首航的“嘉華寧波”輪停泊在寧波舟山穿山港區(無人機照片)
文/《環球》雜誌記者 林睎瑤
編輯/胡艷芬
“娃衣”2025年5月單月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在東南亞、日韓等地銷量同比增長3倍以上;中國割草機器人在歐美市場掀起爆單狂潮;某眼鏡企業依託跨境直播,單月銷量突破10萬單……中國製造正借跨境電商東風“破浪出海”。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跨境電商發展,將其視為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培育外貿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與創新雙輪驅動下,跨境電商已經不僅是外貿新渠道,更成為打造“中國品牌”的新引擎,推動着中國産品加速向品牌化、高端化躍遷。
然而,在這片熱火朝天的“出海潮”背後,行業也開始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矛盾。
從狂飆到進入深水區
“出海”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選項。據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出口額接近2500億美元,2024年超過3.5萬億美元。出口目的地呈現多元化特點,2024年中國前三大出口區域分別為東盟、美國、歐盟,貢獻出口額均在5000億美元以上。
中國跨境電商是助推這一趨勢的重要引擎。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跨境電商新業態全年進出口達2.63萬億元,增長10.8%,比2020年多1萬億元。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跨境電商作為連接各國生産者與消費者的“數字橋梁”,正深度融入全球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它不僅拓寬了中國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也降低了貿易成本與時間門檻。依託這一&&,越來越多的優質産品和品牌正加速實現‘出海’與全球化布局。”
然而,快速發展的同時,新的挑戰接踵而至。目前,歐洲市場的政策風險在增加。歐盟2022年11月發布的《數字服務法案》(DSA)規定,在歐洲擁有超過4500萬月活用戶的公司,被視為超大型在線&&,對其監管更為嚴格。2025年初,美國特朗普政府簽署行政令,將取消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進口的小額包裹免稅待遇。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跨境電商經營者及配套産業鏈造成不利影響。
政策與成本的雙重壓力,使得不少中國企業開始調整思路,嘗試以更穩健的方式開拓增量市場。雖然“出海”熱潮正盛,但在實際執行層面,許多企業卻遇到了困難:有人在推介産品時,因為語言和文化隔閡等問題導致難以被海外受眾理解;有人在廣告投放上收效甚微;還有人因為不了解本地規則而踩雷。
跨境數字營銷企業——重力科技的首席執行官(CEO)劉凡指出,跨境電商的下一個階段已不再能僅靠“價格戰”取勝,而是要通過“品效合一”的方式實現更高的溢價。
重力科技 CEO 劉凡接受《環球》雜誌採訪
一個技術型品牌的救贖戰
在跨境出海的浪潮中,有一位智能床墊創業者差點“折戟沉沙”。
這家企業擁有頗具競爭力的技術實力:專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核心産品是柔性織物觸覺傳感器,原本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醫療、運動等行業,技術壁壘很高。帶着對技術的自信,企業嘗試在海外開啟一場眾籌。
然而,結果卻令人沮喪。由於缺乏經驗和專業運營,整個眾籌執行得漏洞百齣:文案和視覺素材缺乏海外市場的審美;廣告發布節奏混亂,各部門信息不同步;産品雖有亮點,但展示時過於“技術流”,消費者看不懂。最後,企業不僅沒能打響第一槍,反而在廣告費上虧了5萬美元。這讓企業負責人陷入自我懷疑:“我們的産品,可能根本不適合賣到海外”。
劉凡指出,類似情況在中小企業出海中並不鮮見。很多企業在産品端具備競爭力,卻因為缺乏專業化運營而陷入困境。
據劉凡介紹,這家床墊企業後來找到他們,希望能“最後再試一次”。重力科技團隊在介入後並沒有立刻投放廣告,而是先進行了全面“診斷”。他們判斷,賽道本身並無問題,癥結在執行層面:內容表達過於技術化,缺乏基於用戶利益考慮的內容轉化;廣告節奏與眾籌時間節點脫節;賣點沒有觸動消費者核心需求。
基於此,重力科技提出了多項調整方案:
內容本地化重構:將技術參數轉化為能夠引起用戶共鳴的語言,例如“不再強調傳感器靈敏度”,而是“床墊能實時感應身體的每一次翻身,幫助整夜保持舒適”。
場景化營銷拆分:針對腰痛人群、運動恢復人群和白領人群,分別定制廣告素材與落地頁,實現“人-貨-場”的精準匹配。
廣告投放與節奏綁定:將投放策略與眾籌時間線嚴格對應,分階段推進品牌認知、賣點強化與衝刺轉化。
這套組合拳落地後,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原本被視為“賣不動”的産品,在獨立站跑出了亮眼成績:投資回報率從0.5一路提升至6以上。
出海下半場:拼的是長期價值
業內觀察人士指出,新晉出海企業要避免“盲目跟風”,應先做充分的市場調研和戰略定位,再投入運營;老牌企業則要跳出“價格競爭陷阱”,更多依靠品牌力和産品創新維持利潤。
安克創新的經歷被業內普遍視為跳出價格競爭陷阱的典型案例。早期,它和其他中國品牌一樣,在亞馬遜&&上銷售性價比較高的手機配件。雖然品質不錯,但大量的同質化競爭使得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後來,安克創新選擇加大研發投入,率先將氮化鎵技術應用於小體積充電器,推出體積更小、充電效果更好的産品系列。憑藉這一創新,它不僅擺脫了價格戰的泥潭,還成功將産品均價提升至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成為亞馬遜&&上銷量排名全球第一的數碼充電品牌。這一案例顯示,只有不斷創新、形成差異化優勢,企業才能真正贏得長期價值。
專家提醒,中國企業要想在海外站穩腳跟,本地化能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2025年4月,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B2B出口發展報告(2025)》指出,中國跨境電商正從規模擴張走向結構升級,品牌價值提升與本地化經營成為關鍵。這一趨勢在2024年10月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品牌出海發展報告》中已得到體現:自202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提升産品質量、塑造品牌故事和多渠道推廣,在海外市場産生了更深的影響力。所謂本地化,不僅是語言翻譯,更是産品適配、營銷敘事與服務體系的全面融入。
在劉凡看來,跨境電商全球競爭的下半場,已不再是依靠價格優勢的“短跑”,而是比拼産品與品牌長期價值的一場“長跑”。誰能在本地化營銷、合規運營和供應鏈韌性上實現突破,誰就能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