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朵:最葡萄牙的音樂
2020 年 5 月 12 日,“法朵”音樂表演團隊“月光小夜曲”來到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的聖瑪利亞醫院,為醫護人員表演“法朵”樂曲
文/《環球》雜誌記者 馬琼
編輯/吳美娜
有人説,葡萄牙有三寶:C羅,鱈魚和法朵(Fado)。
在葡萄牙的街頭巷尾,尤其是首都裏斯本的老城區,常常能聽到一種歌聲,不高亢,也不輕快,卻總能讓人停下腳步。那就是法朵。有人説,聽懂了法朵,就聽懂了葡萄牙人的心。
9月7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的2025法朵藝術節北京站上,法朵音樂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卡蒂婭·格雷羅傾情登&獻藝,中國觀眾得以近距離感受法朵的獨特藝術魅力。
葡萄牙人的“命運之歌”
一般認為,法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它源自拉丁語“fatum”,意為“命運”或“宿命”。彼時,葡萄牙正經歷着帝國的衰落與社會的動蕩。曾經輝煌一時的航海大國,隨着殖民地的喪失和經濟的衰退,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榮光。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水手、漁民、市井小民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選擇將內心的情感與思考融入歌聲中。
法朵的音樂形式相對簡單,通常由一位主唱和兩位吉他手構成。主唱的聲音是法朵的靈魂,時而低沉沙啞,時而高亢激昂,仿佛在訴説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伴奏的吉他分為兩種——一種是葡萄牙吉他,另一種是古典吉他。
法朵的歌詞大多是表達生活、愛情、離別、命運等主題,比如思念一個人、懷念一段時光,或者感嘆人生的無奈。它不像流行音樂那樣追求表面的快樂,而是深入挖掘人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共通的,能夠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化。
據中央音樂學院世界音樂專業博士趙卓群介紹,法朵的音樂混合使用多利亞調式(自然第二調式)或伊奧尼亞調式(自然大調音階),音樂節奏自由,“一個特點就是結尾有一個暫停,然後音樂再出來,表達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像是抖一個包袱。”
趙卓群&&,儘管法朵通常被認為是誕生於19世紀初,但其淵源可追溯至更早的時期,它與葡萄牙殖民地的一些音樂風格有着密切&&,例如佛得角的莫爾納音樂(Morna)——其半自由的節奏,與法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正是這些半自由的節奏,營造出法朵獨特的憂傷格調。
後來,法朵發展出兩種主要風格,一種是裏斯本風格,另一種是科英布拉風格。裏斯本風格的法朵更為有名,將其推向世界舞&的關鍵人物,是有“法朵女王”之稱的阿瑪利亞·羅德里格斯。科英布拉風格起源於葡萄牙的科英布拉,12至13世紀,科英布拉曾是葡萄牙的首都,後來發展成為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地還建立了葡萄牙的第一所大學。因此,科英布拉風格的法朵帶有濃厚的學院氣息,且通常由男性演唱。
法朵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20世紀初,法朵一度被視為底層人民的音樂,甚至為一些上流社會所排斥。然而,正是這種“草根”出身,讓法朵保持了其最原始、最真實的情感表達。20世紀中葉,阿瑪利亞·羅德里格斯以其獨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繹,使法朵走出葡萄牙,讓更多人了解了這種充滿情感力量的音樂形式。
雙吉他伴奏的樂器密碼
法朵音樂的兩把吉他——葡萄牙吉他和古典吉他的組合,不僅是法朵音樂的伴奏樂器,更是法朵情感表達的核心載體。
葡萄牙吉他的琴身較小,酷似梨形,配備六組雙弦,共十二根弦。這種設計使得它的音色明亮且有穿透力。葡萄牙吉他的演奏技法以快速而精準的撥弦為主,演奏者通常使用指甲或撥片撥動琴弦,産生清脆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效。古典吉他主要負責和聲與節奏,其音色較為柔和,能夠與葡萄牙吉他的高音形成完美互補。
在雙吉他組合中,古典吉他通常負責鋪設音樂的基礎,葡萄牙吉他則在此基礎上編織出華麗的旋律。這種分工使得法朵音樂既有深沉的情感表達,又不失音樂的層次感與豐富性。
在法朵歌手演唱前,吉他首先奏出若干小節的前奏,以確立樂曲的速度和旋律的框架,當演唱開始後,吉他就成為緊隨歌聲的第二聲部,形成對位並為旋律加花,還在歌手演唱各段歌詞的間隙進行間奏。
兩把吉他並非簡單重復相同的旋律,而是通過精心編排,形成對話般的互動。葡萄牙吉他的高音如同女聲的傾訴,而古典吉他的低音像是男聲的回應。這種對話式的演奏,使得法朵音樂充滿戲劇性的張力。
這也反映出演奏者的水準和默契,他們不僅要精通各自的樂器,還要能夠感知對方的音樂意圖,在即興演奏中形成精巧互動,這種默契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正是這種高難度的配合,使得法朵音樂中的雙吉他組合顯得尤為珍貴。
隨着時代的發展,法朵音樂融入了更多樂器和音樂元素。“今天,法朵表演可能會用到弦樂四重奏,甚至樂隊來進行伴奏。”趙卓群説。
2010 年 11 月 14 日,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音樂會上,葡萄牙民歌手瑪瑞莎登&演出
她們讓法朵之花綻放世界
阿瑪利亞·羅德里格斯是法朵史上無法繞開的名字。她的舞&形象簡單而莊重,一襲黑衣,一把吉他,足以讓整個劇場為之屏息。她曾在巴黎、紐約、倫敦等地演出,每一次登&都像是一次文化的傳播。
人們雖然聽不懂葡萄牙語,卻能從她的歌聲中感受到失落、思念、愛與痛苦。正如她所言:“法朵並非唱出來的,它乃油然而生。你無須理解也無須詮釋,你唯一需要的就是感受。”
當代最耀眼的法朵女歌手瑪瑞莎被視為阿瑪利亞的接班人。她不僅擁有與阿瑪利亞相似的優美聲線和醇厚迷人的低沉嗓音,更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為法朵音樂注入新生命力。
瑪瑞莎出生於莫桑比克,自幼隨父母移居裏斯本。她在父母經營的餐館中長大,耳濡目染,法朵成為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與阿瑪利亞不同,瑪瑞莎的成長背景更加多元,她的音樂中不僅有傳統法朵的影子,還融入了非洲節奏、布魯斯甚至現代流行元素。
瑪瑞莎的首張專輯《心中的法朵》,在葡萄牙獲得了四白金的銷量(白金銷量是指音樂唱片或游戲等産品達到特定銷售標準後獲得的認證,具體標準因地區和行業而異),這讓她迅速成為葡萄牙的新星。
而讓她走向國際的,是她在魁北克夏季音樂節上的表現——2002年,她憑藉深情的演唱和獨特的舞&魅力,獲得了“最佳表演獎”,並受邀登上紐約中央公園、好萊塢露天劇場等世界級舞&。此後,她的第二張專輯《蜷曲的法朵》在公告牌世界音樂排行榜上位列第六,並獲得了德國唱片評論家獎。
2005年,瑪瑞莎獲得阿瑪利亞·羅德里格斯基金會設立的“最佳藝術家獎”,她還被任命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大使,用她的影響力為公益事業發聲。同年,她的第三張專輯《透明》以非洲為主題,展現了她對故鄉的深情。這張專輯標誌着她藝術風格的成熟——她的唱功更加沉穩,既能低語呢喃,也能高亢激昂,用一種平靜而充滿智慧的方式表達每段旋律。
瑪瑞莎的職業生涯很快進入巔峰期。她接連登上巴黎奧林匹亞音樂廳、悉尼歌劇院、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等世界頂級舞&,成為國際音樂界最受好評的明星之一。她的專輯共獲得32張白金唱片和1張黃金唱片,4次提名拉丁格萊美獎,3次榮獲英國廣播公司(BBC)頒發的“最佳歐洲藝術家”獎項。2007年,她主演了BBC紀錄片《瑪瑞莎與法朵音樂的歷史》,進一步向世界展示法朵的魅力。有媒體報道稱,自阿瑪利亞後,從未有葡萄牙藝術家在國際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2010年,一首名為《相思染》的歌曲,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奇妙的中葡民歌對話。該作品由中國民歌歌手龔琳娜作詞,德國作曲家羅伯特·佐裏奇(老鑼)作曲,巧妙融合了中葡兩國音樂元素。當年的上海世博會期間,龔琳娜攜手葡萄牙吉他大師安東尼奧·齊諾與法朵歌手伊莎貝拉,共同首演了這首佳作,贏得廣泛讚譽。
2024年是中葡建交45周年,繼當年6月“法朵歌王”卡馬內與9月葡萄牙國寶級歌手特雷辛哈·蘭德羅相繼亮相上海之後,11月8日,瑪瑞莎再度唱響“葡萄牙的靈魂之聲”,為2024年這一系列法朵盛會畫上圓滿句號。
誰説法朵只能悲傷?
2024年5月,當中國音樂人鄭智鴻的原創歌曲《FADO》在上海靜安音樂節唱響,那句“這是你我之間的宿命,是誰在琴弦上跳桑巴”的歌詞,伴着激情四射的旋律,瞬間點燃了全場音樂愛好者的熱情,也讓觀眾領略到法朵音樂中超越悲傷的多元情緒。
這種對法朵邊界的探索,在29歲的葡萄牙新生代歌手特雷辛哈·蘭德羅身上展現得更加徹底。她用輕盈的旋律、現代性的編曲和貼近生活的歌詞,為法朵注入了快樂、希望與力量。
2020年,特雷辛哈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Agora》(意為“現在”)。從該專輯的名字就能看出她的野心——她不願被困在“傳統法朵歌手”的標籤裏,而是希望用音樂表達當下的、更豐富的生活。專輯中的歌曲既有對法朵經典的致敬,也融入了她自己的創作。她以清亮的嗓音和輕快的節奏,重新詮釋法朵中常見的主題“命運”,卻少了些沉重,多了份朝氣。
2024年,她的新專輯《Para dan?ar e para chorar》(意為“為舞而歌,為泣而歌”)面世,專輯單曲《Chegou a Hora》(意為“時刻已到”)個人風格非常突出:核心依然是法朵,但將流行樂的節奏和民間音樂的元素滲透其中,使整首歌既保留了法朵的靈魂,又充滿了現代感。
特雷辛哈對法朵的創新還體現在樂器的運用上——在葡萄牙吉他和古典吉他組合基礎上,她嘗試加入鋼琴、小提琴和打擊樂器,讓法朵的音色更加豐富。在2024上海演出中,她與中國琵琶演奏家楊婷婷即興合作,將東方樂器的韻味與法朵的旋律融合。這些嘗試不僅沒有削弱法朵的特色,反而讓它更貼近當代聽眾的審美。
歌詞的改編是特雷辛哈創新的另一大亮點。傳統的法朵歌詞多取材於古典詩歌,語言優美但有時晦澀難懂。特雷辛哈傾向於選擇貼近現代生活的詩歌,甚至自己創作歌詞。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法朵成為當代人、年輕人情感表達的載體。
來自裏斯本的四人樂隊Deolinda也正為法朵音樂注入新的活力。這支由兄弟姐妹組成的團體,以“城市民謠”風格創造出一種靈動輕快的“新法朵”,與傳統法朵的悲嘆憂愁形成鮮明反差。他們在歌詞創作上同樣不拘一格,不沉溺於纏綿往事,而是巧妙融入諷刺與隱喻,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人文與社會議題,賦予作品深刻的批判性。
如今,法朵音樂早已跨越國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年輕一代。它不僅是葡萄牙人日常生活中的旋律——無論是在街角小酒館還是宏偉的大劇院,都能聽到它的迴響;更昇華為葡萄牙的文化象徵,被譽為葡萄牙的“國粹”。為傳承與弘揚這一藝術瑰寶,葡萄牙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法朵節,匯聚全球歌者。2011年,法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得到全球的認可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