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記憶:中外軍民共抗法西斯

2025-09-08 19:00:10 來源: 《環球》雜誌

   6月18日,毛樹居(左)和毛洪根在展示羅斯·威爾德的外孫送給他們的老照片,照片上是杜立特航空隊5號機組成員合影,右二為威爾德

文/姚新婧

編輯/胡艷芬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世界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等,也給予寶貴援助和支持。中外軍民在抗擊法西斯的鬥爭中同仇敵愾,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結下了深厚友誼。

相互支援與並肩戰鬥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蘇聯援華航空隊在南京、武漢、重慶等地“鷹擊長空”,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阻擊日寇。1937年至1941年,先後來華的蘇聯空軍志願人員有2000多人,累計200多人在中國戰場犧牲,蘇聯飛行大隊長格裏戈裏·庫裏申科就是其中一位。

  1939年10月,庫裏申科駕機轟炸日軍據點,返航時因座機受損迫降在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中,不幸犧牲。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1958年,英雄墓遷至長江畔的萬州區西山公園,工作人員譚忠慧及其子魏映祥相繼守護。譚忠慧囑託兒子:“你現在守護的是幫我們抗戰的友人,你要守好這個墓,才對得起他。”這對普通的中國母子為他守墓半個多世紀,從未間斷。

  1941年8月,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上尉克萊爾·李·陳納德帶領美國志願者奔赴中國戰場,組成了著名的飛虎隊。他們不僅直接對日本侵略者作戰,還建起了向中國運送急需物資的駝峰航線。1942年3月,日軍切斷運輸援華物資的主要通道滇緬公路。為打破日軍封鎖,中美兩國共同開闢空中運輸航線,航行中須飛越地形複雜、氣象多變的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一座座高山峻嶺有如駱駝之峰,故稱作“駝峰航線”。

  從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絕大部分同盟國援華軍用物資自印度通過駝峰航線運到昆明,共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80多萬噸,為支援中國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中美空運隊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共墜毀和失蹤飛機609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1500多名。

  為更好守護這段抗戰記憶,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31座英烈碑上鐫刻着來自中國、蘇聯、美國的4299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在蘇聯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中華民族許多熱血兒女毅然投身到抗擊法西斯德軍的英勇行列中。在蘇聯讀書的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堅決要求上戰場,參加反法西斯的戰鬥,後作為蘇聯紅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參與了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國飛行員唐鐸曾擔任蘇軍空中射擊團副團長,在對德作戰中屢建戰功,榮獲蘇聯衛國戰爭勳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英方請求,中國派遣遠征軍緊急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113團在緬西戰略要地仁安羌地區營救出被圍的英軍7000餘人,及被俘的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餘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的英緬軍第一師,戰果卓著,受到同盟國的讚譽。2013年1月13日,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甸仁安羌當年戰地501高地落成,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緬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紀念中國遠征軍戰績的紀念碑。

  1942年4月18日,美軍16架B-25轟炸機在杜立特中校的指揮下空中奔襲日本東京等地。任務完成後,15架飛機機組人員在中國浙江、江西等地棄機跳傘。參加此次空襲的機組人員共80名,其中64人被中國軍民成功營救。隨後日軍對浙江等地區參與營救的中國民眾進行瘋狂報復,造成大量無辜平民傷亡。這段生死相托的情誼,美國人民沒有忘記。杜立特行動的隊員和後人成立杜立特突襲者協會、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等組織,每年舉行紀念活動,感謝和銘記當年參與營救的中國人民。

  2024年12月5日,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在舟山市普陀區東極島落成

  1942年10月,日軍徵用“裏斯本丸”號客貨船押運1800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前往日本,途經浙江舟山東極島時被美軍潛艇擊中。日軍為阻止戰俘逃跑而釘死艙門,企圖將他們永遠埋葬於這片海底。中國漁民冒死營救了384名英軍戰俘,並為他們提供食物、衣物和庇護所。中國漁民營救英軍戰俘的感人事跡,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成為兩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的歷史佳話。

醫療救助與難民收容

  1938年初,加拿大共産黨員、外科醫生諾爾曼·白求恩率加、美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幫助抗日。白求恩不畏艱苦的生活環境,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卓越的醫療技術,滿腔熱忱地為抗日軍民服務。在晉察冀的一次戰鬥中,他曾連續工作69個小時,為115名傷員動了手術。1939年11月在河北唐縣手術中感染,不幸病逝。毛澤東聞訊十分悲痛,親筆寫下《紀唸白求恩》一文,稱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1939年8月,為紀唸白求恩,河北唐縣成立了白求恩學校和白求恩醫院。

  1938年9月,由5位印度醫生組成的醫療隊來華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便是其中之一。為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他們每人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柯棣尼斯則為柯棣華。1939年2月,柯棣華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醫療隊,同年秋奔赴抗日前線。1941年他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柯棣華醫術精湛,在槍林彈雨中救死扶傷,在百團大戰中曾在13天內為580多人做手術。1942年,柯棣華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病逝於河北唐縣,年僅32歲。

  2014年,白求恩與柯棣華一同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擔任南京國際安全委員會主席的約翰·拉貝,不顧自身安危抗議日軍暴行,盡其所能阻止日軍對中國人民施暴,協同南京國際安全委員會在其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區內,拯救了超過25萬中國人的生命。他寫下的2000多頁《拉貝日記》,記錄了日軍在南京的種種暴行,是研究南京大屠殺最為完整詳實的史料之一。1997年《拉貝日記》面世,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2016年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拉貝繼承祖父遺志,積極推動中德人文交流與醫學合作。他將《拉貝日記》南京卷手稿捐贈給中國。托馬斯還與中方合作,在中國建立約翰·拉貝國際交流中心,通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傳遞中國人民的情誼。

情報支持與物資援助

  1941年5月,中共情報人員閻寶航在一次宴會上得知德國將於6月20日前後進攻蘇聯,他及時將全面情況和自己的判斷報告給了周恩來,並通過中共中央通報給蘇聯最高領導人。果然,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大舉進攻,蘇德戰爭爆發。6月30日,蘇共致電中共中央&&感謝。

  1944年夏季,閻寶航獲取了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軍事材料,包括陸軍、空軍的兵力配置,佈防計劃等詳盡書面材料。這些情報對於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給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産生了重要作用。

  曾任俄羅斯駐華大使的羅高壽説:“閻寶航的功績可以同蘇聯著名的情報人員佐爾格相媲美……閻寶航的功績是俄羅斯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俄羅斯將衛國戰爭紀念章授予閻寶航,表彰他兩次為蘇聯提供重要情報的卓越貢獻。

  抗戰時期,由於日軍實行嚴密封鎖,抗日根據地物資匱乏,尤其是藥品奇缺。法國醫生讓·熱羅姆·奧古斯坦·貝熙業的住所貝家花園地處西山,緊鄰平西抗日根據地。中共地下黨員黃浩找到貝熙業請求幫忙從北平城往平西根據地運送藥品。貝熙業駕車從位於今王府井的大甜水井胡同16號住所秘密運送藥品到貝家花園,再由地下交通員輾轉運到平西抗日根據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汽油成為被日軍嚴控的戰略物資,貝熙業無法駕車,年近古稀的他騎自行車,拖着幾十公斤藥品騎行數十公里,穿越日軍哨所送到抗日根據地,開闢了自行車“駝峰航線”,為抗日根據地軍民送來寶貴的醫療物資。如今,貝家花園已成為聯結中法友誼的載體和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

國際宣傳與輿論聲援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幫助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開始了他記者生涯中神秘的“紅色中國”之行。在陜北蘇區採訪期間,斯諾不僅對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樂觀主義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毛澤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據此寫就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西行漫記》)影響了一批批愛國青年和外國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書信中告訴友人:“要問我為什麼去中國,請讀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和史沫特萊的《中國紅軍在前進》,讀後你們必將與我同感……”2009年,埃德加·斯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中國女記者胡濟邦冒着炮火實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寫出大量戰地報道:《列寧格勒的九百個日日夜夜》《解圍前的列寧格勒》《解放後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會戰》《慶祝全民勝利中的莫斯科》……堅定了中蘇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

  從蘇聯援華航空隊到美國飛虎隊,從駝峰航線的生死運輸到緬甸叢林的並肩衝鋒,再到白求恩、柯棣華式的無私奉獻等等,無數中外軍民以勇氣和犧牲寫就了人類反法西斯史上壯麗的國際主義詩篇。

  歷史之河川流不息,同舟共濟、共禦外敵的精神代代相傳。歷史的記憶和真相不會隨着歲月流逝而褪色,帶給我們的啟迪永遠映照現實、昭示未來。我們要以史為鑒,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史學研究部)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