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器物裏的學問與溫情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盛夏,田家青先生發來邀請,邀我參觀一場名為“世好妍華,我耽拙樸”的小型展覽。為人為學一向低調的他頗神秘地補了一句:“其間有個有意思的活動。”
田家青是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惟一的入室弟子,兩人情同父子,一個醉心清代傢具的厚重繁複,一個癡迷明式傢具的簡遠疏朗,都精於鑒賞、執着求真。説來也妙,師徒二人的專著不僅雙雙捧回國家圖書獎,連手稿也並肩入藏國家圖書館,這師生緣在學界怕是絕無僅有。
這場展覽展出王世襄的舊藏和與他密切相關的各類器物,展現出老一代學者藏家的格調品位與精神境界,也展現出王世襄和田家青的師生情誼。
王世襄是公認的“玩家”,琴棋書畫、鴿子蟋蟀、傢具漆器,無不涉獵,卻非流連於物之表象,而是“研物立志”“玩物成家”,《明式傢具珍賞》《北京鴿哨》《竹刻》《説葫蘆》《蟋蟀譜集成》等著作,篇篇傳世,件件精深。
展品中,有王世襄收藏的紫漆鴿哨和范制葫蘆,有他從舊書店、古玩市場淘來的古琴、傢具花板,還有那只他鍾愛的明萬曆描金紫漆大箱,箱背上似乎還留着王老的掌溫——當年他從北京廣渠門購得此箱,搭上三輪車,“繩索固定……在車後推搡,快步進入崇文門,不久抵家。”這段回憶文字,如今讀來仍生動如畫。
展品不多,卻處處見匠心,田家青説“每件都求真、求精”。他為觀眾講述展品背後一段段友情與學問:
那本《髹(xiū)飾錄解説》原為王世襄贈予古建學者朱啟鈐的珍本,內有一封信札,後信札遭人偷換為偽品,與書籍一併流入市場。田家青購得此書,一眼識破信札為贗品,王老得知後欣然提筆重書,補上遺珠。
那張十字形的桌案是當年田家青“突發奇想”,為小書房量身打造的,他自覺巧思太過,本以為王老會斥之為“抖機靈、瞎胡鬧”,沒想到王世襄卻頗為讚賞,笑言此案置於四方屋內,恰是個“田”字,田家青正是在“試驗田”中穿梭勞作,言語輕巧卻寄望深長。
展覽特別設置竹編、鋄(jiǎn)金銀(將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於鐵器上)、蒔繪(描金漆器)三部分,展品都是田家青從世界各地蒐羅而來。他説王世襄曾囑他多研究這三門技藝,如今總算有了一份“交得出手的作業”。
展品中,還有田家青用鋸條繪製的水墨畫和他設計的鳥翼形音響架,傳統手工也展現出創新與靈動。
至於那“有意思的活動”,竟是身為音樂發燒友的田家青邀來朋友,搬來效果絕佳的音響設備,於展廳中播放音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寂靜之聲》《What a Wonderful World》……樂聲灑在王世襄舊藏的大椅長案、手稿書信之上,器物與音樂、記憶與情感交織,織就一場關乎致敬、傳承與創新的“沉浸式”紀念,別具一格。
展廳中有一張王世襄和田家青共同設計、長近3米的花梨木獨板大畫案,鯨背象足,氣勢如山。案上銘文赫然:“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這既是王世襄一生所好,亦道出了田家青為學為人之志。在“妍”與“樸”之間,師徒二人以器物為筆,歲月為紙,書寫出一段關於美、情義與信念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