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映初心——中國母子為蘇聯援華抗日英烈守墓的故事

2025-09-08 18:53:03 來源: 《環球》雜誌

圖為魏映祥在庫裏申科烈士雕像前修剪陵園內的苗木

文/《環球》雜誌記者 肖瑤 周文衝(發自重慶)

編輯/黃紅華

  在重慶市萬州區西山公園,蒼松翠柏掩映着一座特殊的墓園。漢白玉墓碑上,用中文和俄文刻着一個名字:格裏戈裏·阿里莫維奇·庫裏申科。

  80多年前,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庫裏申科來華援助中國人民抗戰,最終英勇犧牲,長眠於此。

  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一對普通的中國母子為他守墓60余載。故事背後的這段抗戰記憶,跨越時空,從未褪色。

用生命保衛中國人民

  庫裏申科出生於1903年,曾任蘇聯空軍少校、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1939年,他和戰友受蘇聯政府派遣,率兩個“達沙式”轟炸機大隊來華,支援中國抗戰。離開蘇聯時,因情況緊急,他甚至來不及與妻女告別。

  來中國後,庫裏申科進駐成都太平寺機場,全身心投入對中國飛行員的培訓工作。“庫裏申科一次又一次親自帶中國飛行員放飛……詳細講解當天飛行的科目,講‘達莎’的特點、性能、操縱方法……講飛行的一切。”萬州區原史志辦主任杜之祥在《蘇聯援華抗日空軍英雄:庫裏申科傳奇》中寫道。

  庫裏申科的翻譯劉群,形容他像“山東大漢”,“瞳仁的顏色和中國人的差不多,眉毛重重的,高高的個子”。這雙眼睛也看到了當時中國人民的痛楚。

  庫裏申科曾動情地説:“我像體驗自己祖國的災難一樣體驗中國人民的災難,當我看到日寇狂轟濫炸中國的土地時,我非常憤怒和難過。”

  1939年10月14日,庫裏申科率領蘇聯空軍志願隊轟炸機大隊,成功突襲日軍漢口機場,使這座日軍在華中地區的重要軍事樞紐遭到重創,為中國軍隊爭取了戰略主動。

  返航途中,庫裏申科遭遇日軍戰機攔截,密集的子彈呼嘯而來。其駕駛的座機不幸被擊中,戰機一側發動機受損,庫裏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彈,鮮血浸透了飛行服。

  飛至萬縣(今重慶萬州區)上空時,機身失去平衡,可能失控墜毀,庫裏申科望向前方——長江和沿岸人口稠密的村落。他讓兩名戰友跳傘求生,而他自己為了保護地面民眾、保全戰機,毅然放棄跳傘,將轟炸機迫降在萬縣陳家壩一帶的長江水面。

  兩名戰友游上了岸,負傷的庫裏申科卻精疲力竭,再也無力游到岸邊,被江水卷走,壯烈犧牲,年僅36歲。

  得知庫裏申科不幸遇難,萬縣百姓悲痛萬分。全城百姓自發搜尋。大家只有一個心願:找到這位“為保護我們而犧牲”的異國英雄,讓他“入土為安”。20天后,在距離失事地點20多裏的江段,百姓們終於找到了庫裏申科的遺體。按中國傳統習俗,萬縣百姓為庫裏申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母子接力守護英雄

  1958年,萬縣人民政府在西山公園修建了庫裏申科烈士墓園,舉行隆重的遷葬儀式。譚忠惠主動提出為庫裏申科守墓。

  那年,譚忠惠31歲,在公園從事綠化工作。出於對庫裏申科的景仰,她請纓守墓,常年打掃墓園衞生,擦拭墓碑,清理雜草,修剪枝葉,風雨無阻。

  譚忠惠親歷過戰爭的苦難,更懂得英雄的可愛可敬。

  而她的家,就建在墓園上方的山坡上。在兒子魏映祥的記憶中,自己幼年時,每天天剛濛濛亮,母親便起床做早飯,隨後帶着自己前往墓園。魏映祥累了就自己回家,譚忠惠總要將墓園的每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才踏着暮色回家。她還與同事們一起,在墓園裏栽種下30多棵香樟樹,陪伴長眠的英雄。

  萬縣的盛夏,時有暴雨山洪,譚忠惠的心總懸着。一旦遇上大風大雨,她就要去墓園巡查,回到家的她,常常渾身濕透。

  那些年,她也將守護的責任與對英雄的敬意,悄悄植入兒子心中。1977年,譚忠惠到了退休年齡,卻因找不到能讓自己放心的接任者而焦慮——在她心中,守護這座墓園早已不是一份謀生的工作,而是一份必須堅守到底的使命。

  母親希望兒子接過自己的擔子,並鄭重提出“場地保持整潔、無雜草滋生、樹木長勢旺盛”三條核心要求。但當時,在魏映祥看來,守墓單調平淡,遠不如去罐頭廠或當時聞名全國的“飛馬牌”味精廠上班“有奔頭”,他渴望一份能接觸更多人、更有活力的工作。

  “這位外國英雄的家離重慶很遠,在這裡沒有一個親人,我們要陪伴他,別讓他感到孤單。”母親的話,在魏映祥的腦海裏縈繞。

  也許是為了讓母親安心,魏映祥最終答應了母親。

  接班後,魏映祥延續了母親的習慣:每天早早來到墓園,清理雜物,檢查墓碑,哪怕是微小的破損也會及時處理。工作後的第3年,一位老紅軍來到墓園擔任領導,他常常在工作之餘給魏映祥講述自己經歷的戰事。這讓魏映祥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這裡不僅是安葬英雄的墓地,更承載着歷史記憶,傳遞着英雄精神。

  歲月流逝,魏映祥對庫裏申科的情感也漸漸變化:從最初對“老庫”的敬畏,慢慢變成對一位“老朋友”的牽掛。如今,他已年逾七旬,退休多年,卻依舊保持着每天到墓園看看的習慣。“總有種放心不下的感覺。”魏映祥説,這也是受母親影響。母親退休後,每天早上都要來墓園看一下才放心。2018年,91歲的譚忠惠去世。臨終前,她仍唸唸不忘,叮囑兒子把墓守好。

情誼跨越時空

  庫裏申科烈士墓園建成後,1958年10月,庫裏申科的夫人和女兒英娜曾來萬縣掃墓。1989年4月,英娜帶着女兒別列謝多娃參加了萬縣對外友協舉辦的庫裏申科犧牲50周年紀念活動。

  庫裏申科烈士墓園講解員説,譚忠惠、魏映祥母子的守護,是中國人民“以心換心,薪火相傳”傳統美德的體現,也是對國際主義精神的最好傳承。

  如今的庫裏申科烈士墓園,已成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每年的清明、“七一”、“八一”等節日,群眾都會自發前來祭掃,學生獻花宣誓,老人講述歷史。而魏映祥的身影,也會出現在人群中——他成了這座墓園的“活檔案”,也是這段跨國情誼的“見證者”。

  長江東流不息,墓園松柏常青。譚忠惠、魏映祥母子的堅守,讓庫裏申科這位異國英雄在長江之畔有了“家”;而這份跨越時空的聯結,也讓抗戰記憶裏的中外情緣,永遠鮮活。這份守護,既是對英雄的告慰,更是對和平的期盼——跨越國界的善意與正義,永遠照亮人類前行的路。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