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荔枝味
6月28日,在廣州市從化區天人山水荔枝園,物流無人機運輸剛剛採摘的荔枝
文/《環球》雜誌記者 譚慧婷(發自墨西哥城)
編輯/吳美娜
前段時間,電影《長安的荔枝》在中國國內熱映,掀起一股荔枝熱。在此前後,在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也迎來了本地的荔枝豐收季。
“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珍貴荔枝,如今已成墨西哥人餐桌上的時尚單品,《環球》雜誌記者當時在墨西哥城大型零售超市Costco看到,許多購物車裏都有一兩盒大包裝的荔枝。
追根溯源,墨西哥種植荔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華人在墨西哥的錫那羅亞州定居,開始在索諾蘭地區培育來自家鄉的荔枝,自此開啟了墨西哥荔枝種植的歷史。
中國樹種來到墨西哥
19世紀末,許多華人勞工來到北美,從事修建鐵路等工作。在此期間,約500名華人以簽訂臨時合同的形式來到墨西哥。
墨西哥的錫那羅亞州是當時接收中國工人最多的州之一,農業生産是該州華人除貿易之外從事的最重要的活動。該州的氣候、海拔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荔枝種植。
據墨西哥媒體報道,20世紀初,當時在雷多家族莊園工作的華工將第一棵錫那羅亞荔枝樹種贈予了錫那羅亞州前州長唐·迭戈·雷多,以感謝他歡迎中國工人來到他的莊園。報道稱,從第一棵樹開始,荔枝樹陸續長出更多株,現在樹已高近35米。
但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墨西哥荔枝的生産才開始商業化,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目前,墨西哥有13個州種植荔枝,其中韋拉克魯斯州、普埃布拉州和瓦哈卡州是主要産區。最早開始種植的錫那羅亞州是墨西哥第六大荔枝産區。
墨西哥還是整個北美地區的荔枝主産地,該國荔枝不僅暢銷北美大陸,且産量穩定。墨西哥農業部數據顯示,2018年,墨全國荔枝種植面積超過4000公頃,産量近28200噸,2012年至2018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為7.7%,荔枝出口也從2013年的538噸激增至2018年的2088噸。2023年,墨西哥全國荔枝産量約26116噸,産值達5.2億墨西哥比索(約合2800萬美元)。
美國生鮮農産品採購公司Freshway Produce的何塞·羅傑羅在墨西哥調研荔枝項目時&&,荔枝需求正在增長,“過去,它們只銷往東方市場,但近年來,荔枝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這對墨西哥的荔枝産業發展很有利。”
在美國購物&&上,墨西哥荔枝售價並不便宜。但新鮮的墨西哥荔枝仍大獲好評。“今年的荔枝沒有去年的甜。但也算是我在美國能買到的最好的荔枝了。能吃荔枝的季節很短,只有幾週。雖然有點貴,大家且買且珍惜。”網友Koalakoala説。甚至有來自廣東的網友&&,墨西哥産的荔枝比美國夏威夷産的更美味。
“出海明星”和鄉愁的味道
Litchi(法語),Lychee(英語),Lichi(西班牙語),Lichia(葡萄牙語)……不難發現,不同語言中的“荔枝”都帶着濃郁的中國味。墨西哥人更是將這種甘甜、多汁、一觸即破的水果稱為“國王的喜悅”。
早在19世紀中葉,移民到東南亞、加勒比海地區的華人,就為當地帶去了荔枝樹種和種植經驗。後來,他們又將荔枝帶到美國、墨西哥、南非、澳大利亞等地。如今,印度、越南、泰國、馬達加斯加、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國都是荔枝主産區,美國、歐洲等是荔枝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與荔枝類似的“出海明星”還有龍眼,英文名為粵語音譯的Longan,常出現在國外超市的進口商品區。中國是荔枝、龍眼的原産地,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品種資源,産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在廣東,荔枝龍眼産業大會至去年已辦到了第八屆。如今,龍眼也伴着中國人的嫋嫋鄉愁,走向了世界。
歷史上,由華人帶去的種子在當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今在冷鏈科技助力下,中國水果出口全球也越來越方便快捷。有了預冷鎖鮮等技術,廣東茂名的荔枝鮮果最快24小時可達國內主要城市,最快3天能抵達中東、歐洲等市場,遠銷20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茂名荔枝出口總量達3733噸,增長53.4%。“我在廣州出生長大,後來由於發展事業到了大洋彼岸。美國不種荔枝,但我們北美華人其實很需要故鄉的味道。”美國粵商會會長張鐵流説,這些年來他一直很想將這顆嶺南佳果之王推往美國市場。隨着國內企業、高校相繼攻克荔枝保鮮和物流技術難題,終於成功讓廣東荔枝飄香北美。
甜蜜的水果也成了中拉之間的友誼紐帶,新時代的出海故事正在書寫。現在,荔枝成了拉美人餐桌上的高端飲食。2017年,巴西荔枝種植面積達1781公頃,由於荔枝種植的利潤較大,目前還在擴大生産規模。2022年,巴拿馬對華出口牛肉、咖啡、魚粉和魚油等眾多特色優勢農産品,而中國也給巴拿馬送去嶺南珍果——廣東荔枝。2023年,中國出口荔枝罐頭10272.6噸,其中2.87%出口到了墨西哥。
荔枝背後的一部移民史
早已被荔枝馴化出挑剔味蕾的中國人,特別是來自南方地區的同胞,對荔枝品質的要求特別高。墨西哥許多外觀相近、同樣多汁的水果並不能入他們的法眼,非得是原汁原味的——得果實表皮脈絡清晰,果肉晶瑩,近乎透明又飽含汁水。
十多年前我在美國,當時很少能在超市裏看到荔枝。現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夏季超市裏有成袋的荔枝售賣,甚至還標上各自品種: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
墨西哥一個超市貨架上的荔枝
不得不説,墨西哥超市裏的荔枝雖然價格還能接受(1公斤售價120墨西哥比索,約合44元人民幣),但核大肉薄,口味時酸時甜,品質並不穩定。但想想能一解鄉愁的味道,這點缺憾又算得了什麼呢?
來自墨西哥東南部尤卡坦州的學者路易斯·阿方索·拉米雷斯在其著作《龍與木棉:中國人在瑪雅之地,19至21世紀》中通過大量歷史檔案揭示,早在19世紀,中國人就已進入尤卡坦半島。然而,這段歷史在集體記憶中一度模糊,或許與中國移民在早期便與瑪雅社群深度融合有關,形成一種“文化融合與族群雜糅的過程”。
這一融合在20世紀初的十數年尤其顯著。1921年後的十幾年間,中文曾是尤卡坦州第二大通用語言。在梅裏達市中心“大市場”後方,一度還建有一個小型“華人街”。
根據拉米雷斯的研究,1866年,一艘載有480名中國勞工的船抵達伯利茲,原計劃到英屬木材種植園做勞工。但逾百名勞工因不堪虐待逃入叢林,最終被瑪雅族群“聖克魯斯人”接納,他們參與了瑪雅人起義抵抗北部白人政權的戰爭。“他們幫助瑪雅人製造火藥,有人成為士兵,有人娶妻生子,甚至擔任軍事指揮官。可謂真正的文化融合典範。”拉米雷斯説。
19世紀上半葉尤卡坦農業開始了商業化轉型,先是發展糖業種植園,到19世紀後期又出現了劍麻纖維生産的繁榮。當時,數百名合同制中國勞工前往劍麻種植園工作。1892年,兩批中國人經尤卡坦北部的普羅格雷索港登陸,隨後遷至周邊村鎮開設餐館、洗衣店、理髮館等。根據當時官方數據,僅1892年就有484名中國勞工抵達尤卡坦,實際人數可能更多。
中國移民抵達尤卡坦並且留下和融入的遷徙經歷,正是中國人給墨西哥乃至整個拉美帶來歷史新構建的縮影。
這樣的經歷可能持續百年,而最容易烙印的,大概是味道。食物,不僅是人類對味覺的追求,更蘊含着文化、鄉土風貌等內涵。一個地方的口味偏好,往往和當地歷史、風土等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長安的荔枝》原著小説作者馬伯庸在他的新書《食南之徒》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總是能帶來美味的食物,他自然會贏得其他人的敬愛,這一點人類和其他動物並無區別”。
那位將荔枝樹種贈予墨西哥州長的中國人究竟是誰,他為何跨越大洋帶來拉美大陸,如今都已不可考。然而這一珍饈在墨西哥的土地上自此流傳了下來,且隨着本地種植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像我們這樣旅居海外的人能在異國他鄉吃到荔枝,縱然沒有那麼美味也是好的,終究是長安不見使人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