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承認潮”下的巴以問題突破口
8月24 日,人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游行集會,呼籲盡快結束巴勒斯坦加沙地帶正在發生的衝突與饑荒
文/鈕松
編輯/吳美娜
7月下旬以來,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西方國家接連宣布,將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或會議前夕承認巴勒斯坦國。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已有挪威、愛爾蘭、西班牙、斯洛文尼亞等歐洲國家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這既是為了聲援巴勒斯坦,也是向以色列施壓,促進早日實現巴以停火止戰。最近隨着衝突局勢進一步惡化,法國等歐洲大國和七國集團成員國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上紛紛表態,一時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從國際道義層面看,這些西方國家推動的巴勒斯坦國“承認潮”,確實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産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從可能的實際效能來看,這一波“承認潮”難以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軍事和政治攻勢形成實際約束。“承認潮”的出現,實則再度揭示出巴勒斯坦問題的異常複雜性。
西方國家立場轉向明顯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兩國方案”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現實出路,而承認巴勒斯坦國是落實“兩國方案”的重要步驟之一。所謂“兩國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之前的邊界為依據、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目前超過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但美國及其不少西方盟友不在其中。
這一輪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動向始於法國。法國總統馬克龍7月24日宣布,法國將在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此後,英國首相府於7月29日宣布,如果以色列不採取實質行動結束加沙地帶駭人慘狀,並承諾實現長期可持續和平,英國將在9月聯大開幕前承認巴勒斯坦國,維護“兩國方案”的可行性。加拿大總理卡尼7月30日也宣布,加拿大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兩國方案”,計劃在9月聯大上承認巴勒斯坦國。
與此同時,由法國和沙特阿拉伯政府主辦的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7月28日至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5個西方國家的外長髮表聯合聲明,表達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意願,並呼籲其他尚未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予以響應。
2024年9月9日,時任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埃及和加沙地帶交界地區的拉法口岸向當地工作人員了解情況
在此次高級別國際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目前距離實現‘兩國方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遠”,呼籲國際社會採取必要的緊急、具體、不可逆轉的步驟實現“兩國方案”。
7月31日,葡萄牙總理蒙特內格羅發表聲明説,葡政府將與總統德索薩及議會各政黨就是否在9月聯大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進行磋商。同日,斯洛文尼亞政府宣布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該國成為首個這樣做的歐洲國家。德國外長瓦德富爾7月31日&&,“兩國方案”是確保巴以雙方人民未來和平與安全的“唯一途徑”,現在必須就“兩國方案”開始談判,德國將在這一進程的最後階段承認巴勒斯坦國。8月11日,澳總理阿爾巴尼斯&&,澳大利亞將在9月聯大上承認巴勒斯坦國,此舉是作為全球協調努力推動落實“兩國方案”的一部分。同樣在8月11日,新西蘭外長溫斯頓·彼得斯&&,該國政府將在9月就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作出正式決定,並在“聯合國領導人周”期間展示其方案。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作為當事方的以色列及其盟友美國如果不採取實際行動,“兩國方案”就無法得到真正、全面落實,但西方多國計劃承認巴勒斯坦國,也必將使以色列和美國愈發孤立、承受更大壓力。路透社8月20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美國人中,58%認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應承認巴勒斯坦國,33%持相反看法。59%的美國人認為,以色列在加沙地帶過度使用武力,比例比去年2月的調查結果上升6個百分點。
8月25日,在斯洛文尼亞訪問的巴勒斯坦外交和僑民事務部長法爾辛&&,“我們預計更多國家將在9月承認巴勒斯坦國。一些國家已經宣布決定,還有其他國家仍在考慮,我們相信他們會邁出這一步。”他説,承認巴勒斯坦國是推進“兩國方案”的“關鍵一步”。
“承認潮”凸顯博弈複雜性
法英等國高調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不僅是這些主權國家在外交決策上的審慎選擇和基本權利,更是相關矛盾不斷激化且愈發難以調和的必然結果,其背後浮現出圍繞巴以問題的多組複雜博弈。
首先,是西方陣營內部的博弈。雖然法英等國與美國同屬西方陣營,但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不盡一致,近年分歧日益明顯。
始於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政治浪潮席捲中東多個國家,而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至今,導致中東地區動蕩加劇,巴以衝突的外溢效應愈發明顯。法英等國並不願看到美國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諸多激進做法,尤其是不願看到美國在縱容以色列架空甚至否定“兩國方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承認巴勒斯坦國可謂這種憂慮態度的集中呈現。
5月12日,在加沙地帶傑巴利耶難民營,人們查看一處遭以軍襲擊的地點
其次,是歐洲與以色列不斷加劇的博弈。歐洲國家由於二戰歷史及歐洲猶太人的慘痛遭遇,在戰後對以色列有着特殊的心態。歐洲國家在打擊反猶主義上不遺餘力,以色列也清晰察覺到西方世界對於猶太人的道德負債和歷史愧疚感。長期以來,歐洲國家對以色列在巴以問題上的諸多過激行為保持沉默,即便是有所不滿,對以色列的公開批評也保持了克制。
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綜合實力佔據絕對優勢的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不斷升級衝突規模,其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愈發“隨心所欲”,導致越來越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2024年1月,聯合國國際法院審理以色列被控“種族滅絕”案,大多數西方國家保持了沉默,但以色列濫施武力不斷加碼,促使這些國家開始突破長期以來對以負債與愧疚感的束縛,試圖對以色列進行適度回擊。2025年8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和英法意等22國外長髮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E1區”的定居點住房計劃。
最後,是歐洲、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之間的博弈。2007年以來,哈馬斯獨據加沙地帶,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分庭抗禮,此後哈馬斯與以色列日益成為巴以衝突的主角。歐洲國家和阿拉伯世界長期以來對哈馬斯看法不一,但基本態度是希望巴勒斯坦內部實現和解。
新一輪巴以衝突的爆發,讓許多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的態度發生變化,對哈馬斯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此前法國便為承認巴勒斯坦國設置了前提條件,即必須確保哈馬斯非軍事化和加沙地帶的安全與重建。由法國和沙特阿拉伯政府主辦的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呼籲解除哈馬斯武裝且要求以色列停止定居點擴張。
當前巴以問題的關切點
此次巴勒斯坦國“承認潮”,揭示了國際社會對於新一輪巴以衝突的幾個主要關切點。
一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的複雜性。一面承認巴勒斯坦國,一面推進落實“兩國方案”,這與一般獨立國家殊為不同,令諸多人士感到困惑,即巴勒斯坦國在國際關係中究竟是何處境。
1947年巴以分治決議在聯大通過後,以色列國旋即於次年建立,但這遭到阿拉伯國家普遍抵制,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直到1988年11月15日,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在阿爾及爾發表《獨立宣言》,確認接受巴以分治決議,宣布“巴勒斯坦國”正式建立。這種務實態度為20世紀90年代中東和平進程的開啟創造了條件。也正因如此,建立在“土地換和平”基礎上,被稱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於1994年5月正式成立。
8月8日,飛機在加沙城上空空投物資
隨着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爆發,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停滯。2013年1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簽署命令,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但國際社會仍有沿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的情況。換言之,1988年11月15日宣布建立的“巴勒斯坦國”雖然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但巴民族權力機構作為過渡性自治實體的地位未有根本改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完整主權的“巴勒斯坦國”仍未誕生。
二是國際社會如何能切實有效約束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單邊主義行動。雖然多數國家已經承認巴勒斯坦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七國集團成員國此番也欲加入該行列,但這只是進一步宣示了國際社會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上有了更多共識。由於美國自以色列建國以來便與其進行了深度捆綁,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很難在巴以問題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事實上,正是因為包括此類“承認潮”在內的國際輿論難以對以色列産生實質性影響,以色列在美國的保駕護航下,其安全內閣批准了對加沙城的“佔領計劃”,其原則包括解除哈馬斯武裝、加沙地帶非軍事化以及建立一個既不歸屬哈馬斯又不歸屬巴民族權力機構的民事政府等。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澳大利亞一家電視台8月21日播放的節目中説,即使哈馬斯同意停火和釋放被扣押人員,以色列也會執行軍事接管整個加沙地帶的計劃。與以色列的諸多單邊主義軍事和政治舉措“穩紮穩打”形成鮮明對比,法英等國的巴勒斯坦國“承認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於表面的自説自話,甚至是否能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兌現承諾仍有待觀察。
需多層面打出“組合拳”
單靠近期西方諸國掀起的巴勒斯坦國“承認潮”,難以實質性推動巴以問題的解決進程。採取多層面的“組合拳”,才是切實推進巴以停火止戰和巴勒斯坦邁向真正建國的必由之路。
縱向來看,要匯聚全球、地區和巴勒斯坦等多個層面的不懈努力並形成合力。
就全球層面而言,聯合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引導作用必須捍衛。巴以問題本身就與聯合國有着千絲萬縷的&&,巴以分治決議是巴以關係的起點。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這些是當前國際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聯合國在捍衛“兩國方案”並推進其落實上責任重大。
就地區層面而言,阿拉伯世界需在巴以問題上加強戰略協同。特朗普在其首個美國總統任期內,與沙特等海灣國家關係密切,撮合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簽署所謂“亞伯拉罕協議”,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關係實現新突破。再度上&後,特朗普繼續尋求推動更多阿拉伯國家改善對以關係。
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以來中東格局發生劇變的背景下,阿拉伯世界意識到凝聚共識、共同反對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已是當務之急,而以色列的阿拉伯建交國更應該在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就巴勒斯坦層面而言,加強巴內部的政治整合是重中之重。加沙地帶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的慘烈遭遇,使得西方多國乃至許多阿拉伯國家公開指向哈馬斯的前景問題。作為巴以問題的當事方之一,巴勒斯坦有效消除內部分裂並實現政治統一才能有助於突破現有的“兩國三邊”尷尬局面。
橫向來看,要在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秉持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等層面上加強國際協同。
在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層面,主要目標是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長期以來,美國失衡的中東政策對中東局勢産生了極大負面影響,其對以色列的過分偏袒更是加劇了巴以問題的持續失控。特朗普再度上&後,拋出“清空加沙”計劃,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政府亦不斷升級對加沙的攻勢,甚至提出全面佔領加沙計劃,只是迫於內外壓力才改為接管加沙地帶北部加沙城的計劃,但其根本目標未變。
在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層面,當務之急是加強對加沙民眾的人道主義救援,譴責違反人道主義準則和國際法的暴力行徑。8月27日,除美國以外的14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發表聯合聲明,呼籲立即在加沙實現停火,敦促以色列立即撤銷擴大加沙軍事行動的決定、立即解除對加沙人道救援的限制。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