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網球女星之死的背後
在印度孟買,女性乘客等待乘坐地鐵一號線列車
文/唐璐
編輯/胡艷芬
7月的一個清晨,在印度哈裏亞納邦古爾岡高檔社區蘇尚特洛克一座兩層豪宅裏,25歲的前國家級網球明星拉蒂卡·亞達夫正在廚房準備早餐。突然,幾聲槍響刺破了清晨的寧靜,拉蒂卡倒在血泊中,而射殺她的人,竟是其親生父親。
恰好從豪宅經過的小區看門人拉爾目擊了驚心的一幕:迪帕克從廚房走向一樓陽&,揮舞着左輪手槍高喊“我殺死了我的女兒”。隨後,他仿佛完成了一項“重大任務”,平靜地轉身走回屋內。
就在幾天前,拉蒂卡因堅持經營她的網球培訓中心與父親迪帕克·亞達夫發生了激烈爭吵。這場悲劇不僅奪去了一位年輕女孩的生命,更揭示了印度追求自由獨立女性受到父權等傳統保守觀念壓抑的慘痛現實。
夢想與衝突
笑容甜美的拉蒂卡曾是印度冉冉升起的網球明星,她在賽場上揮灑汗水,一度將自己的國際網球聯合會女子雙打排名提升至第113位。但遺憾的是,兩年前,她因肩傷無奈終止了職業生涯。
退出職業網壇的拉蒂卡找到了另一條延續網球夢想的路——她通過社交媒體發布教學視頻,逐漸在古爾岡地區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球教練。拉蒂卡的一位生前密友告訴印度新德里電視台,拉蒂卡很愛自己的父親,她曾説父親為她的網球事業投入了很多,她不想把它浪費掉。
拉蒂卡對生活充滿熱情,她迷上了社交媒體,經常在照片墻(Instagram)上發布短視頻展示自我。一年前,她與歌手Inaam合作拍攝了音樂視頻《Karwaan》,優美的旋律和浪漫的畫面為她贏得粉絲的歡呼,也讓她找到了自信。
拉蒂卡的密友説,儘管拉蒂卡喜歡化粧和拍視頻,但她更專注於當網球教練。拉蒂卡曾&&,成為好教練可以幫她實現經濟獨立,不用為生活費發愁,而且或許還能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靠房地産生意起家的迪帕克曾為女兒的網球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迪帕克的朋友和拉蒂卡的教練都&&,他是個盡職盡責的父親,不僅常陪女兒去各地比賽,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做女兒的後盾,還逢人便誇女兒。
然而,父女同心的和諧景象逐漸被衝突取代,那個曾讓迪帕克感到自豪的女兒,不知何時成了他眼中的“家族污點”。迪帕克向警方&&,每次他回到老家沃濟拉巴德村,總有村民嘲笑他“靠女兒賺錢過活”,並質疑女兒的品行。這深深刺痛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的自尊心。
根據警方調查,迪帕克對女兒通過輔導他人來賺錢非常反感。他多次要求拉蒂卡停止網球培訓,刪除社交媒體上“有傷風化”的視頻。但每次交談,拉蒂卡都拒絕在網球培訓問題上讓步。
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婦女們排隊投票
暴富的村莊
在對拉蒂卡命案的報道中,沃濟拉巴德村成為一個高頻詞。在拉蒂卡生前,村民們就對這個來自本村的網球界名人的一舉一動密切關注,迪帕克聲稱,村民的評論是導致他殺害女兒的重要誘因。
沃濟拉巴德村位於新德里衛星城古爾岡的城鄉交界處,擁有8000人口。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産熱,使沃濟拉巴德一躍成為哈裏亞納邦最富裕的村莊之一。村民們通過賣地和出租物業積累了大量財富。如今,沃濟拉巴德村民大多靠租金為生,這也導致了一些人的沉淪,許多村民沉迷於打牌和抽水煙。迪帕克是村裏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擁有價值10億盧比(1盧比約合0.08元人民幣)的房産,每月僅房租收入就有約180萬盧比。
迪帕克家族屬於亞達夫低種姓,原本世代務農,一夜暴富後開始投資網球、射擊等“精英運動”,試圖提升後代地位。據迪帕克的表弟帕萬説,迪帕克為女兒的網球訓練至少投入了2000萬盧比,他自己則每年花費500萬盧比培養兒子成為國際級射擊選手。
然而,財富並未撼動根深蒂固的父權觀念。哈裏亞納邦是印度重男輕女觀念很重的地區,沃濟拉巴德村的男性顯著多於女性。該村的婦女很少出門,一旦外出也大多會遮面。也因此,村民們對拉蒂卡的一些行為頗有微詞,稱其“有傷風化”。悲劇發生後,儘管不少村民震驚於“迪帕克怎麼能殺死最愛的女兒”,但也有人同情他,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應該管教”。
扭曲的父愛
綜合媒體相關報道,迪帕克對拉蒂卡的“愛”包裹了父權的層層枷鎖。
他不惜重金送女兒到當地的貴族學校——蘇格蘭高中國際學校接受教育,全身心投入時間和金錢培養女兒成為國際級網球明星。思想保守的他甚至支持女兒拍攝音樂片,並&&喜歡這首歌。
但拉蒂卡的一個閨蜜通過社交媒體透露,拉蒂卡感到“在家裏窒息”,希望到國外呼吸自由空氣。家人反對她穿短裙、化粧、與網球中心的男學員交談,她的所有出行都受到監控。
事發前3天,迪帕克甚至以自殺或殺掉女兒為威脅,要求她停止網球培訓中心的活動。閨蜜披露,拉蒂卡喜歡拍照,夢想成為社交媒體網紅,但受到家族批評,她因此刪掉了大部分內容,去世前她照片墻的賬號上僅剩6個帖子。
不過,拉蒂卡的家人對此否認。迪帕克的表弟帕萬向當地媒體強調:“我們支持拉蒂卡打網球,她可以自由去外地和國外比賽,但自由不意味着濫用。”
殺害女兒後,迪帕克向警方聲稱,他因為受到村民嘲笑,“抑鬱了15天”,最終採取了殺人舉動。然而,警方詢問35名村民後,無人承認曾有過這種嘲笑。仍然住在沃濟拉巴德村的迪帕克的侄子維諾德&&,迪帕克每天都會騎摩托車到他家來取牛奶,他們經常聊天,但他從未提及受到過任何嘲笑。迪帕克家境富裕,不太可能受到來自村莊或社會的任何壓力或被嘲笑。
拉蒂卡的母親稱迪帕克“多疑且易信謠言”,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妻子與其兄弟交談。據印度《太陽日報》報道,殺害拉蒂卡的前一天,迪帕克收到一條來自村裏的“令人不安”的消息,涉及拉蒂卡的所謂“不當行為”。
心理專家指出,不排除迪帕克的心理障礙放大了村民的非議。然而,他有預謀的謀殺——案發當天他支開兒子、把妻子鎖在房內、連開4槍——顯示這是一種由控制欲驅動的行為。而他在陽&的宣告,更像是在向村莊證明自己“恢復了榮譽”。
一個女孩在印度阿姆利則飲用飲料消暑
城市中同樣潛藏暗流
拉蒂卡命案讓人想起幾年前印度知名導演、演員阿米爾·汗主演的以哈裏亞納邦為背景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儘管這部電影展示了傳統印度社會中女性向性別規範的挑戰,但整部電影並未擺脫這樣一種概念——父親永遠是對的,成功必須符合父親的意志。
在拉蒂卡命案中,迪帕克就成了這樣一個父親的典型。他為拉蒂卡投入鉅資,希望她事業成功,卻無法容忍她獨立自主的個性。在《摔跤吧!爸爸》中,摔跤手的成功被家族和國家接受;同樣,拉蒂卡的家庭雖然接受她的成功,但她追求經濟獨立、職業成功和自由表達,卻不僅不被父親接受,和被當地村民理解,甚至最後讓她成為槍口下的冤魂。
這起案件表明,富裕並未讓沃濟拉巴德村擺脫保守的傳統觀念,而且事實上,即便在印度城市裏,很多人也仍固守榮譽、服從和沉默等過時觀念。
當地媒體對拉蒂卡74歲大伯拉胡比爾·亞達夫的一段描寫令人印象深刻。這位老人坐在豪宅裏,吹着水煙咬牙切齒地冷笑道:“媒體只是想證明拉蒂卡的父親是罪犯。是的,拉蒂卡被父親所殺,但父親有權管教女兒!”
或許拉蒂卡大伯的這聲冷笑,正是對拉蒂卡悲劇最殘酷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