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前沿教育實踐

2025-07-22 15:34:59 來源: 《環球》雜誌

/《環球》雜誌記者 胡艷芬

編輯/馬琼

 

清晨,廣州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裏,不同膚色的學生們用英語討論着最近參加科創比賽的經歷。這幅圖景不僅定格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瞬間,更揭示了廣州國際化蛻變的獨特路徑——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千年商都,正通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這一特色教育載體,促成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智慧樞紐”的轉型。

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承載着雙重使命:一方面,它為粵港澳大灣區進駐企業的外籍高管子女,及駐穗外國使領館工作人員子女提供教育保障,構築起吸引全球高端智力的基石;另一方面,這些學校猶如嵌入中國教育體系的“創新探頭”,在本土化策略、跨文化管理、課程體系融合等方面,持續進行着前瞻性的探索。它們所踐行的國際文憑(IB)課程體系的深度本土化實踐,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也在為“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着鮮活樣本。

“因材施教”

正午時分,來到廣州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隨處可見以下這些教育場景。

廣州美國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AISG,以下簡稱美國人學校)的話劇大禮堂裏,5個大男孩在舞&&央,與大屏幕上不斷變化的動態布景互動,演繹一場自編自導的戲劇,台下坐滿了喝彩的學生。戲劇課程是這所學校的藝術必修課。

在廣州科學城愛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ISASC,以下簡稱愛莎科學城學校)挑高的展示大廳,四大學院的照片墻格外吸睛,站在這裡,仿佛置身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不同年齡、年級的學生,按照智慧、勇氣、正直、服務四種品格,被分入蘇格拉底、馬拉拉、曼德拉、特蕾莎等學院。他們為捍衛學院的榮譽,在各項活動和賽事中各顯其能,展現自我。

在廣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員子女學校(CISGZ,以下簡稱加拿大學校)的創客中心,幾名高中生正在項目導師的指導下,搭建他們的“城市”。這不是普通的樂高游戲,而是一個涵蓋建築設計、平面繪製、3D打印和激光切割構件的全流程實踐項目。他們將天馬行空的暢想,通過科技手段變成現實,為構建更美好的城市貢獻智慧。

這些只是廣州市多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教育日常活動的不同縮影。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理念,便是因材施教,與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異曲同工。

“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拿大學校校長克羅伊·迪恩·基思(CROY Dean Keith)如是説。這種教育理念在學校對學生佳明(化名)的幫扶中得到了體現。九年級的佳明一度沉迷游戲,對學業喪失興趣,疏於自我管理,體重一度飆升至220斤,學術成績甚至低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課程標準,面臨退學或留級。他的母親憂心忡忡,向學校吐露了家庭變故給佳明帶來沉重打擊的實情。

對此,加拿大學校中方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陳偉垣、中方校長易婷,與家長、老師和班主任商議後,決定“兩手抓”。學校一是為佳明量身定制了一對一輔導方案,努力提升他的學術成績;二是積極尋找佳明的興趣點,幫助他重建自信。“學校提供了豐富的舞&供學生展示自我,他們可以嘗試任何擅長和感興趣的活動。佳明熱愛籃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點。”易婷説。

老師們的鼓勵和幫助,不僅讓佳明學業逐漸進步,籃球運動更讓他重新找到了價值感和自信。到畢業時,他不僅成功減重90斤,順利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還獲得了今年學校運動項目的最高榮譽獎。佳明身上發生的故事,正是該校老師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傾注心血、耐心陪伴,點燃學生生命潛能的生動案例。

美國人學校校長柏凱文(Kevin Baker)擁有37年的國際教育從業經驗,其中30多年在亞洲度過。他説,“我們相信每個聲音,都應受到重視。每個人都有權成為他們自己。”在他看來,美國人學校“因材施教”的底氣之一,就在於能夠為學生提供200多項涵蓋體育、藝術、音樂等多個領域的課外活動。他&&,學校不僅要確保不同語言背景、學習能力的孩子接受相應程度的課程學習,更要分階段培養:低年級側重全面發展,中高年級則注重發掘和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專長。

愛莎科學城學校是全面認證的IB世界學校,提供從小學(PYP)到中學(MYP)再到大學預科(DP)的全學段課程。學校奉行“全人教育”,即關注學生智力、身體、情感和社交的全面發展。據學校校長尚之禮(Lee Sanders)介紹,學校通過差異化教學和小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指導。例如,在語言學習中,學校會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分級閱讀材料,這種做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在適合自己步調的環境中成長。

“學校近三屆畢業生成績斐然,他們成功叩開了世界頂尖院校的大門。從2023年首屆畢業生至2025年準畢業生,愛莎科學城學校已自主培養了50名優秀畢業生。截至今年512日,學生們已累計獲得來自9個國家超過300份全球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其中QS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錄取通知超過100份。”尚之禮説。

加拿大學校則以加拿大艾伯塔省課程為基礎,同時結合IB PYP框架和AP課程(美國大學先修課程),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積極改變能力的社會責任型終身學習者。

IB課程體系在這些學校中的普遍應用,揭示了一種共同的教學理念,即提供更全面、更具適應性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驗,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終身學習能力。這種全人教育和探究式學習模式,旨在培養有知識且更能適應未來不確定性挑戰的全面型人才。

廣州科學城愛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正門航拍圖

“忙碌”的常態

“外界有一些偏見,認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是完全放養式的教育,很輕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學生只是不卷,不是不忙。”加拿大學校校長迪恩的這番話,道出了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教育生態。在這裡,“忙碌”是常態,但它是一種自發的、多元的、充滿活力的忙碌。

迪恩以該校一對香港姐妹花為例講述道:“姐姐今年剛畢業,已收到5所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她在學校戲劇社擔當女主角、學生會成員,會演奏兩種樂器並在搖滾樂隊擔任主唱,參加了3個音樂團體和兩個運動項目,日常還要策劃學校大小活動。今年她獲得了學校為畢業生設立的最重要獎項——校長榮譽獎。她的妹妹現在讀九年級,正以姐姐為榜樣,積極參與學生會服務、音樂社團和運動項目。”

迪恩強調,這種忙碌體現在學生對課後時間的利用上:“我們的學生放學早,在參加完23小時的課外活動後,再做功課,而不是在放學後還要花費6小時做功課。我們的學生有健康的身體,也能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在加拿大學校,各類活動,無論規模大小,都由學生完全自主策劃和付諸實施。從預定場地、尋找主持人、DJ(唱片騎師),到準備食物、現場音樂和設計海報,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校只提供必要的協助。

“你可能已經發現,在我們學校,午餐時間是很短的。”愛莎科學城學校校董王浩波説這句話時,正和調研團隊一起,穿梭在教學樓間。中午時段,沒有人午休,開放的閱讀空間、運動場館、科創中心、管弦樂練習教室、戲劇教室裏……到處都是學生和老師。

“一些人不理解,為什麼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常把戲劇課作為必修課,道理其實很簡單,不僅是因為IB課程特別重視藝術,更因為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生,藝術素養對他們都非常重要。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才能的呈現,它鼓勵每個人大膽展示自己、鍛煉自信、培養美感,尤其是樂於並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國的學子優秀者眾,但當他們走出去,往往發現不懂得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不明白以何種形式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我們相信,加強藝術/戲劇教育一定會顯著提升孩子的表達、同理心等方面的能力。”王浩波説。

據了解,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是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也是讓所有學子忙碌而充實的一項重要內容。

美國人學校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客思維”和“創造者”身份。其STEAM教育在豐富的實踐項目中得以體現。學生能夠製造無人機、錄製播客、製作假肢……這些項目兼具實踐性和跨學科性,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現實世界遇到的問題。

愛莎科學城學校的科創中心有六大主題:工程、創意藝術、機器人、人工智能(AI)與編程、多媒體、生物多樣性。這種設計能確保學生在不同領域獲得深入的學習體驗,並促進跨學科的知識整合。例如,機器人項目結合了工程、編程和設計學科;而生物多樣性項目結合了科學、環境和數據分析學科,體現了STEAM教育的綜合性。

而在加拿大學校,STEAM並非一個獨立的部門或項目,而是融入學校整體教育和日常活動中的跨學科方法。這種融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得STEAM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廣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師生在國際日合影

“共同成長的社區”

在廣州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一個被普遍強調的核心理念是“終身學習”,這一要求不僅針對學生,也延伸至所有教職員工和學校管理者。美國人學校校長柏凱文強調,他近年來環游世界就是為了尋找到全球最適合的教師——從亞洲到澳大利亞,從倫敦、劍橋,到波士頓、舊金山,乃至多倫多。他需要了解這些教師的性情、教育理念、經驗、專業水平、語言水平,並進行四輪嚴格面試。

目前,美國人學校擁有110名教師,來自20個不同國家,外籍教師與本地教師的比例為10:1。學校每週三下午固定進行專業發展培訓,2024-2025學年共組織了234場外部培訓和45場校內培訓,確保教師團隊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普遍將學校、學生和家長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建一個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教育社區,這種“家庭”式的理念是其辦學的重要特色。

美國人學校明確&&,其社區是一個“家庭”,歡迎包括學生、家長、領導、教師和員工在內的每一位成員。學校的輔導員也為家長提供社區教育機會,促進家校之間的理解與合作,確保教育理念在家校之間保持一致。

路過愛莎科學城學校的一家咖啡廳時,校務長林鈺介紹説,“我們在這裡開設家長課堂,與家長溝通教育問題。比如我們會向家長講解幼小階段孩子的特點,並對家長開展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培訓,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對於中學段孩子的家長,我們會開設一些課程幫助他們更好地輔導孩子學習,也指導他們查看IB課程的眾多報告;到升學階段,則會開設升學指導課程。我們還有近20人的團隊,為家長和學生提供5年生涯規劃。”

加拿大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家長學院,每兩周舉辦一次家長工作坊,提供教育類、興趣類、怡情類、技能類等培訓。

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校友網絡則不僅是學校社區的延展,更是其寶貴財富,為在校生提供全球視野和發展機會。

美國人學校擁有一個遍佈全球的RAM校友網絡”,無論學生、家長、教職員工,只要曾是AISG社區的一員,都被視為校友;愛莎科學城學校也建立了“ISA校友理事會”,旨在加強校友與學校的&&,分享資源,增強凝聚力,並鼓勵校友為學校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不是要建造更多學校,而是要分享我們的實踐;我們要搭建橋梁,而不是豎起高墻;我們想要使廣州和廣東變得更好。”柏凱文的這番話,揭示了廣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在立足本土、服務區域、貢獻全球方面的願景與實踐。

具體做法上,美國人學校創新推出了社會實踐項目和中華文化遺産項目等標誌性項目,為學生提供行業實踐體驗和沉浸式文化項目,幫助他們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與社會。此外,該校還主辦了華南地區最大的教育科技會議EdTechGZ,旨在整合前沿教育實踐,通過分享經驗,帶動區域教育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

加拿大學校的使命中明確包含“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終身學習者,他們能夠解決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並為全球社區做出積極改變”。

面對撲面而來的AI浪潮,愛莎科學城學校的“科學城科創中心”明確將“AI與編碼”作為重點研究和實踐領域。愛莎國際教育集團明確&&,將全面推廣和應用互聯網、物聯網和AI技術,以“重構學校的科學創新教學過程,涵蓋教學、學習、研究、考試、評估、管理以及家校合作的每一個環節”。這意味着AI不僅是課程內容,更是驅動教育改革、優化學校運營、深化家校合作的底層技術,全面提升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在接受採訪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將繼續加強與本地社區的&&,分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為廣州乃至華南地區的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人才。它們不僅服務於在穗的外籍家庭,更在潛移默化中,將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融入本土,為區域教育生態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互聯互通的世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