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內卷,累及全球

2025-07-09 15:00:25 來源: 《環球》雜誌

6 月 22 日,民眾在荷蘭海牙參加反北約集會

文/李正東 馬曉霖

編輯/吳美娜

  7月伊始,“美方暫停對烏部分軍援”牽動多方視線。白宮發言人安娜·凱利在一份聲明中説,五角大樓在審查美國對全球其他國家的軍事援助後,“決定將美國利益放在首位”。美國副防長埃爾布裏奇·科爾比發表聲明説,五角大樓“正在嚴格審查和調整”向烏克蘭提供軍援的方式,以符合結束烏克蘭衝突的目標,“同時保持美軍對政府國防優先事項的戰備狀態”。

  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美方突然宣布暫停對烏部分軍援,令烏克蘭及其歐洲盟友猝不及防。北約峰會6月25日在荷蘭海牙閉幕,在美國最重視的軍費問題上,各成員國最終同意把年度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提高到5%。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歐亞中心主管約翰·赫布斯特説,北約峰會剛結束,美國就暫停對烏部分軍援,其做法可謂“前後不一”。

  另有觀察人士分析稱,從內在邏輯看,類似事態與此次北約峰會反映出來的境況其實並不矛盾。與去年峰會相比,本屆峰會成果文件對烏克蘭危機及世界各地局勢着墨極少。對烏克蘭的支持一筆帶過,涉及俄羅斯的表述也只有“帶來長期威脅”。一些專家認為,宣言內容有着濃重的“取悅美國”意味。

  綜合來看,北約在對烏克蘭表達政治支持的同時,亦保留對安全局勢演變的靈活應對空間。北約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其維護現有歐洲安全秩序、遏制俄羅斯的目標,但也暴露出聯盟在援助方式、成員國立場及戰略前景上的複雜分歧。內外矛盾交疊變幻,北約這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建立的政治軍事同盟,內部重組戲碼正不斷上演。

戰略焦慮下強化集體安全機制

  美國特朗普政府一直強硬要求北約其他成員國把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佔GDP的5%,聲稱不能讓歐洲在防務問題上“搭美國的車”。換句話説,特朗普政府意在推動盟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從而進一步減輕美國在北約集體防禦體系中的財政負擔,又能在形式上維持其在聯盟中的主導地位。這種做法,實質上是美國戰略收縮背景下的一種“權責外包”機制,既體現了其保守主義安全觀的回歸,也暴露出美歐在安全義務與戰略目標上日益擴大的分歧。

  這5%中,北約要求3.5%用於傳統防禦建設,包括擴充兵力、補充武器庫存及快速部署系統,另外1.5%則用於網絡安全維護、基礎設施建設、民用應急體系完善、技術創新研發及軍工體系強化等。然而,諸如德國等大國在預算執行上仍面臨國內政治阻力,而經濟壓力更大的南歐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對長期高額投入&&質疑。

  海牙峰會期間,北約成員國就其對俄羅斯的戰略認知及相關軍事部署安排作出系統性表述,宣稱北約正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複雜、最危險的安全環境”,並將俄羅斯列為對聯盟安全“最重大和最直接的威脅”。這一態勢迫使北約認定傳統防禦力明顯不足,必須進行全面補強。

  事實上,由於長期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證,北約內部歐洲成員國普遍軍備水平嚴重落後。以德國為例,據有關統計,其國防軍裝備使用率不足30%,221架作戰飛機僅65架可以升空作戰,主戰坦克只能出動105輛,13艘護衛艦僅5艘可用,6艘潛艇因維修、保養等問題幾乎無法使用,國防軍戰備水平僅為50%。德國2024年軍費投入僅佔GDP的1.9%,遠低於北約新要求的5%標準。

  北約此輪軍費提升與工業整合舉措,顯示出其在俄烏衝突長期化背景下的戰略焦慮和急於強化集體安全機制的意圖。但在具體實施層面,不同國家在國內政治壓力、經濟現實與戰略優先級等方面分歧依舊,給這一高支出承諾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試金石”映射聯盟內部矛盾

  儘管北約將對烏援助計入成員國軍費結構,表面上標誌着對烏克蘭的支持得到制度化推進,但實質上,其深層意圖在於將烏克蘭塑造成北約邊界之外的戰略緩衝夥伴,而非真正接納其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

  從資源投入角度看,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持主要通過“烏克蘭綜合援助計劃”予以實施。該計劃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逐步發展為涵蓋政治、戰略、技術與人道主義等多維支持的機制性&&。

  在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上,北約決定將“烏克蘭綜合援助計劃”擴展為多年期援助計劃,以支持烏克蘭重建國防體系,並提高其部隊與北約的相互協調能力。截至2025年6月,北約成員國及其合作夥伴已向“烏克蘭綜合援助計劃”信託基金捐款逾10億歐元。

  雖然援助計劃在短期內極大提升了烏克蘭的防禦能力,但這些資源的持續投入也使這場危機成為一場消耗戰。北約一方面宣布支持烏克蘭直至勝利,另一方面卻始終未明確其加入北約的路徑與時間表,反映出聯盟內部對此存在根本分歧:部分東歐國家希望盡快接納烏克蘭,以遏制俄羅斯;而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擔憂直接吸納烏克蘭將引發北約第五條的觸發風險,使聯盟陷入不可控的集體戰爭中。

  這種兩難揭示出北約在援烏問題上的戰略困局:既想壓制俄羅斯,又不願承擔成本;既要表態支持,又要保留迴旋餘地。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烏克蘭問題既是地緣安全議題,也是北約成員國內部的政治試金石,它不斷暴露出聯盟內部在安全責任、戰略目標與軍事承諾上的不一致性,構成了烏克蘭戰略的模糊性困局。

影響全球軍事格局和經濟安全

  其實,特朗普雖然在短期內推動了北約軍費的大幅增長,但這一做法也在加劇美歐之間結構性信任的裂解。

  美國借“安全保護”之名,意在通過推動北約盟國提高軍費開支,引導其大量採購美制武器裝備,從而擴大本國軍工産品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其目的更傾向於服務美國全球戰略回撤後的再平衡安排,而非維護跨大西洋共同體的整體穩定。

  從更廣維度看,北約軍費激增,將深刻影響全球軍事格局與經濟安全。

  英國路透社報道,2024年,北約國家在核心防禦領域的支出超過1.3萬億美元,但如果都把GDP的3.5%用於國防,將相當於支出1.75萬億美元。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如果我們接受了5%,到2035年,西班牙將不得不在國防上額外花費3000億歐元。這筆錢只能從削減醫療和教育保障投入中獲得。”

  觀察家們指出,這一態勢將直接引發兩個後果。一是加劇結構性軍備競賽。俄羅斯已通過提升核戰備等級、加大遠程武器部署進行回應,一些地區性大國也在密切評估美歐集體安全機制重塑對區域格局會産生何種外溢效應。二是進一步削弱全球安全治理能力。高軍費支出將擠壓公共財政空間,歐洲社會輿論已出現眾多反對聲音。

  此外,聯合國、歐盟等多邊機制所需的發展資金也可能面臨持續緊縮局面,進而影響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與穩定。更重要的是,北約軍費激增,強化的是聯盟內部競爭而非全球協作,這一趨勢將加速全球安全治理秩序從多邊走向分裂狀態,並削弱國際社會對裁軍、減核和和平解決地區衝突的支持力度。

  (李正東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曉霖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包玉剛講席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