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政權處於“危險水域”
2024 年 10 月 9 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前右)出席在首都東京舉行的眾議院全體會議
文/馬一木
編輯/吳美娜
日本一項6月底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內閣支持率為24%,已連續4個月處於“危險水域”。日本媒體稱,如果執政聯盟在7月20日投票的國會參議院選舉中無法獲得過半數議席,石破茂可能失去首相職位。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期,閣員議員相繼東窗事發,令本就內外交困的石破政府雪上加霜,映照出日本政治腐敗系列問題的複雜與難解。
在6月22日舉行的被視為參議院選舉“前哨戰”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自民黨遭遇慘敗,所獲議席數創歷史新低。輿論認為,這説明自民黨在“黑金”醜聞後未能挽回民眾信任。
“商品券”“陰陽賬簿”與“賄選醜聞”
據多家日本媒體報道,石破茂3月3日與15名自民黨新當選議員在首相官邸聚餐,其秘書在聚餐前數小時向這些議員每人發放約10萬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的“商品券”。鋻於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禁止個人對政治家的政治活動捐贈現金及其他款項,此舉有違法之嫌。
醜聞曝光當晚,石破茂向媒體辯稱,這些“商品券”由他自掏腰包,用於代替聚餐時的禮品,表達“慰勞之意”,“並非向政治活動捐款”,就《政治資金規正法》而言“不存在問題”。此番解釋並未獲在野黨認可,在野黨不斷要求追究“商品券”醜聞責任。石破茂頻頻道歉,他拒絕承認“商品券”存在法律問題,但也承認存在“道義問題”。
石破茂的“商品券”醜聞還未平息,又有日媒報道説,前首相岸田文雄在任期間曾邀請多名自民黨籍議員到首相公邸,並由自己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向他們每人送去10萬日元“商品券”。前首相菅義偉承認也曾向議員贈送禮品。還有自民黨籍議員透露,自己被前首相安倍晉三邀請到首相官邸,並接受10萬日元“商品券”。隨着越來越多的事例被披露,外界認為石破茂此舉很可能是自民黨的黨內“慣例”。
5月,日本《文春周刊》再爆醜聞:石破茂在其擔任眾議院議員期間曾通過老鄉下根弘及其子下根正宏的地産公司,以政治集資宴會券等形式斂財,2003年至2014年收受金額超過3000萬日元,相關收支情況未按法律規定記入公開的政治資金收支報告。
據《文春周刊》,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也秘密接受下根正宏的“政治捐款”,且未將這筆錢記入報告,涉嫌“陰陽賬簿”。
同樣是5月,日本《每週郵報》頭版爆出一則醜聞——前大阪市議會議長揭發參議院議員兼自民黨參議院副幹事長、日本首位女性知事太田房江涉嫌賄選。5月12日,石破茂決定正式提名太田房江為夏季參議院選舉大阪選區候選人,隨後,其被實名舉報在2019年參議院選舉前向當地政客提供資金賄賂。
醜聞還不止這些,日本農林水産大臣江藤拓近日因“不當言論”引發眾怒。因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上漲,民眾怨聲載道,他卻在5月18日的演講中説,“我從未買過大米,因為我的支持者送來了很多大米,多到可以出售。”輿論一時譁然。在野黨批評其發言“極為不當”,質疑其繼續擔任農林水産大臣的資格,&&將考慮提出針對其的不信任案。江藤拓隨後公開道歉,並於5月21日上午與石破茂會談後決定引咎辭職。
日本政治腐敗痼疾難除
日本政治腐敗特別是權錢交易一直惡名在外,而且根深蒂固。
日本雖於1948年制定並頒佈了《政治資金規正法》,但該法案在實踐層面始終未能有效發揮制度性約束作用。觀察戰後日本政壇發展軌跡可見,政治資金醜聞呈現周期性爆發特徵,暴露出日本政治獻金監管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
從《政治資金規正法》的沿革來看,該法案的歷次修改總是圍繞既存問題展開,無法觸及權錢交易背後選舉制度的核心。最近一次修改可以追溯到2024年底,日本國會參議院雖然通過三項法案,但政治資金使用的相關規定仍不完備,難以有效懲治隱性及迂迴式腐敗行為。
以“商品券”為例,日本鄉原綜合合規法律事務所代表律師、曾任總務省顧問的鄉原信郎&&,禮券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判斷是否屬於“政治活動”,而在於《政治資金規正法》第二十一條第2款中“禁止向個別政治人物提供捐款”的規定形同虛設,導致現實中政客之間不透明的金錢交易一直得不到遏制。
“如果那些有才華,但沒背景也沒錢的人一直無法參與政治,日本最後會發瘋的。政治制度和選舉制度一定要改革。”石破茂如是説。此外,他也曾多次公開表態,主張政治資金透明化。2024年11月29日,石破茂在施政演講中稱,希望年內再次修改《政治資金規正法》。
針對企業和團體的《政治資金規正法》修正案,日本政壇目前分為三大陣營,對立鴻溝日益凸顯。自民黨主張“公開而非禁止”,以增加政治現金透明度為目的而推進改革;公明黨和國民民主黨主張在允許繼續捐款的同時加強監管;日本立憲民主黨、維新會等5個在野黨則提出全面禁止企業和團體捐款,徹底杜絕滋生腐敗的溫床。
日本《讀賣新聞》5月19日報道稱,在企業及團體獻金問題上,儘管公明黨已與國民民主黨就加強監管方案達成一致,並試圖促成包括自民黨、立憲民主黨在內的廣泛共識,但提交國會審議的法案從3月至今仍未確定具體時間表。
三重結構性困境
當前,日本政治獻金制度改革面臨三重結構性困境。
執政聯盟與在野黨的分裂。自民黨採取防禦性改革策略,提出的“透明化優先”方案實質上是危機公關,既回應“黑金”醜聞引發的民眾支持率暴跌,又規避切斷企業界輸血管道。公明黨作為“剎車閥”角色,提出折中方案意在緩衝在野黨攻勢,維繫聯合執政穩定性。在野黨正通過組建“反腐政策聯盟”,將全面禁止企業政治獻金打造為對抗執政聯盟的核心議題,試圖以清廉形象撬動選民支持。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近期反復呼籲國民支持全面禁止政治獻金主張並&&,若在野黨提案與自民黨提案均未獲通過,最高興的當屬自民黨。
政商共生體系導致金權政治。二戰後日本形成的政界、官僚、財界“鐵三角”關係在平成改革後演變為政策族議員與企業團體的定向輸送,自民黨創立之初的“五五體制”與日本財界密不可分,已然成為根深蒂固的歷史慣性。
司法監管體系的制度性失效。日本在二戰後仿傚美國大陪審團制度建立的獨有的檢察審查會制度,本應監督政治資金案件,但其決議的法律效力卻被弱化。如5月14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自民黨議員橋本聖子的秘書因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被檢方指控在2019~2021年間未將來自後援會的總計1855萬日元資金記入政治資金報告書。此前檢察審查委員會曾裁定此案件應被起訴,但復查後檢方再次決定不予起訴,暴露出司法制衡機制的空轉。
縱觀戰後日本政治,似乎一直逃不開這樣的歷史循環——腐敗事件→國民批判→修改《政治資金規正法》,但保守政黨難以從根本上改革政治制度,這將加劇日民眾對自民黨“痼疾難改”的印象。
而在當前情勢下,石破茂執政正迎來“有限窗口期”。定於7月20日舉行的國會參議院選舉或將左右石破內閣的命運。日本國會參議院額定議席數為248個,其中125個參與本次選舉。自民黨與其執政夥伴公明黨若要達到維持過半數議席的目標,必須贏得至少50個議席。自民黨領導層&&,要達到上述選舉目標“必須相當努力”,強調要有“危機感”。日本媒體認為,如果執政聯盟在這次選舉中獲得的議席數低於50個,石破茂恐將下&或重組執政聯盟。
(作者係北方民族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