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可以操控戰機

2025-07-09 13:39:08 來源: 《環球》雜誌

6 月 17 日,在法國巴黎近郊舉行的第 55 屆巴黎航展上,觀眾參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展&

文/黃國志

編輯/黃紅華

  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近日報道,德國赫爾辛公司與瑞典薩博集團共同完成了JAS-39“鷹獅”戰鬥機的人工智能(AI)操控模擬空戰測試。該測試共進行了三次,出動了兩架由瑞典薩博集團研製生産的JAS-39“鷹獅”戰鬥機,其中一架搭載了由赫爾辛公司研發的“半人馬”AI操控系統。據稱,在測試中,“半人馬”AI操控系統從飛行員手中接管了戰鬥機,並在戰鬥環境中進行了複雜的機動動作。

  這也是繼美國空軍X-62A技術驗證機測試之後,西方國家又一次對先進機載AI系統進行的探索與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AI系統登上未來世界空戰舞&的曙光已現。

AI系統在空戰中能做什麼

  判斷AI能否操控戰機,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AI系統在現代以及未來空戰領域到底能做什麼?這必須談到當今世界空戰領域最為著名的OODA(分別是Observe、Orient、Decide、Act)循環理論。該理論由美國著名軍事理論家、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目的是幫助己方飛行員在空戰中更加容易地戰勝敵方飛行員。

  約翰·博伊德將非常複雜的空戰過程簡化為一個個OODA循環,每個循環都包括完整的“觀察”(O)—“定位”(O)—“決策”(D)—“行動”(A)這四步流程,並且形成一個閉環結構。己方飛行員只要能夠比敵方飛行員更快、更好地完成每個OODA循環,就具備了贏得空戰勝利的實力。

  舉例來説,飛行員首先在“觀察”階段要利用戰機的雷達、光電等傳感器以及通過數據鏈系統盡可能獲取信息,包括己方以及敵方目標的大量信息,感知當前空中作戰的態勢;之後,飛行員進入到“定位”階段,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解讀、分析和判斷,篩選出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作為下一個“決策”階段的重要依據;在“決策”階段,飛行員根據“定位”階段得到的分析結果,制定出最為科學、合理的行動方案,有時候甚至要在幾種預設方案中進行選擇;最後,飛行員按照所選定的決策方案來進行具體操作,同時還要不斷收集行動的反饋信息。這些反饋信息又會通過下一個OODA循環的“觀察”階段,成為下一個循環所獲取的信息的一部分。

  因此,AI系統在空戰中能做什麼,就取決於其參與OODA循環的程度有多大。初級層次的AI系統只能部分參與OODA循環的某一個階段,比如,在“定位”階段幫助飛行員輔助處理所獲取的海量信息,過濾掉虛假、無用或者優先級較低的信息,抑或者在“行動”階段融合語音控制功能,AI系統通過飛行員發出的語音命令執行部分操作。這些功能在當今很多現役的第四代以及第五代戰機上都已經實現了。

  中級層次的AI系統可以深度參與到OODA循環的兩個甚至三個階段,比如中航工業在近日舉行的法國巴黎航展上,就首次對外公開了殲-10CE具有“自主閉環超視距攻擊能力”。具備這個能力的,其實就是殲-10CE戰機的火控計算機搭載了能夠參與到“觀察”—“定位”—“決策”等三個階段的先進AI系統。該系統通過機載火控雷達、光電觀瞄系統以及數據鏈系統所獲取的敵機目標信息,自動進行解讀、分析和研判,並且即時生成超視距攻擊方案。

  當然,是否發射遠程空空導彈實施攻擊,仍要由飛行員乃至空軍更高層的指揮官做出決定。而一旦飛行員按下導彈發射按鈕、發動攻擊,火控計算機的先進AI系統還可以通過機載數據鏈與導彈上的彈載數據鏈終端保持全程數據聯通,直到最後擊中敵方戰機,或者使目標自毀,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殺傷鏈。

  最高層次的AI系統可以完全自主地完成一個完整的OODA循環,這意味着其同時具備自主決定打擊目標的能力,因此可以徹底取代飛行員。從目前技術發展情況來看,想要達到最高層次的AI空戰還很難,而且還會涉及戰爭法以及道德層面的問題。

AI系統在空戰中有哪些優勢

  相比飛行員,AI系統最大的技術優勢是反應速度快、出錯概率小。通常情況下,飛行員進行一個OODA循環,如果同時兼顧幾個方面的操作,既會加重大腦工作的疲勞程度,也很容易出錯。而AI系統完全不同,其能夠進行多線程操作,同時運行多個OODA循環,比如對空作戰、對陸或對海作戰、己方通信&&以及數據傳輸、偵察、電子干擾等,這是經驗再豐富、技術再出色的飛行員也無法做到的。兩者比較,飛行員很可能需要數分鐘完成一個OODA循環,而AI系統能夠在數毫秒(1毫秒等於千分之一秒)內完成數十個甚至上百個OODA循環。單純以處理OODA循環的速度來看,AI系統領先不知多少個數量級。

  再者,AI系統完成OODA循環所依靠的,是融合了幾十位甚至上百位優秀飛行員的訓練數據而集成的大數據庫、消耗數萬小時完成無數次迭代進化而成的先進算法,以及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幾十億次乃至上百億次的先進計算機,因此其在“決策”階段制定出的行動實施方案從理論上講就是成功概率最高的方案。在“決策”階段,AI系統出錯的概率很小。

  此外,在“行動”階段,飛行員要將“決策”階段制定的方案按步實施,還要利用手部和腿部的協調動作來完成,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誤觸或者誤操作的可能性。如果飛行員受傷或者身體不適,甚至連操作的能力也會徹底喪失。而AI系統在做出“決策”後,可以直接通過“飛-火-推”一體化的控制系統直接向戰機的各個機載設備發出電信號甚至光信號指令,其速度要比飛行員操作快上千倍。

  所以,綜合來看,從反應速度和出錯概率來看,AI系統完勝飛行員。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如果戰機完全由AI系統進行操控,再加上AI系統很可能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那麼其完全有可能做出某些違反戰爭法以及違背人類道德的行為。比如,AI系統很可能會操控戰機射擊敵方已經跳傘逃生的飛行員,將其殺死;或者不顧平民傷亡,徹底摧毀敵方目標,等等。

相關測試已在推進

  從目前世界發展情況來看,美國空軍以及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很早就開始了可用於空戰的先進AI系統的研發工作。美國空軍將一架原本用於變穩技術測試的X-62A技術驗證機改造為AI系統測試機。該機搭載了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研發的“自主空戰行動”系統,以及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研發的“空戰進化”系統,前者專注於超視距空戰以及全空域戰場的態勢感知與決策,後者主要用於近距格鬥空戰。2025年5月,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甚至親自搭乘X-62A技術驗證機升空,親身體驗了該機與人類飛行員駕駛的同型戰機進行模擬空戰的全過程。

  根據美國空軍的計劃,在X-62A技術驗證機已經證明了AI系統用於空戰可行性的基礎上,將在2025年至2026年繼續推進智能空戰系統的研發。與X-62A技術驗證機不同的是,美國空軍計劃將具備作戰能力的現役F-16戰機改造為AI戰機。未來,由AI系統控制的無人版F-16戰機既可以單獨執行任務,也可以作為有人駕駛戰機的僚機。此外,美國空軍正在研發的全新設計的新一代隱身無人戰鬥機,也將採用這套技術成熟的AI系統。

  當然,所有技術,包括軍事技術的發展,都具備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實際場景等的多方檢驗。而AI進化是否始終能為人所控,則是一個更宏大的話題。

  (作者係《現代兵器》採訪部主任)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