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衝突背後的難解棋局
6月1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西北部地區,一處儲油設施遭以軍襲擊後産生濃煙
文/高玖 李嘉偉
編輯/吳美娜
6月13日凌晨以來,以色列對伊朗多地發動大規模空襲,轟炸伊朗核設施和軍事目標,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作為報復,伊朗向以色列境內不同目標發動多輪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美國則向中東增派軍事力量,涉及加油機、航空母艦打擊群等。受此影響,美國與伊朗原定6月15日在阿曼舉行的第六輪間接談判被取消。
淵源久遠且複雜的以伊衝突若進入“持久戰”模式,將對地區乃至國際局勢産生重大衝擊,甚至重塑地區與全球安全格局。
以色列“乘勝追擊”先下手
從歷史上看,猶太人和波斯人之間並無血海深仇。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與以色列曾因共同視阿拉伯國家為威脅而保持着密切關係。但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以伊對抗開始成為常態。
所謂伊核問題,形成於2003年的伊朗哈塔米總統時期並延宕至今。面對局勢的發展,以色列認為,自己必須利用先發制人優勢破壞伊朗的核能力,否則自身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以色列多年來一直奉行“核模糊”政策,但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以方不容許其他地區國家挑戰其核壟斷地位。
自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加快了鈾濃縮活動。2025年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指出,伊朗已積累了409公斤豐度為60%的濃縮鈾,接近武器級,且足以在進一步濃縮後製造約10枚核彈。以色列認為,伊朗在研製核彈適配武器部件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可能會在短期內跨過核門檻。
6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違反其核不擴散義務”,伊朗對此的回應是宣布建立第三個鈾濃縮設施,並將一些離心機更換為更先進的型號。在以色列看來,伊朗一旦獲得核武器,很可能通過三種方式威脅以色列生存,一是直接向以色列發射核彈,二是向黎巴嫩真主黨等反以武裝提供核武器,三是對以色列發動常規軍事打擊而不擔心遭到軍事報復。因此,以色列一再暗示很可能發動單邊軍事行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
這張6月13日由以色列國防軍發布的照片顯示,以軍總參謀長扎米爾(中)在以色列空軍戰情室監看以軍對伊朗的打擊
進攻偏好和先發制人一直是以色列軍事學説的核心。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升級以來,以色列與伊朗為首的“抵抗陣線”(也稱“抵抗之弧”“抵抗軸心”等)對抗全面升級。從對抗的形勢發展來看,以色列佔據了上風,伊朗等“抵抗陣線”成員疲態日顯,伊朗對外安全戰略可謂處於前所未有的“迷茫期”。
在伊朗國內,美國的長期制裁加劇了經濟低迷,前總統萊西空難後伊朗國內權力內耗加劇,決策層出現嚴重分歧。可以説,當前伊朗內外交困,處於兩伊戰爭結束後最虛弱的時期,這種態勢顯然對以色列極為有利。
目前看,以色列在巴以衝突中已形成“以戰養戰”“以戰養政”的政策特徵。在內塔尼亞胡政府看來,主動向伊朗開戰,既可減輕或轉移國內外巨大政治壓力、凝聚共識、增強其政府的合法性,同時也能極大削弱伊朗國力。
此次以色列襲擊伊朗,除重點打擊伊朗核設施和核科學家外,還打擊伊朗武裝部隊軍事高層、軍事和情報機構、各類軍事設施乃至關鍵基礎設施,表明以色列甚至想通過攻擊動搖伊朗政權,削弱伊朗協調地區代理人行動和投射地區影響力的能力。
此外,以色列也有利用衝突破壞美伊核談判的意圖。以色列擔憂一旦美國與伊朗在核問題上達成妥協,將削弱以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優勢。在關鍵時刻發動針對伊朗的軍事打擊,以色列可以利用製造緊張氛圍,迫使美國重新評估與伊朗對話的可行性,促成美方在伊朗政策上對以色列展現更多讓步。
與此同時,美伊談判釋放的虛假信號也對伊朗産生了一定程度的麻痹作用。伊朗方面傾向於認為,美國能夠約束以色列,以色列不會在美伊談判期間動手,因此放鬆了警惕。
從美國的戰略來看,默許以色列襲擊伊朗或許是特朗普政府面對談判僵局的“備選方案”。特朗普在4月談判開始時曾&&,美伊談判預設兩個月的期限,談不成就開打。此次美國放任以色列對伊朗動武,或許表明特朗普政府已經預感美伊達成談判的希望渺茫。
一直以來,伊朗慣於在談判中使用拖延戰術。但顯然,急於達成協定的特朗普已經失去耐心。儘管伊朗始終希望達成美國總統再次換屆後仍能有效執行的協議,但美國政黨政治分歧使得此事成功難度很大。
特朗普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他支持以色列對伊朗的重大打擊,稱其為“一次非常成功的襲擊”,並認為以色列的打擊可能使伊朗更有可能“認真談判”。在美國國內政治掣肘下,美國國會幾乎不可能批准特朗普達成協定所需要的資金和資源。因而,從美國國內視角來看,美伊核協議幾乎是一場“註定不可能”成功的事業,而以色列直接襲擊伊朗就是美國的“後手”。
“衝突螺旋”多面走向
當前,以伊雙方都將消滅對方政權作為目標,可謂是“賭上國運的戰鬥”。這場衝突可能從雙方精確打擊與防禦的較量,轉變為一場消耗戰,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經濟實力、國家韌性與決心將與軍事實力同等重要。
這是6月13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拍攝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標識
以色列擁有技術、情報優勢以及美國的支持,短期作戰優勢明顯,當然想速戰速決,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軍事潛力,甚至將伊朗變成“另一個敘利亞”。但以色列國土面積僅2.5萬平方公里,缺乏戰略縱深,人口只有1000萬,且自2023年以來始終處於戰爭狀態,國力消耗接近極限。以色列的導彈防禦系統(如“鐵穹”“箭3”“大衛投石索”)雖然高效,但每次攔截成本很高,而伊朗增加導彈生産的策略,可能使以色列的導彈防禦能力臨近飽和,在持久的消耗戰中疲於奔命。這凸顯了以色列的不對稱脆弱性:即使攔截了大部分導彈,但高昂的防禦成本,加上對以民眾的心理影響和部分導彈可能突破防禦造成實際損失,長期來看可能會讓其也難以承受。
反觀伊朗,雖因長期遭受美國制裁導致經濟困難,扶植的地區代理人武裝也在本輪巴以衝突中被嚴重削弱,但其畢竟擁有164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國土,人口8855萬,且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能源儲備和軍工産業,持久戰能力遠強於以色列,只不過脆弱的防空能力和內部遭遇的滲透成為其明顯短板。
對伊朗而言,最近一段時間是其“戰力重塑”的關鍵期。如果伊朗能夠迅速重整軍備,遏制以色列的空軍優勢,並利用地區代理人武裝在不同戰線展開小規模非對稱行動牽制以色列,勝算或將更明顯。實際上,當前伊朗的“導彈雨”戰術就是一种經過精心設計的回應方式,這種戰術既能展示實力,也能不越過可能招致美國壓倒性干預的“戰爭門檻”。伊朗未來的行動或將追求一種微妙的平衡,旨在挽回顏面並恢復威懾信譽,同時避免引發可能危及自身國家安全的後果。如此一來,這場衝突有可能進入“持久戰模式”。
美國媒體6月17日報道説,特朗普正承受來自他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支持者陣營以及以色列的雙重壓力,前者強烈反對美國介入衝突,後者則不斷要求美國支援。這也讓聲稱對以色列“支持程度前所未有”的特朗普,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美國從戰略考量,並不想過度捲入中東地區衝突。在5月13日的利雅得演講中,特朗普公開呼籲伊朗“走上一條新的、更好的道路”,多次重申“我不想與德黑蘭發生衝突”,顯示其希望在地區紛爭中保持距離、不被捲入軍事對抗的態度。有跡象表明,美國政策制定層既在公開場合拒絕貿然介入,也在私下通過外交軌道穩住局勢,力圖將中東矛盾控制在談判框架內。
不過,以伊“衝突螺旋”之下,美國雖試圖置身事外,但實際上一直幫助以色列攔截伊朗導彈。在美以特殊關係中,美國擔心被以色列“拖下水”,而以色列自信美國必然為自己“兜底”。
白宮6月19日稱,特朗普將在未來兩周決定是否介入本次衝突。因此,在兩種情況下美國仍可能全面捲入以伊衝突:一是如果伊朗在報復行動中越過“紅線”,對美國在中東的駐軍、人員或海上運輸線進行直接打擊,美國必然出手。任何針對美國“核心利益”——人員安全、關鍵設施與國際航道的打擊,都會導致美軍迅速介入,以進行懲罰和威懾。二是當以色列軍隊遭受重創,以色列處於生存危亡之際,美國可能為維護地區聯盟體系和保護盟友而被捲入衝突。
一場重塑中東權力格局的較量
伊朗與以色列是影響中東地區權力分配的關鍵國家。兩國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便因宗教、地緣政治與戰略利益分歧不斷對峙。兩國當前的激烈對抗正使得中東權力格局加速演化。
如果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將會導致伊朗政權面臨內部動蕩。更多阿拉伯國家料將加入所謂《亞伯拉罕協議》(特朗普在首個總統任期內撮合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與以色列簽署,以快速推進雙方關係正常化)並與以色列建交。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建國將更加遙遙無期,巴以衝突會愈演愈烈。
而如果伊朗頑強堅持下來,不被以色列完全擊敗,其代理人網絡將得到鼓舞和強化,也有利於國內政權穩固。更重要的是,地區權力平衡將恢復,以色列的主導地位會受到衝擊。
對於美國來説,以色列陷入持久戰將讓其面臨艱難的戰略選擇。是繼續介入中東紛爭還是“兩退一進”,即從中東撤出、從烏克蘭撤出,轉向所謂“印太”地區,本次以伊衝突的結果將是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應指出的是,無論以色列與伊朗是否會打一場全面戰爭,沙特、土耳其等地區強國都將繼續奉行務實、多向度外交政策,維持地區權力平衡,阻止任何單一外部大國或地區大國獲取絕對主導地位。在伊朗失去優勢的情形下,土耳其和沙特等國恐會擔憂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的主導國,轉而對其採取制衡行動。
此番以伊衝突之下,全球核不擴散體系將面臨嚴峻挑戰。以色列通過一次性行動完全消滅伊朗核能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以色列只具備癱瘓或嚴重擾亂伊朗核基礎設施的能力,只可能使伊朗核進展倒退或遲滯,卻難以實現對伊朗核能力的永久性消除。這主要是基於伊朗核計劃的分散性、設施的深度地下化和高度加固,以及其強大的本土科技和人才儲備。
此外,國際原子能機構“政治化”趨勢將使得其合法性和約束力進一步降低。伊朗外交部副部長卡澤姆·加裏布阿巴迪&&,由於以色列的打擊,伊朗將不再提前通知國際原子能機構關於該國的核活動。
從以色列角度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襲擊前一天發布的聲明指出“伊朗不遵守其核不擴散義務”,為以色列的行動提供了依據。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此次襲擊證明了以色列和美國不會真心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而是會採取軍事行動消滅其政權,這種認知將強化伊朗核進程的決心。反過來也將進一步強化國際原子能機構作為美西方工具的政治化趨向,使得更多國家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管效力産生質疑,從而將誘發新的地區軍備競賽。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本文截稿時間為2025年6月20日18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