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羅畢體育城見證中國速度
3月19日拍攝的塔蘭塔體育城項目施工現場
文/《環球》雜誌記者 許嘉桐(發自內羅畢)
編輯/劉娟娟
內羅畢的炎炎烈日下,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鳴與鋼結構的焊接聲交織,如同建設者與時間的賽跑。倒計時牌上的數字日夜跳動,對於這群建設者而言,每一塊鋼構的焊接、每一方混凝土的澆築,都是對“不可能”的挑戰——他們要在2年內完成通常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塔蘭塔體育城——這座將承載2027年非洲盃開閉幕式重任的6萬人場館,既是東非三國聯合辦賽的核心場館,也是肯尼亞叩響“非洲體育強國”之門的基石。
塔蘭塔體育城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路橋)承建。匯聚了200余名中方人員和3000多名肯尼亞當地員工的工地,不僅承載着肯尼亞的體育強國夢,更見證着中肯兩國建設者的情誼。
《環球》雜誌記者日前前往這座場館的工地,與建設者們同吃同住,記錄下中肯建設者們為了共同目標合力拼搏的感人故事。
“中國速度”
“常規需要4年工期的工程,給我們只有2年。”項目經理都曉的辦公室裏,一張被紅筆圈滿的進度表無聲訴説着緊迫感——2024年3月,他接下塔蘭塔體育城項目時,肯尼亞總統魯托&&:每週督查進度,每3個月親臨現場。然而,工期壓縮僅是挑戰的開始。
索承網格屋蓋需在50米高空完成毫米級張拉,誤差稍大便前功盡棄;1300個集裝箱的建材依賴從國內進口,海運風險與供應鏈壓力步步緊逼;3000余名當地工人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培訓與磨合刻不容緩。
暴雨淹沒基坑時,都曉帶着團隊晝夜排水,從泥濘中搶出施工節點;面對技術難題,他帶領團隊與國內專家晝夜鑽研;為保障建材供應,團隊提前半年鎖定船期,與海關協同打通物流命脈。
都曉已在非洲深耕14年。2011年,初出校園的他隨中國路橋來到肯尼亞,從參與內羅畢環城路項目到建設蒙內鐵路,從一名基層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旗艦項目的掌舵者。“過去他們只覺得中國遙遠,如今‘中國速度’成了共識。”他指着初具雛形的鋼結構屋蓋感慨。
更讓都曉自豪的是“授人以漁”的蛻變。項目部為當地工人開設技能培訓班,力工羅伯特成長為班組負責人,技術員邁克爾·奧蒂諾常對家人説:“中國兄弟教會我們創造奇蹟。”這些故事正應和着魯托總統的計劃——場館不僅預留社區運動空間,更與政府合作為青年提供培訓。
“未來這裡會走出非洲盃冠軍。”都曉望向弧形看&,仿佛看見人潮涌動。
“總有一天,肯尼亞兄弟能獨立建起第二座、第三座塔蘭塔。”他的願景清單上,寫滿中國標準出海與屬地化人才培養的計劃。14年間,從修路架橋到築造體育殿堂,都曉見證的不僅是工程崛起,更是一個又一個用信任與汗水澆築的中非合作豐碑。
“容不得半點瑕疵”
混凝土泵車在烈日下轟鳴,項目總工周振東緊盯着操作界面,額頭上,汗珠不斷滾落。2024年6月,初到塔蘭塔體育城項目的他,面對的第一道難關便是混凝土適配。當地砂石含泥量高,雨季濕度波動大,導致混凝土保塌性極差,雖多次適配,澆築離析仍嚴重。業主代表質疑中方技術,周振東頂住壓力,攻克了這一難題。
3月1日,肯尼亞總統魯托參加塔蘭塔體育城項目的開工儀式
“每一方混凝土都是信譽,絕不能砸了中國質量的招牌!”他説。一週後,機制砂與減水劑的精準調整馴服了混凝土。業主代表豎起大拇指:“中國技術,我們信了!”
圖紙批復的戰役接踵而至。項目融合中歐標準,技術條款的拉鋸戰讓進度一度停滯。周振東的辦公室成了“戰時指揮部”,北京設計院的專家團隊駐場協作,他與業主代表逐條“較真”,深夜的會議桌上堆滿咖啡杯和圖紙。
“圖紙是項目的命脈,慢一天就是輸掉一場仗。”周振東白天穿梭於工地協調施工,深夜審核技術方案,短短一個月,主體圖紙奇蹟般獲批。2024年,魯托總統視察工地時,望著盤扣式支架如鋼鐵森林般拔地而起,驚嘆道:“這就是中國速度!”
50米高空,副總工楊萌仰頭望向索承網格穹頂——這是非洲首例與卡塔爾世界盃主場館同源的尖端技術,鋼索張拉需毫米級精度,“容不得半點瑕疵”。“首件驗收制”是他立下的鐵律——每個工序先做樣板,全員考核通過才能鋪開。有工人嘀咕“太較真”,他卻説:“100%自檢,100%合格,這是底線。咱們建的不僅是球場,更是非洲兄弟的底氣。”交叉施工的混亂中,他穿梭於吊車與腳手架間,安全帽下浸滿汗水,“辛苦不怕,只怕做不好”。
技術攻堅的戰場上,悄然生長着另一種力量。測量員維克多從學徒成長為技術骨幹,如今已能獨立帶隊完成高精度測繪;楊萌與肯尼亞國防部監理團隊“較真”的技術細節,讓少校維克托·金奇從質疑轉而欽佩。周末的營地燒烤架上,中肯工程師舉着可樂碰杯,斯瓦希裏語與中文的話語聲,與笑聲交織在一起——那些在鋼索上較勁的毫米、混凝土裏較真的配比,此刻都化作一粒粒種子,悄然埋進非洲大地的筋骨。它們終將長成巨樹,托起這片大陸觸摸星空的手臂。
“零事故”
“操作規程血寫成,違規操作害人命”“眼裏容不下一粒砂土,安全來不得半點馬虎”……在塔蘭塔體育城熱火朝天的工地上,各類醒目的安全標語隨處可見。
項目副經理兼安全總監樊膺良常説:“生産和安全可不是朝着同一個方向使勁兒的,生産就像着急往前衝的馬車,想跑得飛快;可安全呢,得往另一個方向穩穩地拽着,只有拽住了,這馬車才能安全地往前跑。”
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工地上,到深夜最後一盞燈熄滅,樊膺良的身影穿梭在各個施工區域。被他常挂在嘴邊的這幾句話,中肯團隊每一個人早已銘記於心,成為不可逾越的安全紅線。
樊膺良管理着近3000人的龐大團隊。他曾參與蒙內鐵路項目,對肯尼亞有着特殊感情。重返肯尼亞參與塔蘭塔體育城項目,他深感責任重大。
安全是項目的紅線和底線,樊膺良時刻將其放在首位。他每天都會巡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安全隱患。在高支模、吊裝等危險性較大的工程項目中,他親自審核施工方案,確保安全措施到位。深夜巡查時,他發現高空作業員的安全繩磨損,當即叫停施工,親自示範正確穿戴方式。“中國人的命和肯尼亞兄弟的命,一樣珍貴。”在他的努力下,項目迄今為止“零事故”。
而今,塔蘭塔體育城主體結構已然封頂。測量師賈斯汀·馬楚卡扶着全站儀,望向初具雛形的弧形看&,這位有着38年工齡的老匠人第一次參與體育場建設,“沒想到退休前還能見證歷史”。他最大的願望,是將來帶着孫子來看非洲盃,“我會告訴他,這座球場也有爺爺的汗水”。
而樊膺良的手機屏保,恰恰是他兒子蹣跚學步的照片。“等他懂事了,我要帶他來看看——爸爸建的球場,能裝下6萬人的夢想。”樊膺良説。
夜幕降臨,工地依然忙碌着,探照燈將建設中的體育城的輪廓投射在天際。
2027年的某個夜晚,當聚光燈照亮體育城的穹頂,6萬人的歡呼聲將製造跨越山海的迴響。這裡不僅在澆築混凝土,架起鋼構,更在升騰一個國家向上的渴望,托起一個大陸聯動的夢想,以及中肯建設者用日夜堅守寫下的答案:真正的“中國標準”,是讓技術扎根異鄉,讓希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