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電影再迎高光時刻
5月24日,在法國南部小城戛納,巴西導演小克萊貝·門東薩出席頒獎典禮後的拍照式
文/《環球》雜誌記者 陳昊(發自聖保羅)
編輯/樂艷娜
“這是巴西第五次獲得提名,但卻是第一次獲獎。”
這短短的一句話,巴西女演員費爾南達·蒙特內格羅足足等了26年。
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巴西導演瓦爾特·薩勒斯手捧奧斯卡獎盃,帶着激動的神情,將這座巴西電影歷史上的首座小金人頒發給《我仍在此》的兩位女主角——蒙特內格羅與她的女兒費爾南達·托雷斯。
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鏡頭掃向台下,托雷斯身穿一襲黑色長裙,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6年前,鏡頭也曾對準她的母親蒙特內格羅,那時她同樣身着黑色長裙,但臉上卻寫滿了落寞與遺憾。
那一年,蒙特內格羅憑藉在《中央車站》中的出色表現,成為巴西乃至整個拉美地區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員。然而,這項榮譽還是與她擦肩而過。
重回世界舞&的聚光燈下
跟蒙特內格羅一樣,巴西電影在今年仿佛迎來了久違的認可。除了奧斯卡,今年2月,巴西電影《天空的另一面》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5月,巴西導演小克萊貝·門東薩憑藉《秘探》摘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該片主演瓦格納·莫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今年對巴西電影來説堪稱奇蹟,沒有人預料到我們會迎來如此非凡的一年。”巴西電影資料館主席卡洛斯·卡利爾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感慨。
巴西電影資料館坐落在聖保羅市東南部一座始建於19世紀末的古老紅磚建築內,是巴西乃至南美最重要的電影文化機構之一。這座由舊屠宰場改建的文化地標,如今承擔着保存與傳播巴西電影作品的使命,守護着這片熱土的光影記憶。
這是5月30日拍攝的巴西電影資料館內的圖書館
卡利爾説,巴西電影近年在國際影展上取得的成績,既歸功於創作者的才華與專業,也離不開政府對電影的財政支持。
“但這仍難以完全解釋今年巴西電影的集中爆發。”卡利爾認為,背後的原因可能主要在於,巴西電影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衝擊和上屆政府對文化領域的漠視後,經過幾年沉澱與恢復後終於迎來重新啟動,也因此集中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
巴西櫥窗電影公司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熱門影片《秘探》的本土發行商,也是該片導演小克萊貝·門東薩的長期合作夥伴。該公司總監萊蒂西婭·弗雷德里奇指出,近年來巴西電影屢獲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不斷深化了國際合作。
“《秘探》是一部完全在巴西拍攝、全葡萄牙語對白的電影,但團隊裏也有來自海外的攝影指導和演員,更獲得了國際投資方的支持,這是一個跨國合作、彼此學習的過程。”弗雷德里奇説。
她還指出,隨着巴西影片在各大國際影展頻頻獲獎,巴西電影越來越受到全球觀眾關注,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價值也不斷上升。“《秘探》獲獎後,多家國際知名發行公司爭相競購版權,這也説明,即便是一部全葡語製作的本土影片,也擁有強大的全球傳播力。”
隔斷文化交流的關稅壁壘
就在巴西電影贏得國際影評人滿堂掌聲之時,這片剛剛復蘇的電影熱土卻驟然籠罩在關稅壁壘的陰影之下。
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初宣稱,美國電影業“正在迅速衰亡”,因此將對所有在外國製作的電影徵收100%關稅。
“這荒謬至極。”卡利爾直言道,“這是一場充滿民族主義和排外色彩的政治作秀。”
他解釋説,美國電影在本國市場本就佔據主導地位,外國電影並構不成真正的威脅。事實上,為了控製成本,不少美國製作公司反而會傾向於在海外拍攝。因此,這種關稅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不是所謂的“外國電影”,反而是美國電影業自身。
弗雷德里奇也指出,針對外國電影徵收高額關稅,不僅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更是築起一道文化壁壘,是通過經濟手段限制公眾接觸外來文化的行為。
“這種措施打着‘保護本地産業’的旗號,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她説,電影合作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促進了技術、文化與藝術等多方面的交流。
她進一步指出,如果關稅政策最終實行,美國的發行商與流媒體&&等可能會因為成本壓力而減少、甚至放棄採購外國內容,這不僅影響全球電影行業的發展,也會嚴重削弱美國觀眾在文化消費上的多樣性。
她強調,電影易於跨文化傳播,更適合講述引發全球共鳴的故事,本應成為一種全球化的藝術形式。“濫加關稅絕不是保護本國電影市場的好辦法。”
曙光漸顯的新興市場
“美國的關稅威脅引起了包括巴西在內的全球電影産業的廣泛擔憂。”巴西外貿商會聯合會文化和視聽總監帕特裏夏·阿吉亞爾&&,“這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發行策略和市場布局,巴西電影必須更積極地拓展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
巴西耶穌山風光
今年5月,《我仍在此》在北京舉辦首映;6月,巴西電影《風暴》以及巴西與葡萄牙合拍電影《被記住事物的氣味》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而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天空的另一面》等多部巴西電影也將參與展映。如今中國觀眾的“巴西影單”,早已不再局限於《上帝之城》和《中央車站》等經典作品。
《天空的另一面》的發行工作也由櫥窗電影公司負責。弗雷德里奇説,來自亞洲國家的優質影視內容在巴西市場反響熱烈,而如今,巴西電影也正逐步打開亞洲,尤其是中國觀眾的心門。
“我們現在將許多作品帶到中國展映,收到的反饋非常積極。”她説,“正是這種文化的相互交流,體現了藝術的力量,它讓我們可以跨越地理與語言的鴻溝,實現真正的相互理解。”
談及巴西電影的未來,弗雷德里奇認為,近年來在國際影展上屢獲殊榮,證明了巴西電影的全球競爭力,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要國際投資和政府支持繼續保持,巴西電影完全有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憑藉《秘探》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後,小克萊貝·門東薩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希望這一獎項能激勵更多巴西年輕人去講述那些屬於巴西的故事。“我一直想對那些猶豫是否投身電影行業的巴西年輕人——我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説,無論他們是否喜歡這部電影,我都希望當他們看到這個獎項時,能對自己説一句:‘也許拍電影並不是那麼荒唐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