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打造“科學避風港”
2023年12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發表講話。馬克龍當日宣布設立“總統科學委員會”,以加強決策層與科學界的溝通,提升科研水平
文/楊成玉
編輯/馬琼
80年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科學顧問萬尼瓦爾·布什發表政策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確立了發展科學技術在美國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地位。政府資助和寬鬆包容的學術環境,促使美國科研實力迅速崛起。
80年後,特朗普政府執政僅數月,就掀起“風暴”:拆解聯邦科研機構、強力打壓頂尖高校、大幅削減科研經費……這些行為不僅會對美國自身的科研體系造成破壞,影響科研的持續發展,也對全球科學領域産生負面影響,干擾全球科研合作的正常進行。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法國政府發出“攬才令”,目的是引流科研人才,將法國及歐洲打造為“科學避風港”。
美“人才外流潮”
特朗普自2025年1月開啟第二任期以來,以“審查前任項目”“調整優先事項”為由,圍繞削減經費、裁員、削弱多元化政策推行諸多科研改革措施,並通過行政干預手段加速實施,對美國科研生態造成系統性衝擊。
大幅削減科研經費。美國《科學》雜誌報道説,特朗普政府2026財年預算提案對科研領域支出進行了“災難性”的削減,要求將國家衞生研究院支出削減37%,國家科學基金會支出削減超50%,還試圖取消對氣候和生態研究的大部分資助,並將美國航天局的科學預算也大幅削減,取消部分行星探測任務。
特朗普政府還要求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將科研項目間接成本(涵蓋實驗室維護、行政開支等財政撥款)的補償上限從平均27%至28%降至15%,每年節省約40億美元。然而,頂尖高校如哈佛、耶魯的間接成本率原本高達70%,此舉直接導致大學難以維持實驗室基礎設施和行政支持,部分項目被迫暫停。
衝擊基礎研究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作為美國基礎研究資助的主要來源,其年度預算從91億美元銳減至30億美元,導致數學、物理、工程科學等領域約1.2萬個研究課題受到影響,預計博士生招生名額將減少40%至50%,博士後崗位減少35%。
限制科研人員流動和國際科研合作。特朗普政府裁撤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等機構1000多名非永久僱員(如博士後)和試用期科研人員。同時,結合簽證政策收緊以及反移民言論,通過行政程序對部分外籍研究人員進行簽證限制或實施政策壓力,加劇了國際人才流失。據統計,超75%的受訪科學家選擇離開美國,考慮移居歐洲或加拿大。
法國打造“科學避風港”
針對特朗普政府激進措施引發的美國科研界動蕩,法國政府主動出擊,於4月18日啟動了一項名為“選擇法國科研”的國家級科研戰略計劃,旨在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優化和&&服務,吸引國際科研人才赴法國或歐洲開展研究,以應對全球科研人才競爭,提升法國的科技創新實力。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此前已分別&&,將啟動相關招募計劃,接收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
“選擇法國科研”計劃是法國借勢全球科研格局變化的主動布局,強調“科研優先”,具有目標明確、機制清晰、配套齊全等特點。該計劃由法國國家科研署負責,作為法國“2030國家投資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研項目提供最高50%的額外資金支持,同時疊加院校、地方政府或私營部門原有資金,確保科研資金充足,吸引國際學者定居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為該計劃站&,承諾加大科研投入、優化跨學科合作機制,以重塑歐洲“國際科研樞紐”地位。馬克龍鼓勵通過提供“開放、自由且受尊重的學術環境”,吸引因美國科研政策緊縮而考慮出走的學者,尤其是在健康研究、氣候與生物多樣性、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空間科學、農業與可持續食物、低碳能源、數字基礎設施等7個關鍵領域的科研人才。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部長博爾內也強調,此舉旨在抵禦“對學術自由的威脅”,並為全球科研人員提供穩定支持。
作為配套措施,法國政府推出簽證便利化機制。與原有的“人才護照”簽證政策互為補充,將為科研人員提供4年居留權、配偶自由工作權及5年轉永居通道,並簡化申請流程。還為落地法國的科研轉化項目提供快速簽證通道、低啟動資金門檻及産業鏈配套支持。該計劃還毫不避諱地提出,要成立專項工作組,主動去接觸美國高校中的“政策敏感學者”,邀請他們赴法繼續做研究。
“選擇法國科研”計劃還強調與歐盟的戰略協同,力圖重塑歐洲在全球科研中的核心地位。
5月5日,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巴黎索邦大學共同發起“選擇歐洲科研”倡議。兩人在會上宣布追加6億歐元專項資金,用於接待國際研究人員;並明確提出,到2030年將歐盟研發投資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提升至3%。這充分表明,歐盟希冀借助“選擇歐洲科研”倡議,成為全球創新競賽的核心參與者的決心。
“選擇法國科研”的前景
法國作為世界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傳統優勢,也是歐洲重要科學中心之一。
20世紀70年代,信息化革命浪潮席捲全球,主要大國紛紛抓緊科研攻關,以搶佔信息科技發展新高地。法國依靠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優勢,於1982年自主研發出Minitel網絡,在信息技術領域一度領先美國。
然而,美國尋求不同技術路徑攻關,通過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成功打造了全球性的互聯網,法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逐漸喪失。彼時,在與法國的競爭中,美國憑藉其技術路徑的前瞻性和政策環境的優越性,吸引了大量法籍科研人員,為美國在信息技術革命啟動之初掌握主動權奠定了基礎。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如今的美國科研環境之變,讓半個世紀前嘗過苦果的法國看到了機會,很快做出“選擇法國科研”戰略部署,吸引新興技術人才。
從政策目標看,“選擇法國科研”計劃不失為法國的一次主動出擊,是在未來技術領域重拾歐洲競爭力與影響力的不可多得的機會。
從機制措施看,該計劃突破了諸多政策邊界,在“移民”“補貼”等法國社會較為敏感的議題上以較短時間推出了相關政策。
從執行力度看,不僅總統親自站&,還尋求贏得歐委會主席支持,以高調姿態與美國展開人才爭奪行動。在具體操作層面,也簡化了相關程序。
不可否認,“選擇法國科研”計劃在後續執行過程中也會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歐洲當前深陷地緣政治危機,經濟增長乏力,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問題依舊嚴峻,資金落實力度及效率尚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為了搶抓未來科技優勢,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也相繼&&國際人才吸引政策,法國“科學避風港”計劃能否持續保持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時間檢驗。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