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統帶領波蘭駛向何方
6月1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獨立候選人卡羅爾·納夫羅茨基在競選活動上
文/李正東 馬曉霖
編輯/吳美娜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第二任期即將於8月6日結束,接替他的是同樣持保守主義立場的卡羅爾·納夫羅茨基。在6月初舉行的波蘭大選中,納夫羅茨基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成功當選。
由於納羅夫茨基的競選口號是“波蘭第一、波蘭優先”,與波蘭的親歐派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圖斯克的外交政策涇渭分明,且得到議會第一大黨法律與公正黨的支持,國際輿論認為,波蘭過去兩年裏總統與總理較勁的局面不僅將延續,且恐將強化波蘭的疑歐主義和民族主義外交色彩,在歐盟和北約內部會因反對吸納烏克蘭而引發新的摩擦。
與此同時,這位“政壇新秀”本身的成長歷程,也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歷史學者到“民族主義代言人”
納夫羅茨基曾是埋頭書齋的歷史學者,典型的政治素人。1983年出生的他,2013年取得格但斯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原本是研究戰後記憶與民族認同的專家,後來逐步步入政壇。
2011年,納夫羅茨基以地方議會主席的身份初涉政界,並在2017年至2021年間擔任格但斯克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的館長,繼而掌舵研究20世紀波蘭歷史問題的國家記憶研究院。
2024年,在法律與公正黨的力挺下,這位自稱“不屬於任何黨派”的保守派知識分子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加入總統選戰。不過,他雖然以“廣義愛國陣營的代表”自居,拒絕黨派標籤,卻始終站在民族主義敘事的前沿。
在歐洲議題上,納夫羅茨基從不掩飾自己的強硬立場。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歐盟對成員國施加更多干預,尤其在氣候和移民政策上更是激烈批評歐盟的“一刀切”式管控。他主張打造一個“更強大、更有主權感的波蘭”,堅決反對將國家權力進一步讓渡給歐盟。雖然他支持向烏克蘭提供援助,但同時強調國家利益優先,並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擔心波蘭將被更深地捲入地緣衝突。
4月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的歐洲議會全會上講話
歐洲輿論普遍認為,納夫羅茨基的路線更像是一場民族主義的回潮。他強調傳統價值觀、國家歷史記憶與文化純潔性,主張強軍備、控邊界、重家庭,反對所謂西歐式的多元文化主義。
“草根路線”倡導者
納夫羅茨基稱自己為愛國者陣營的代言人,高調宣稱要捍衛傳統社會秩序,反對自由主義文化浪潮對波蘭社會結構的侵蝕。
在經濟政策上,他堅持走“社會保守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的雙軌路線。他堅決反對引入歐元,並承諾取消所有加班勞動稅,同時主張通過國家主導的大型投資拉動地區經濟。他尤其關注波蘭大型投資項目,批評過去政府忽視鐵路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誓言要在波蘭修建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體系。
納夫羅茨基的政策清單列出11項關鍵承諾,從不提高退休年齡、保護最低工資,到保留對周日商業活動的禁令,再到擴大公共衞生支出和農業補貼。這份清單被他稱為“國家責任契約”,也成為吸引勞工階層和農村選民的重要籌碼。與自由派強調市場調節和對外開放不同,納夫羅茨基主張“經濟愛國主義”,認為國家應優先扶持本國企業和産業,避免被外國資本左右本國經濟命脈。
基於上述承諾,納夫羅茨基贏得了波蘭最大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的堅定支持。他主張波蘭應實現“完全的能源主權”,並強烈支持發展核能,稱其為“最安全、最穩定的能源形式”。儘管&&支持環境保護,但他批評歐洲綠色協議,認為當前的氣候政策不應以犧牲波蘭家庭、工人和企業家的利益為代價。
此外,納夫羅茨基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並呼籲尊重“波蘭鄉村的主權”。在他看來,波蘭農村不僅是農業生産的基礎,更是“波蘭文化、傳統與社會價值觀的支柱”。
對俄美歐三方立場鮮明
納夫羅茨基作為學者持有強烈的反俄情結。2024年2月,他被俄羅斯列為刑事通緝犯之一,罪名與拆除蘇聯紅軍在波蘭建造的紀念碑有關。
在外交政策方面,納夫羅茨基毫不掩飾其親美立場。競選期間,他特意於5月2日飛赴華盛頓,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合影留念。
當選前,納夫羅茨基曾呼籲波蘭將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用於國防,堪稱主動對標特朗普政府的新要求。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3年波蘭軍事開支已佔GDP的3.8%。
同時,納夫羅茨基對歐盟聯邦化傾向抱持強烈戒備姿態。在他看來,歐盟不是國家認同的延伸,而是國家認同的潛在威脅。他拒絕一體化話語中對國家主權的侵蝕,主張在歐盟中應堅守波蘭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政治拉鋸戰延續
納夫羅茨基出任波蘭新一屆總統後,法律與公正黨將會與總理圖斯克領導的公民聯盟延續上一屆政府“府院之爭”的局面,這種“左右共治”的體制張力不僅將加劇國內政治對立,也可能對歐盟內部協調以及區域穩定産生深遠影響。
在波蘭獨特的半總統制框架下,總統在外交、國防與司法任命等關鍵領域握有實權,而總理負責政府的日常運轉,是行政機器的掌舵人。正常情況下,這種分權設計有助於制衡,但當總統與總理分別來自政壇對立陣營,便極易演變為制度性的拉鋸戰。政治共識難以達成情況下,總統可通過否決政府法案、拖延關鍵法令的簽署,乃至阻撓預算方案,頻頻放冷箭等手段讓政策執行陷入麻煩,甚至導致政府癱瘓。
不僅是國內政治,波蘭的外交政策同樣也將陷入分裂泥潭。輿論擔心,納夫羅茨基與圖斯克在國家對外戰略上的根本分歧,將進一步加劇國內矛盾,令波蘭的歐盟角色搖擺不定。特別在烏克蘭問題上,雙方在邊境管控、軍援分配等具體事務和政策細節上極易發生激烈衝突,反映出更多潛在矛盾。
這種內部分裂在歐盟面前不僅暴露出波蘭難以真正融入“核心歐洲”的結構性困境,也使其難以在關鍵議題上保持一致立場、獨善其身。圖斯克政府曾試圖將“安全與情報服務協調部長”一職獨立出來,既是對國際局勢動蕩的應急之策,也是對情報機構監管透明化的迫切需求。然而,這一改革在保守派總統面前步履維艱。而這種“雙頭政治”,既讓波蘭未來充滿各種不確定,也讓歐盟感到頭疼。
(李正東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曉霖係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包玉剛講席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