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章記洞

2025-07-04 09:58:37 來源: 《環球》雜誌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朋友得知我要去重慶採訪抗戰故事,特意拿來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銅章給我看。那是他幾年前在重慶買到的一枚防空洞的“入洞證”。

  小銅章表面已氧化出斑駁綠銹,但依然能看出用空心字體鏨刻的“蹇家橋鎮六七保自建防空洞入洞證”字樣,還有兩枚五角星裝飾,並標有“7”和“468”兩組數字。朋友請我去蹇家橋探訪當年的防空洞。

  在今天的重慶地圖上,找不到蹇家橋。我翻查史料,發現這一地名正是今天重慶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五四路”。1939年5月4日,27架日軍飛機對重慶彼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投下了126枚炸彈,造成3300多人死亡。炸燒殆盡的蹇家橋在重建時更名為“五四路”,這個日期永遠銘刻在城市肌理中,警醒世人。

  這枚小小的入洞證,是理解戰時重慶的一扇窗口:1938年至1943年,日本對陪都重慶進行了無差別、地毯式轟炸,要以炸促降。6年多時間內,大轟炸導致3.2萬人直接傷亡,但重慶卻“愈炸愈強”。山城的1600多個防空洞功不可沒。它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為世所罕見。

  彼時寓居重慶的老舍曾回憶:“大家一同下了地洞……響了!響了!洞中沒有光,沒有聲,沒有任何動靜;都聽着那咚咚的響聲,都知道那是死亡的信號,全咬上牙。”

  作為基層行政單位,蹇家橋兩個保甲自建防空洞,向居民發放入洞證。人們進入防空洞躲避轟炸時,要出示銅章。銅章雖小,卻代表了危急下的權利與秩序。

  在重慶的博物館裏,我見到用棉布、紙張和金屬製成的不同規格的“入洞證”。一張紙質入洞證的背面印着當年公共防空洞的避難規則:洞內禁止高聲談話及隨地吐痰、便溺、吸煙,洞內不可睡眠及代他人爭佔地位,入洞後依次坐下不可將笨重行李攜入洞內以免阻凝交通……

  大轟炸親歷者回憶:當時的防空洞分公共和私人兩類,入洞證成為戰時特殊的“通行證”。有錢人可以花二兩黃金購買私人防空洞的入洞證,甚至囤積數十張,普通百姓只能擠公共防空洞。各式各樣的入洞證在當時作為“有價證券”在市面上非法流通,還出現了倒賣入洞證的黃牛黨。

  1941年6月5日發生在重慶較場口的一起慘案,將這種不平等推向了極致。那天,8歲的粟遠奎和家人來到較場口一個防空隧道躲避“跑警報”。當時,市民大量涌入這處不需入洞證的公共防空洞,踩踏和窒息導致2000多人死亡,釀成二戰期間最慘重的防空事故之一。

  我走進粟遠奎曾避難的那處防空洞,洞裏陰暗潮濕,墻壁上因返鹼滿是白色結晶。回憶慘劇,92歲的粟遠奎仍然記得,油燈漸漸微弱下來,憋悶的空氣讓人難以喘息,哭喊聲、咒罵聲,響成一片。

  《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如此記載慘案的原因:敵機多批次突襲、超5小時的疲勞轟炸、天氣太熱、市民準備倉促、大隧道設施不完善、管理疏忽……

  有資料説,在那次慘案後,重慶防空洞的管理進一步加強,也出現了更多入洞證。

  抗戰勝利80年後,重慶的防空洞裏又打響了一場新“戰役”——促消費。當年的避難所成了書店、文創店、火鍋店、茶館。防空洞不再只是歷史的傷痕,更成為重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載體。

  我走進一家防空洞改造的茶館。如今入洞,不需入洞證,只要點清茶一杯。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