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何啟動“女孩與數學”計劃

2025-07-04 10:33:10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7月4日,法國總理伊麗莎白·博爾內抵達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參加新內閣首次會議

  文/姚璐 尤斐然

  編輯/胡艷芬

  法國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近日在其官網上説,將啟動“女孩與數學”計劃,通過三大核心舉措促進社會平等。

  女孩、數學、社會平等,這三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這一計劃為何引發其他國家的共鳴和反思?

  一種觀點也許能解釋其中原因——在人工智能(AI)時代,數學不僅是基礎科學的核心工具,更是推動技術創新、解決問題和塑造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無論性別,學好數學都具有深遠意義,而對於女孩來説,學習數學更具有破除偏見、拓寬機會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法國數學教育的性別差異

  如今在法國,每兩名高三女生中,就有一名不再學習數學課程,而男生中這一比例為四分之一。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後,繼續學習數學的女生的比例也在持續下降。而在工程與數字相關高等教育中,女生僅佔25%。這一比例20年來基本沒有變化。

  事實上,這一差距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了,儘管男生和女生在開學時對數學的興趣相當,但之後便逐漸有了差距,且隨着學習的深入這種差距越來越大。法國的一項主題為“女孩與數學”的社會學研究結果顯示,女孩在學校中體驗到一種隱形的不平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她們認為,即使成績相同,女孩也不被認為與男孩一樣“聰明”。雖然在自然科學上已有共識,生物的認知能力與其性別並不相關。

  高中階段,在取得同樣成績的情況下,女孩得到的正向評價,往往在於她們的學習態度,比如主動、認真、細緻和勤奮等;而男孩得到的正向評價,則更多是他們的智力,比如好奇心強、洞察力強等。

  女孩較少從事數學領域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傳統偏見的影響,而且這種偏見不僅存在於校園,也廣泛存在於家庭和社會中。比如,“女孩不適合數學”“她們不擅長邏輯思維,難以勝任技術領域的職業”;“她們不敢嘗試”“她們更喜歡文科,排斥數學”“她們缺乏信心”等。在這種偏見影響下,一些原本很有潛力的女生也難免産生自我懷疑,從而過早放棄數學學習。

在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期間,菲爾茲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教授馬克西姆·孔採維奇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為與會學者和師生們作專題報告(2023年7月19日攝)

從關鍵教育階段發力

  這次法國政府推出的“女孩與數學”計劃,主要是在高三和理科預科這兩個關鍵教育階段發力。在法國教育體系中,這兩個教育階段與學生以後的發展密切相關。

  法國高中生在高一學年結束後,需要選擇兩到三門專業課程。在2023年前,數學是選修課,學生主要是深入學習數學理論的應用。選擇數學專業課程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對科學、工程或數字技術等相關職業感興趣。但根據法國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長期以來女生選擇理科專業課程的比例偏低。

  直到2023學年,數學正式成為法國高中必修課,所有沒學數學的高二普通班學生每週必須參加一個半小時的數學學習。據當地媒體報道,這是時任法國教育部長帕普·恩迪亞耶領導的教育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旨在將2023年變成“數學推廣年”,還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六年級引入小學生數學小組,以及到2027年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

  該戰略提出時,法新社稱,儘管法國以其卓越的數學研究傳統而聞名,有13位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法國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

  而另一個關鍵教育階段即理科預科階段,是高中階段結束後法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獨特階段。這些預科班是為學生報考工程師學院等高等理科學府做準備,預科班往往招收高中階段成績優秀,尤其是在理科科目上表現突出的學生。

  理科預科班為期兩年,學生需接受高強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的學習,之後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爭取進入法國最高等的理科學府。這些學府將為法國提供高質量的理科人才。

  在法國,學生在高中階段選擇數學,畢業後又能進入理科預科,最後考入高等工程師學院,被認為是通往科學與工程職業的“精英道路”,但走這條路的女生比例一直較低。最近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理科預科生中,女生僅佔15%,這也導致高等工程師學府中的女生佔比也很低。

三大核心舉措

  這次法國教育部推出的“女孩與數學”計劃的核心舉措有三個:

  一是通過培訓加強教育工作者對性別平等的意識。

  從2025年新學年開始,也即在9月15日前,法國所有中小學教師將接受一個兩小時的培訓,培訓將由事先已經接受了教育部專門培訓的學校校長和校區負責人主持,屆時將結合每所學校的具體情況,分享和推廣有助於女生在數學中取得成功的教學方法。

  此外,所有小學老師以及初中和高中數學老師會接受一次為期一天的性別平等培訓。法國教育部計劃在4年內將這一培訓覆蓋法國全國37萬名小學教師,3年內覆蓋2.4萬名中學數學教師和1.2萬名高中數學教師。此計劃參考之前在法國北部城市亞眠的一個試點項目,該項目3年內鼓勵了多達100名女生選擇數學專業課程。另外還會在所有教師休息室張貼印有反性別刻板印象公約的海報,時刻提醒教師們。

  第二,提高女生在數學課程中的佔比。

  具體計劃為在2030年前,每年在高中階段增加5000個選擇數學專業課程的女生,並將這個目標納入學校負責人的考核指標中。

  從2025年起,在全國5個學區設立10個初三和初四數學實驗班,每個班設定特別數學課程,每個班的女生佔比不低於50%。2026年起,全國每個省(共101個省)都要設立一個數學實驗班。

  2030年,每個理科預科班的女生佔比不低於30%,2026年至少達到20%。並且,在預科班新聘請的教師中,女性比例至少達到30%。

  第三,拓寬女生視野,激發職業興趣。

  從初三到高三,定期在學校組織交流活動,邀請相關組織和女性榜樣,分享她們的經歷,激勵女生進入數學領域。

2022年7月5日,在法國巴黎伏爾泰中學,學生查看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當日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公布的日子,學生將憑會考成績申請大學

社會意義與挑戰

  數學能力是許多領域的核心能力,比如航空航天、工程、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從職業發展角度看,擁有更好數學能力的人,往往職業競爭力和收入也更高。從國家層面看,數學人才的儲備會直接影響社會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而女生在數學領域的佔比偏低,直接導致了勞動資源的浪費,也會造成女性在職業發展上與男性的差距,導致科技開發領域的潛在創造力和多樣性不足。“女孩與數學”計劃就是要推動女性在數學上增加參與度,邁出推動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並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

  該計劃的提出者——法國前總理、現任國民教育部長博爾內一直致力於推動女性積極參與數學學習。1981年,她考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法國最頂尖的工程師學校之一),當時在這個學校,女學生人數僅佔約2%。2022年,她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總理。

  2022年,當時任總理的博爾內&&,女生在數學領域比例過低,“這一現象更加證明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我們的基礎科學和工程領域缺乏性別多樣性,尤其是在當前重大變革的時代,我們急需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們需要男性,同樣也需要女性投身這一領域。剝奪一半年輕人展現天賦的機會,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因此,我們必須打破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女性參與有關科學的教育和職業。”

  當然,該計劃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學生家長和僱主沒有完全參與進來。又如,社會上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到2030年,這一計劃中的目標能得到實現,那麼就可以説法國在性別平等上真正邁出了一大步。

  (姚璐係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副教授,曾在法國擔任巴黎觀察新聞社製片人、主持人;尤斐然係駐法華人,新浪微博海外諮詢博主)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