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三劍客”發力AI強國

2025-07-04 10:44:15 來源: 《環球》雜誌

2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後右)與到訪的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後左)在巴黎出席《法國和阿聯酋人工智能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

  文/劉星 馬曉霖

  編輯/吳美娜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再次將首次出訪地鎖定在中東地區。5月中旬的這次特朗普中東之旅中,美國與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國簽下了總額高達3.2萬億美元的軍事、科技和商業大單。

  這筆鉅額交易的背後,是特朗普政府在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政策上的重大轉向。廢除拜登時期的限制,為美國技術向中東輸出打開大門,正符合特朗普推動的“AI主導願景”。

  阿聯酋在這輪合作中扮演了急先鋒角色。今年3月,在美對高端AI芯片出口仍存限制時,阿聯酋國家安全顧問謝赫塔農·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的華盛頓之行就已經為政策松動鋪平道路。通過對美1.4萬億美元的長期投資承諾,阿聯酋換來美國的技術准入,主要投向AI基礎設施、半導體等領域。

  此次特朗普訪問期間,兩國正式啟動的項目包括“美阿AI升級夥伴關係”及阿布扎比5吉瓦AI園區。該園區不僅規模空前,更重要的是將由美國企業主導運營,並遵循嚴格的技術防擴散條款。沙特和卡塔爾緊隨其後,分別以6000億美元和2430多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加入這場地區AI布局——整個海灣地區都在用真金白銀錶達着對AI革命的渴望。

  美國的算盤打得很精:通過深化與海灣國家在AI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捆綁合作,既獲取鉅額投資,又主導該地區的技術標準和生態系統。如果這些計劃得以全面實施,中東地區可能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後的全球AI算力第三極,在“後石油時代”經濟多元化的未來全球科技地緣政治場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阿聯酋:區域AI雄心的先行者與規則塑造者

  阿聯酋憑藉前瞻性視野和系統性規劃,已然成為中東地區AI發展的領跑者。2017年任命全球首位人工智能國務部長,2019年發布《2031年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等超前舉措,均將人工智能作為國家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目標是到2031年讓AI産業貢獻佔據非石油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0%,約為910億美元。

  概括而言,三大支柱支撐着阿聯酋的AI雄心:政策引領、人才培養與資金投入。在人才培養方面,阿聯酋建立了全球首所專注於AI的研究型大學——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MBZUAI),並通過“AI大使”計劃將人工智能引入K-12(幼兒園至12年級)課程體系。截至2025年初,MBZUAI已躋身全球AI研究機構前20強,擁有超過200名研究人員和博士生。

  資金方面更是大手筆——MGX人工智能投資基金預估規模達1000億美元,還參與了特朗普支持的“星際之門”鉅資項目。

  這些投資,與阿聯酋國家安全顧問此前為爭取美國放寬高端AI芯片出口限制,以及阿聯酋承諾的對美國進行為期十年、總額1.4萬億美元的長期投資框架形成呼應。美阿此前還共同為在阿布扎比建設美國境外最大的、規劃總容量達5吉瓦的AI園區揭幕。

  根據協議,該園區將由英偉達、AMD等美國芯片巨頭供應先進AI芯片,阿聯酋還有望從2025年起每年獲得50萬枚英偉達最先進的AI芯片,其中大部分將分配給在阿聯酋運營的美國企業。美政府與阿聯酋達成的總額超2000億美元的整體合作協議中,AI領域的合作是核心支柱之一。

  技術創新上,阿聯酋也在證明其不僅是“買買買”,也在努力“造造造”。G42聯合MBZUAI共同開發了雙語大型語言模型Jais,該模型專為阿拉伯語設計,填補了全球AI領域對阿拉伯語言和文化理解的空白。阿聯酋政府支持的技術創新研究院(TII)也推出開源大模型Falcon系列,其中Falcon 180B已躋身全球頂級開源大模型行列。

  阿聯酋的整體策略展現出“早期布局、高舉高打、深度綁定、規則引領”的特點,通過積極的外交和鉅額投資,換取關鍵技術與合作的“入場券”,其目標不僅是成為區域AI樞紐,更試圖在全球AI産業鏈和治理中佔據重要一席。

2024年9月1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三屆全球人工智能峰會上,一名參會者與“對話機器人”交流

沙特:石油王國的數字化野心與全方位追趕

  作為地區大國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領頭羊,沙特自然不願坐視阿聯酋獨佔鰲頭。沙特在宏偉的“2030願景”框架下將AI置於國家戰略轉型的核心地位。2020年,沙特成立數據與AI管理局(SDAIA),併發布《國家數據與人AI戰略》,目標是使本國躋身全球AI強國前15名。沙特官方預測,到2030年,AI將為本國GDP貢獻約12.4%(約1352億美元)的份額,年增長率達29%。

  在投資規模上,沙特也毫不示弱。2024年2月,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推出“Alat”技術投資公司,計劃到2030年在AI、半導體、機器人和智慧城市等領域投資1000億美元,創造3.9萬個就業崗位,為非石油領域GDP增收93億美元。沙特推出的“超越計劃”是一個千億美元項目,用來打造大型數據中心、進行創業企業融資和人才培養。

  此前,英偉達公司確認將向沙特運送1.8萬塊先進AI芯片,用來支持建設超大數據中心。這些具體合作項目與沙特內部的龐大投資計劃,共同構成AI發展的資金和技術保障。

  在國際合作層面,沙特的策略更加務實:既擁抱美國技術,也不放棄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風險投資部門向中國AI企業智譜AI投資4億美元。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做法,反映了沙特在事關技術來源等問題上的審慎考量和戰略靈活性。

  基礎設施與人才培養齊頭並進。沙欣Ⅲ超級計算機性能係中東最強並已大量採購英偉達GPU用於AI研究;國家半導體中心計劃吸引50家芯片設計公司落戶。SDAIA學院已培訓了數千名沙特本土人才以便掌握數據科學和AI基礎知識。“提升計劃”則致力於在五年內培訓2.5萬名沙特女性從事數據科學和AI相關工作。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等高等學府也相繼推出AI碩士項目。

  沙特的整體策略體現為“國家主導、資本開路、多軌並行、加速追趕”,憑藉其雄厚財力,試圖通過大規模、全方位投入快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並在複雜的國際科技競爭中保持一定的戰略自主性。

卡塔爾:特色化AI路徑與區域治理高地

  與阿聯酋和沙特相比,卡塔爾在AI發展上注重在特定領域深耕細作,積極倡導AI倫理規範。2019年卡塔爾發布《國家人工智能戰略》,隨後將其整合到更寬泛的《卡塔爾國家數字議程2030》。2024年,卡塔爾公布了25億美元的AI投資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成為全球十大數字經濟體之一,預計創造2萬多個AI就業崗位,為GDP增加100多億美元。

  卡塔爾的AI戰略具有鮮明特色。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卡塔爾通過國際合作夥伴關係打造雲計算和數據中心能力——微軟和谷歌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開設了當地雲區域,確保數據主權並支持AI服務。卡塔爾還與美國達成合作協議,明確深度融入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卡塔爾通過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卡塔爾分校和哈馬德·本·哈利法大學(HBKU)的合作,提供AI和機器人學位課程。政府還為卡塔爾學生提供獎學金到國外攻讀AI專業。

  卡塔爾在監管框架方面也走在海灣地區前列,是首個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AI指導方針的海灣國家,其最初應用於受卡塔爾中央銀行監管的金融機構,隨後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2024年,卡塔爾在全球AI峰會上牽頭發起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AI倫理倡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致力於協調整個海灣地區的倫理指導方針。

  技術上也有獨特貢獻。2024年12月,卡塔爾在多哈舉辦的世界AI峰會(World Summit AI Qatar 2024,中東和北非地區首個AI峰會)上正式發布阿拉伯語大型語言模型“法納爾”(Fanar,阿拉伯語意思是“燈塔”)。該模型由卡塔爾計算研究所(QCRI)開發,得到卡塔爾通信和信息技術部的贊助,目標是縮小阿拉伯語模型與全球英語模型之間的差距。“法納爾”特別注重數據的本土化,收集了大量關於卡塔爾傳統、方言和伊斯蘭文化的數據,能夠生成文化適應性強的內容。

  卡塔爾還充分利用2022年世界盃的技術遺産,將AI應用於體育、教育和網絡安全領域。卡塔爾科學技術園區定位為創新樞紐,“AI議會”計劃為年輕專業人士提供AI倫理和創業指導。新推出的“AI國家計劃”將在所有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大學項目中整合AI課程,並資助AI領域的博士研究。

  卡塔爾的AI戰略植根於其國情特點,展現出“精準定位、特色發展、倫理先行、區域協同”的鮮明特徵。相比兩個鄰國的豪擲千金,卡塔爾更側重在AI應用、治理規範和阿拉伯語言文化AI等細分領域建立比較優勢。對AI倫理的持續關注和積極倡導,或將使卡塔爾在未來的全球AI治理和區域合作中扮演獨特且重要的角色。

2024年9月1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三屆全球人工智能峰會上,參會者體驗AI人機對話

海灣三國AI競合與未來

  海灣三國的AI戰略略有差異,且競爭與合作機制並存。

  在AI發展路徑上,海灣三國呈現出差異化特點。阿聯酋要做測試場,開放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從自動駕駛到太空技術;沙特關注産業應用和重大項目,強調阿拉伯語AI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卡塔爾則聚焦於細分領域,如體育科技、教育和能源智能管理。

  海灣國家的語言模型建設也體現出各自特點:阿聯酋的Jais和Falcon模型強調開源和全球競爭力;沙特與谷歌合作開發的ALLaM模型注重本土化應用;卡塔爾的Fanar則特別關注文化適應性和倫理框架。

  競爭最激烈的是阿聯酋和沙特,兩國都想成為地區AI樞紐,在吸引投資、爭奪科技巨頭落戶等方面暗中較勁:阿聯酋宣布成立MGX基金,沙特就推出規模相當的Alat投資公司;沙特NEOM和谷歌建立大型研發中心,阿聯酋立即與微軟、Meta擴大業務。

  但是,海外國家合作的呼聲越來越大。2024年在利雅得舉行的第三屆全球AI峰會(Global AI Summit)上,海灣多國提出“海灣AI聯盟”概念,希望在數據共享和標準制定等AI問題上形成集體談判力量。海合會國家正在推動AI監管協調,阿聯酋和沙特簽署了AI研發合作協議,允許共享超算資源。

  從長期看,海灣地區AI政策的戰略前景取決於多重因素。

  首先是技術生態系統能否形成自我循環——從教育、研發到商業化和再投資的完整閉環。其次是跨國合作模式能否突破地緣政治限制,建立更加包容的國際合作框架。

  展望未來,海灣國家AI發展將朝三個方向深化:推動本土語言模型發展、擴大AI在能源等傳統優勢産業的應用、將AI優勢轉化為地區和全球影響力。這一轉型路徑體現出中等強國在變革時代重新定位的戰略努力。海灣地區的AI發展道路,不僅會影響區域格局,也將成為全球技術治理與權力重組的一個縮影。

  不過,這種發展模式也存在隱憂。海灣國家的AI産業嚴重依賴美國的技術供應,特別是在芯片等核心領域。如果美國政策再次轉向,或者國際局勢發生變化,這種依賴可能成為致命弱點。此外,關鍵技術和標準都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可能制約海灣國家的自主創新空間。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如何保持戰略自主,是海灣國家必須思考的長遠問題。

  (劉星系北方民族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究員;馬曉霖係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北方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