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打造“無人機墻”前景幾何

2025-07-03 22:47:19 來源: 《環球》雜誌

2023年11月28日,在芬蘭北部伊納裏,邊境警衛人員在拉賈約塞皮口岸巡邏

文/方曉志

編輯/黃紅華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報道,近期,歐洲正在其東部邊界開展一項大規模的“無人機墻”新防禦計劃,旨在通過增強偵察和威懾能力,應對仍在持續的俄烏衝突。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由德國牽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芬蘭、挪威等六個北約國家加入,將通過“全覆蓋、無死角的無人監視系統”,構建一道從挪威延伸到波蘭且連綿密集的無人機網絡系統。

  隨着特朗普上&後在歐洲安全等問題上的反復不定,歐洲對防務自主的呼聲日益高漲,打造“無人機墻”的動作尤其值得關注。這個橫跨2000公里的智能防禦體系,既是為應對俄烏衝突採取的非常規戰爭手段,也是對現代戰爭形態變化的適應性變革,同時它也是歐洲走向防務自主的里程碑式宣言。

適應現代戰爭新需求

  現代戰爭已突破傳統火力對抗範疇,轉向融合網絡攻擊、信息干擾與無人集群作戰的多域體系作戰模式。俄烏衝突中,無人機蜂群戰術的常態化,使得傳統防禦體系面臨根本性挑戰。面對當前防空體系的脆弱局面,歐洲試圖通過新型防禦架構,將地區安全博弈推向技術與戰法主導的新維度。

  所謂“無人機墻”,顧名思義,其既可用於進攻,利用“蜂群”戰術打擊對方縱深目標,也可用於防禦,有效應對敵方無人機的攻擊。根據計劃,“無人機墻”系統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無人機群,主要為德國量子系統公司生産的Vector無人機,單機搭載AI處理器,配備多光譜傳感器,實現每平方公里部署300架無人機的實時監控網格。

  第二部分為移動反制&&,通過分佈式部署模式,將防禦節點嵌入森林、公路與城市建築群,形成“去中心化”防禦網絡。例如,波蘭通過制定“東盾”計劃將鐵路線改造為移動雷達基站,使防線具備動態重構能力。

  第三部分為“去中心化”指揮鏈,由愛沙尼亞Rantelon公司開發的“戰場大腦”系統主導,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構建。當某節點被摧毀時,鄰近單元可迅速完成數據重構,抗毀傷能力大幅提升。這種“彈性防禦”理念顛覆了冷戰時期的靜態防線思維,較好破解了非對稱作戰的困境,因應了現代戰爭瞬息變化的特點。

  此外,歐洲通過構建“無人機墻”,試圖實現以聯盟形式對無人機作戰行動的調控,將無人機戰爭從單一國家行動轉變為多國聯合行動。以往,無人機作戰多為單一國家或軍種使用,無人機型號及指揮控制系統相對單一。然而,此次歐洲計劃對無人機部署和作戰實施體系化構建。例如,德國將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作為數據中樞,波羅的海三國承擔電子戰模塊集成,挪威則負責北極段無人機起降基地建設。這種架構既確保了歐洲整體對關鍵數據的控制權,又能滿足各國對自主權的訴求。

  從未來發展來看,一旦“無人機墻”建立,歐洲將組建起全球首支多國無人機聯合部隊,可通過統籌調用無人機力量來維護邊境安全,同時它也預示着今後無人機作戰行動將出現新的變化,並重塑戰略威懾形態。

5月13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西班牙國際防務與安全博覽會上,與會者觀摩無人機産品

加速構建歐洲自主防務體系

  歐洲啟動“無人機墻”計劃,正值歐洲經歷冷戰後深刻的戰略覺醒。特別是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後,大西洋關係嚴重受損,導致歐洲國家對美國的安全承諾産生了更大的焦慮。該項目首次以系統性防禦架構挑戰美國主導的安全範式,標誌着歐洲正在加速構建自主防禦體系,也反映出歐洲防務戰略日益轉向自力更生的趨勢。

  例如,為了確保該計劃的順利實施,德國默茨政府決定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2.3%,其中42%定向投入無人機研發。德國的量子系統公司首席銷售官馬丁·卡庫爾&&,在人們對美國安全保障的可靠性感到擔憂之際,需要歐洲生産的無人機系統來確保戰略自主性,並稱“歐洲製造的系統能確保戰略自主性,並將敏感數據置於歐洲的控制之下。”目前,該公司已實現每月300架無人機的産能,將歐洲無人機的自給率從2023年的27%提升至2025年的61%,實現了對美制MQ-9“死神”無人機的産能超越。

  此外,德國西門子公司還計劃把工業4.0技術導入無人機生産,實現從設計到交付的72小時全流程數字化。除德國外,法國達索公司也將整合空客無人機産能,形成“神經元”無人機年産500架的産業集群。同時,該計劃還要求系統68%的核心技術由歐洲本土企業掌握,對歐洲軍工企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種“以商促軍”模式和對“技術主權”的追求,正在重塑歐洲軍事工業基礎,將大幅推動歐洲軍工轉型,提升其國防工業自主能力。這也體現出歐洲防務戰略正在進行深層變革,標誌着歐洲正在掙脫戰略依附的生存邏輯,從“安全消費者”向“安全提供者”轉型。

5月16日,在土耳其方面主持下,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會談

項目推進還要闖關過坎

  歐洲建設“無人機墻”計劃目前仍處於醞釀階段,雖然雄心勃勃,但也面臨着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重重困難,戰略價值與潛在風險呈現複雜交織的發展前景。

  首先,歐洲國家在戰略利益上的分化導致各國在追求主導權與影響力方面存在激烈博弈。歐洲“無人機墻”項目表面上是集體防禦計劃,實則暗含成員國戰略利益的深度博弈。波蘭作為項目的重要推動者,試圖通過該項目鞏固其“新歐洲”領導地位,其所提供的23億美元專項資金不僅用於無人機採購,更包含邊境監控基礎設施的擴建,意圖將波蘭塑造成東歐安全架構的核心樞紐。

  而這引發了波羅的海三國的警惕——立陶宛擔憂波蘭借機擴大對波羅的海航道的控制權,愛沙尼亞則明確反對波蘭主導的“北約框架優先”原則,主張建立歐盟協調機制。芬蘭與挪威的立場也同樣微妙:芬蘭作為北約新成員國,試圖通過該計劃提升本國戰略地位,但其北部邊境部署計劃遭到本土環保組織強烈反對;挪威雖非歐盟成員國,卻試圖借機強化在北約北翼的存在感,但其提出的“彈性防禦”方案因技術標準不兼容遭到德國抵制。針對警戒機制,挪威和芬蘭提議“分區負責”,即各國負責本國領土內的無人機偵察活動,發現異常情況及時發起預警。波蘭對此持保留意見,認為該方案無法充分發揮盟國合作的力量。愛沙尼亞則提出採取“大輪班”制,即六國簽訂一份邊境線無人機安全運用協議,參照歐洲聯合部隊的模式,由各國派遣專職力量負責無人機聯合巡邏。

  這種利益分化導致項目在指揮權架構上陷入是“北約主導”還是“歐盟協調”的僵局,最終很可能形成“雙軌制”決策體系,削弱項目的行動效率。

  其次,資金問題是項目推進的重大障礙。六國雖然計劃從歐盟防務基金申請42億歐元資金,但德、法等主要出資國明確反對“無償援助”模式,要求建立“貢獻度評估機制”。波蘭為獲取最大份額,提出按邊境線長度分配資金,但芬蘭北部邊境線雖短卻承擔重要戰略節點功能,這種計算方式引發後者強烈抗議。挪威雖承諾承擔北極段30%的部署費用,但其要求的“北約報銷機制”遭到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抵制,認為此舉是變相轉嫁防務成本。此外,更複雜的矛盾還出現在裝備採購環節:德國量子系統公司生産的Vector無人機單價達120萬歐元,而波蘭採購的土耳其TB-2僅35萬歐元,這種價差導致裝備效能與財政負擔嚴重失衡。歐盟審計院報告顯示,項目初期投入的78億歐元中,有29%被用於重復建設,這種低效資源配置引發成員國對項目可持續性的深度質疑。

  最後,歐洲對美技術嚴重依賴和相關國際法制約成為項目發展的隱性枷鎖。儘管歐洲“無人機墻”項目強調自身防務和技術自主,但很多關鍵領域仍受制於美國。例如,目前美國雷神公司控制着40%的紅外制導組件,雖然歐洲被迫啟動“歐洲芯”計劃,但28納米以下製程芯片的自給率不足30%。此外,據挪威國防研究所測算,維持500公里防線的無人機群,每年需要更換1.2萬個旋翼馬達和8000塊智能電池,這也對歐洲軍工供應鏈提出嚴峻考驗。在國際法領域,由於該項目覆蓋的空域涉及非北約國家領空,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的“數字隔離區”已遭到國際民航組織警告。

  更嚴峻的是,北約試圖將該項目的防禦模式輸出至烏克蘭,並於今年3月簽署了《智能邊界保護協議》。這種單邊行動已引發俄羅斯的強烈反應,並可能觸發《特定常規武器公約》修訂,引發全球範圍的技術管制博弈。這種資金困局、技術矛盾與法理困境相互交織,最終可能使“無人機墻”計劃面臨陷入“半拉子工程”的風險。

  歐洲“無人機墻”項目所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歐洲戰略自主進程艱難的縮影,它既體現了歐洲試圖掙脫“跨大西洋依賴”的再次嘗試,也可能異化為固化陣營對抗的新枷鎖,將歐洲推向歷史性的抉擇點。此外,歐洲這項嘗試,也終將驗證一個真理:沒有自主性的安全承諾只是空中樓閣,而缺乏共識的自主之路終將寸步難行。

  (作者係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手機版